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一种内在图式,人类的知识不是静态地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而是需要人类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去扩充和修改自己的图式库,从而达到建构个人化经验的目的,并且与外在世界达成平衡。</p><p class="ql-block">本周六2024.3.2上午9:00,亲子阅读指导师朱砚红邀请各位家长和小朋友,相约图书馆“少儿阅读空间”,共读经典绘本《鱼就是鱼》:池塘里有一条小鱼和一只蝌蚪,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慢慢地,蝌蚪变成了青蛙,并且离开池塘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跟鱼讲述了自己新奇的见闻,鱼也开始憧憬起外面的世界来。有一天,鱼试图冲上陆地看世界,但几乎以失败告终。“青蛙就是青蛙,鱼就是鱼”。同时也运用本故事来解释“同化”和“顺应”。</p> <p class="ql-block">“鱼就是鱼”,这也正是孩子的心声:“我就是我“。他们和小彩鱼一样,交到不同的朋友,听到奇特的见闻,有关于世界的各种想象,更有对自己力量的无限自信。他们的心中有很大的渴望,于是,不断的尝试,偶尔成功,常常试错。但有什么关系呢?生活的准则就是做你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全力以赴。一次次试错也正是不断丰富认知的过程,最终会发现,生活没有蓝本,成长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力以赴后一片坦然:“我就是我”。这里何尝不藏着更大的自信和自强呢?这就是我,我要过好属于我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米诺鱼所有的想象都在“鱼本位”的。那些鸟,牛,人,全长了鱼的身体。这是一条还没有学会换位思考的鱼啊。</p> <p class="ql-block">鱼想象着以自身为基础,穿着漂亮的衣服,手里拿着棒棒糖和爸爸一起直立行走的人。说明鱼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p> <p class="ql-block">这一页画面,集中了鱼带来的全部“外面”的世界,从画面上看,鱼完全脱离了水,进入了全新的世界。这一页画面中集中了整个故事里所有艳丽绚烂的颜色,鲜花盛开的陆地,一直向前走的有腿有翅膀的生物。鱼对外面的向往达到顶点。</p> <p class="ql-block">当鱼“奋不顾身”跳上岸时,一切并不是它想的那么美好,而且自己也面临着生命危险。它落在又暖又干的草地上,图下面的湿冷的蓝色池水,与绿色,黄色暖色调为主体的颜色形成对比,大片的空白给了鱼无限的思考。让它认清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好朋友青蛙救了鱼,两位好朋友坦然的,淡然的对视着,鱼最终释然了,面带微笑的看着它的好友说:“你是对的,鱼就是鱼。”身后的水草也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像植物茎上长出的须一样,四处伸展,蔓延。这可能是鱼现在的想法,接受现实,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迎接一切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认知学派聚焦的是人类认识、了解和思考世界的内心心理历程,试图了解儿童和成人是如何处理、加工信息,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的。</p><p class="ql-block">认知学派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认为人类的思考便是基于一种内在图式,人类的知识不是静态地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而是需要人类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去扩充和修改自己的图式库,从而达到建构个人化经验的目的,并且与外在世界达成平衡。</p> <p class="ql-block">《鱼就是鱼》来解释“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小鱼和小蝌蚪是好朋友,小蝌蚪长大以后变成青蛙到了岸上,见识了外面的广阔的世界。他回到水边,给他的好朋友鱼讲述外面的世界,可时无论他怎样描述,鱼能想象出来的牛、鸟、人,都有着鱼的特征。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每个个体都只能在自己原有的图式库中寻求认知的基础。而对于亲眼看到了外部世界的青蛙来说,他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图式库,来顺应外部强烈的刺激,也就是他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范围发生了改变。</p> <p class="ql-block">今天现场的小朋友们的年龄虽然大部分偏小,但是还是能理解到“鱼就是鱼”隐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就是自己”。</p><p class="ql-block">希望通过家庭作业-“我就是我”的彩色树,能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是有什么样的特点,认同自己,做好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