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能出访世界二三十个国家的人大有人在,但出游了世界近30个国家和国内近30个省市之后,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写成游记,最后结集出版,广为传播,广西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张频就是这么一个为数不多的旅游爱好者和写作爱好者。最近,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张频游记散文集《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问世后,就因其独特的视野和身临其境的朴实文风在广西新闻界丶写作界丶评论界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继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容本镇先生的书评《张频<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读后感》和河池市退休干部韦卫教授和河池市民族图书馆副馆长覃环媚共同撰写的书评《缤纷的世界,睿智的视角》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如今广西自治区党校二级教授丶文艺评论家陈学璞先生又在百忙中为张频这本书精心写下了《广播人的执着追求》这篇视野独特的评论。现编发如下,谨与大家共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新闻广播人的执着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读《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张频游记散文集》</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陈学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广西区党校二级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写作学会和容本镇先生的关系,我与张频先生是多年的文友。张频,壮族,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人。张频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长期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河池记者站站长,总部新闻台副总监、经济台总监、专职编委等,曾被聘任为中国新闻奖评委和长江韬奋奖评委,是个地地道道的新闻广播人。 在甲辰龙年到来的早春,阅读新书《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张频游记散文集》,探视张频记者生涯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一睹新闻广播人的风采,获益匪浅,思潮涌动,写下这篇评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镜头下的异域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一、坚定不移扬起理想的风帆</p><p class="ql-block">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引作者不断攀登的一盏明灯。《一支妙笔写人生》写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东兰县广播站”这些魅力无穷的电台呼号,陪伴着我走过了那多梦的童年。就像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少年张频的梦想就是到县广播站工作。1977年,在复习预考时,老师布置了一道押题作文——《我的理想》,他不假思索就写下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新闻记者”。1987年他从一所中专学校调入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河池记者站,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职业记者。在《让我欣喜让我狂》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顾从考上大学的那天算起30多年走过的路程认为,广播是我童年放飞的梦想,让我一路追逐,一路高歌,一路前行,从一个壮族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大学本科生,从高中毕业时最远只到过县城的“乡巴佬”到成长为一名周游世界近30个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从烧过石灰、卖过柴火的山村人成长为一名省级新闻单位的高级记者,开启我这幅人生画卷的最初起点,就是我屋檐下那只小小的喇叭。可能有人以为,这个理想太狭隘,甚至渺小,其实人的理想往往是从具象起始,从近到远,以小见大。当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才华有作为的合格广播记者,为当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奋斗,正是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镜头下的异域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理想寓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和家庭变迁,感党恩,爱祖国,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辑:《远行漫记》。是作者周游世界所写下的旅行漫记。除欧洲一篇以追记的形式补写外,其余32篇,都是作者外出旅行时当天记下的旅行日记。第二辑:《国内游踪》。是近年来记存下来的国内游记,共10篇。第三辑:《如歌岁月》。是记录作者风华正茂青春年华的文章,主要是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成长历程,共10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组织的感恩、对岁月的怀念,对朋友的谢忱,对人生的思考。第四辑:《似水柔情》。抒发亲情、友情、乡情,对家乡东兰的种种牵挂,浓浓乡愁,在书中弥漫开来。第五辑:《生活杂谈》。主要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从一个广播记者的视角,发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年时代的张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年时代的张频。</span></p> <p class="ql-block">二、矢志不渝扎根老区人民 </p><p class="ql-block"> 浏览《父亲,你在天堂还好吗?》《福山福水送大叔》《故乡的情怀》《记住乡愁》《我与河池日报的情缘》等篇,从情意浓浓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张频出生的东兰县是著名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区,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曾长住这里魁星楼领导根据地建设,东兰曾涌现出韦拔群、陈洪涛等红军早期高级将领,走出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仕冕等五位开国将军和新中国成立后覃应机、匡吉、黄克等一批省级党政领导干部。东兰巴马凤山等老区革命传统和民族优良传统,造就了张频扎根老区、报恩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格局。