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即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span>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与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运河相望。三馆于2019年开始建设,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投入运营。</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副中心三馆又被称为“森林书苑、运河之舟、文化粮仓”。</p> <p class="ql-block">“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一座方形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挪威Snhetta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设计理念是“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从外表看,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其森林状的结构。建筑的承重柱被设计成树干的形态,支撑起大片树叶状的屋顶,如同置身于森林之中。日光可透过树叶之间的空隙照入图书馆中。建筑立面是大片的暗色玻璃。白天,图书馆内的读者可清楚地看到外面的城市景色;入夜之后,明亮的灯光点亮森林,如同一片知识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标志以书为脊,文化似梁。展开的线条为“首”字横向笔画的延展,犹如翻开的书页、不屈的脊梁、沟通的桥梁。图书馆搭建起每个人的“精神建筑”,用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链接世界。</p> <p class="ql-block">元宇宙体验馆构建超越想象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p> <p class="ql-block">山间阅览区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的阅览和外借服务。读者沿春楮径、夏墨径、秋毫径、冬石径拾级而上,随行随阅。</p> <p class="ql-block">“运河之舟”——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又称首都博物馆东馆,</span>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崔愷院士领衔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法国AREP联合设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由共享大厅和展陈大楼两部分组成,</span>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形成了类似运河驳岸碼头的景象,因此这组建筑又被称为“运河之舟”。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在千年运河之畔,扬起民族文化之帆。</p> <p class="ql-block">帆船屋顶和光影</p> <p class="ql-block">“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北京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北京建工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span>建筑设计源于京杭大运河旁边的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也因此被称为“文化粮仓”。</p> <p class="ql-block">北京艺术中心由建筑屋顶结构取象的“众”字形寓意文化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青绿色调取自中国古典绘画,紧扣“艺术”主题,延续了国家大剧院的宗旨理念。</p> <p class="ql-block">北京艺术中心三座“粮仓”分别为戏剧场、歌剧院和音乐厅,还设置了展览展示、艺术教育、公共休闲等空间,建筑首层可以相互连通。各个舞台的标准采用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标准,可实现相同的剧目在两座场馆同时上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