<p class="ql-block">《法库地方史资料》书影</p><p class="ql-block">法库,原名“法库边门”,是清代柳条边西段十二边门之一,昔有“边关巨镇,交通要冲”之称。</p><p class="ql-block">法库一名最早见于《清太宗实录》。当时的法库门,是清王朝在盛京以北满蒙交界地方初设的边门。</p><p class="ql-block">法库一词,满语意为“鱼梁”(即筑以捕鱼的矮坝堰);亦称发库,是为同音异译。法库作为地名,起源于旧门。当初其地是清室皇庄,满族聚居,门近辽河,筑有鱼梁,因而得名;后随边门移徙,北来今地。边门至此再没移动,法库名称也在此稳定下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边门设厅治,名法库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名法库县;一九五六年县驻地设镇,名法库镇。法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