作为一名一线广播记者,张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坚持新闻职业道德,长年累月,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进山区基层,深入壮村瑶寨,调查研究,采访写作,用一串串文字和一个个音节,为老区人民发声,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一方面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带来山区巨大变化,报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建设家乡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让广大听众感到壮乡春潮涌流;一方面关心民间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用内参的形式,向党政机关和领导报送不适宜公开发表的材料和对策建议,促使许多民生问题及时解决。他采写的一篇篇极有分量的内部文章书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内参转载,并多次得到国务院领导、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从而发挥了广西电台记者“下为民代言、上为党分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智囊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随访吴邦国委员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随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全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钢在东兰县红水河第一湾。</span></p> <p class="ql-block">为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岩滩水电站,东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一些不合理的工程伴生现象,使得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张频为此奔走呼号,写了两篇为家乡“申诉”的内参稿《岩滩电站建设中的“长乐现象”不容忽视》《东兰县三石乡纳巴片的内涝现象与岩滩电站库区密切相关》,很快便送上了中央有关负责人及自治区主要领导的案头。不久投资1.3亿元的三石拉平排洪隧道上马,建成后群众受益,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有一年清明节,张频通过实地调查,写了一篇题为《东兰县三石乡春荒严重》的内参,送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当地领导接到自治区领导的批示,连夜召开全地区电话会议,对全地区春荒期间的群众生活安排作了重新布置。这篇在三石旅社昏暗灯光下,怀着为民请命的焦虑,一挥而就写成的报道,为饥饿中的三石人民带来了55万斤国家救灾粮食援助。又有一年,河池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凤山县164所学校被洪水冲毁。灾情上报后没有引起上级重视,救灾款迟迟未拨下来,学校无法按时开学。张频立刻意识到,这其中必有隐情——要么是凤山县虚报了数字,要么是地委行署忽略了凤山的灾情。他一大早出门,从地区机关所在地金城江到凤山县城共240多公里,坐了整整11个小时的班车,直到下午5点钟,才到凤山县城。他与县教委的同志取得联系后,立马下去调查,徒步爬上陡峭的山路,一个一个学校查看,被灾情严重程度震惊。回去找不到地区领导汇报, 立即奋笔疾书写了一封2000多字的《记者来信》交给河池地委办公室。地区一位主要领导看后,激动地作了500多字的批示,“希望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农户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这位领导动了感情,在动员报告中用了约20分钟时间,讲述自己含着眼泪看完张频写的这封信,反问在坐干部“为什么人家广西电台的记者下去采访,就能了解到如此真实的情况?”之后数量可观的救灾款陆续下拨到位,有了资金修复重建校舍教室,山村学校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乡音不变,乡情难移。张频在日记中感叹:“筋疲力尽的凤山之行哟,你让我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记者的良知、什么是记者的责任、什么是记者的天职……”他每每感念于广播给自己带来诸多福气的时候,扪心自问:其实我的福气之源不就是我们老区人民那难以改变的乡音、乡情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在美国哈佛大学校门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在俄罗斯海参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同行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家人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三、创新发展有为才有位 </p><p class="ql-block"> 张频在工作实践深深体会到,在当代中国,记者就是用脑用笔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工作者,决不是西方吹嘘的什么“无冕之王”。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传统媒体地位下降,尤其是广播似乎成了新闻职场上的“弱势媒体”,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电视而轻广播的现象。张频一心欢喜进入广播记者队伍,却当头一棒,遇到了职业尴尬。有的机关不成文规定,拒绝审阅广播电台的稿件,有的企业负责人听说电台记者来访,避而不见。张频受到挫折后很快调整心态,认定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所作为才能争取到应有的地位,改变广播记者被边缘化的状况。他就像一台开足马力的电动机,迅速行动起来。从传统广播媒体发掘资源,发挥广播新闻快捷而面广的优势。广播以电波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一旦发出,迅速传遍千家万户,可以覆盖城乡旷野、陆地海洋,甚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是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即是后起的电视、互联网短视频故事会等,也不能离开广播式的声音传播。在《一篇广播稿 一生朋友情》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上午9点多钟,张频在采访途中的班车上偶闻环江肯棚矿发生一起特大炸药库爆炸事故,当机立断改变原定安排,赶到环江追踪采访。当天下午,一篇题为《环江县发生一起特大炸药库爆炸事故》的动态消息便传回广西电台编辑部。稿件经台领导、厅领导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等领导层层审阅后,于当天下午6点30分赶在其它所有媒体之前,广西电台捷足先登,予以播出。次日,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转发广西电台的这一消息。这在当地是一枚新闻炸雷,引起巨大反响。主要领导在地直机关处级干部会议上大声疾呼:“你们千万别小看广播电台,电波是没有国界的,你们还不知道电台传媒的厉害!”随后,由办公室告知各单位:今后凡是有什么重大活动,千万别忘记通知广西电台记者参加。从张频亲历的这件事,广播记者和电台广播的魅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在中国瑶都金秀瑶族自治县采风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他的父老乡亲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在广西广播影视十佳记者颁奖晚会上。</span></p> <p class="ql-block">联合制作高质量影响大的节目,发挥广播系统“联”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广播站、转播站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信息传播网络。张频意识到,广播系统不仅可以上下沟通,还可以横向联络,团队协作,集团冲锋,攻克高山峰,拿下大项目。在《情寄老区山水间——大型系列报道<追寻邓小平足迹>采访札记》中,记叙了张频和总台新闻台团队参加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广安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组织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追寻邓小平足迹》采访活动,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个大型系列报道气势磅礴、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现场感强,在全国连播近两个月,产生了连锁反应,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其中张频执笔的结尾篇,成为广西这组报道的点睛之作。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实施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的广播项目。在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的日子,张频参与组织实施了一个题为《展翅高飞迎大庆》的大型户外直播活动。活动组精心策划,动用了飞机、轮船、汽车等报道工具,以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地报道了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建设成就,从而开创了广西广播史上采用“空中(飞机)、水上(轮船)、地面(汽车)、直播室多点连线、同步直播”之先河。张频还与同事一道,采用“多台合作、异地组织、同步传送、八桂同声”的节目形式,推出《喜看壮乡春潮涌——广西全面奔小康工作纪实》《献给雪域高原的赞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特别节目》《民心工程得民心——广西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系列报道》《丰碑永立天地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零关税给广西带来的忧思——全国经济台经济节目联播》等大型系列广播报道和参与全国展播。创新促发展,有为才有位。在张频这样的广播人群体的不懈努力下,坚持改革创新,广播与科技相融合,广播与新媒体相结合,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相互补。广播事业不断登上新台阶,闯出一片新天地。广西广播电台不仅宣传力提升,社会效益结硕果,经济效益也超过了某些传统媒体。张频在退休之日欣喜地看到,广播已悄然在听众面前重铸了它应有的声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友人在日本富士山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友人在澳大利亚悉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评论家容本镇教授在一起(摄于贵州)</span></p> <p class="ql-block">.四丶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运用助力广播出彩</p><p class="ql-block">张频是个爱读书勤学习会运用的现代广播人。他善于利用新闻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撰写新闻稿件,制作广播节目。他的广播新闻作品除了大量简练严谨的新闻消息外,专题节目常常穿插采用压混、混入、出录音、出现场音响、出版头、版花、配乐、男女对播等形式,使之原汁原味、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我认为新闻与文学、记者与作家,并无文野之别、高下之分,而是各有所长,分工不同。作品分类并无绝对,只是大致而言。有的优秀作品可以跨越门类,学科打通,兼而有之。约翰.里德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魏巍写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写焦裕禄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等,既是新闻通讯,又是报告文学,也是纪实作品。张频的作品也有类似情况。张频少年时既有记者梦,又有作家梦。他酷爱文学,他的不少新闻作品、广播节目中有意识地注入文学元素,增强其生动性、感染力。他说,我尝试把文学的表现手法引入广播新闻的写作之中,喜欢用散文的笔法写广播通讯、写深度报道、写纪实文学。张频的作品,有的既是新闻访问、新闻通讯,又是散文游记散文随笔,这本书命名为“游记散文集”,不无道理。有位作家说,张频是个新闻记者,但更像一个散文作家,他的许多采写过的新闻题材和新闻作品,可以改写成散文、特写或报告文学,比如《一个没有遵守的诺言》《人间至爱是亲情》《圆世纪之梦,还看今朝》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他的家人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纳任屯的父老乡亲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她的女儿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胸有书卷气,笔下无纤尘。张频在新闻、文学、历史、民族学科领域游刃有余,两栖发力,成就斐然。他是整个广西电台获奖最多的创优大户之一,共有40多件新闻作品、业务论文、图书获得全国、全军和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有多篇作品被评为全国新闻业务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此外,他长期致力于地方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独著或主编出版了《面对大山的思考》《喜看壮乡春潮涌》《东兰,有理想的土地》《东兰革命老区发展史》《风云东兰》《奋进东兰》《见证东兰》《神奇三石》等文化读物。由此,他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厅授予“广西广播影视十佳记者”荣誉称号,被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广电学会授予“全国广播影视百优记者”光荣称号。正如文艺评论家兼作家的容本镇教授对张频的评价:“从他笔下流泻出来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构筑声音与文字完美结合的写作过程中,张频是依托记者这个职业,在干着一个散文作家的活儿。难怪浏览他的每一篇重点作品,你很难说得清,那到底是广播特写还是报告文学,是录音通讯还是有声散文。总之,他的作品总是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充盈着一种浓烈的文学色彩。”读一读《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张频游记散文集》,会得到印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2.29</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陈学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二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他的乡贤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频与他的乡贤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张频与他的乡贤们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