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懂世界是反的,那么你的世界就是烦的!

乒乓云世界

来源:智慧小屋里面数星星+网络文图选录 告诉大家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那就是这个世界其实是反着来的,这也是我昨天看了别人分享的智慧后瞬间顿悟,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领悟到这个真正的智慧。<br><br>为什么说世界是反的呢?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是反着来的。就好像你会在某一时刻突然觉醒,以前你坚信的一些绝不可能动摇的东西,其实根本就是无中生有,那种突然被打开天灵盖的感觉,让你悲喜交加。接下来分享三个逆反思维的高维认知,能听明白的一定是智者。 <b>第一、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是矛盾的同一个体。</b><div><br></div><div>古人常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万事万物,其实都有阴阳两面。这不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的,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集善恶、美丑、好坏于一体。<br><br>可现实是可悲的,这世上大多数人因为受所处维度、时代和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狭隘的认知角度去判断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这也就造成了普通人的内心都是对立,输赢的比较和拉扯,引发的是内卷焦虑,痛苦也随之而来。那该如何摆脱低维的认知呢?其实就是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站在高维视角俯视这个世界。<br><br>举个例子吧!比如你遭到了别人的谩骂,你觉得屈辱,这是从你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去看待问题,着重的是对立和情绪。但如果站在高维,你看到的就不只是你和他,而是从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中,他还窥见了他此刻的愤怒、委屈和自卑,因为这些而使他骂你,这时你便不会那么的生气,甚至觉得对方可怜。</div> <b>第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无常的。</b><div><b><br></b></div><div>什么是明白人?明白就是知道世间万物是多变的,因此不会坚守一个一成不变的你我他,不会去自讨苦吃。其实普通人的大多数痛苦,都来源于他接受不了身边人和事物的改变。<div><br>比如走进婚姻之前,很多都抱着能够找到一个真命天子然后托付终身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往往不切实际,现实中的恋爱,结婚前很美好快乐,结婚后集各种焦虑痛苦于一堆。因为万事万物在不断变化,包括人心也在变化,随着你的容貌、身材、收入等各种条件发生变化。之前你们的价值观三观可能是匹配的,但是越到后面越不匹配了,所以人们常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div></div> <b>第三、凡人颠倒梦想,高人利用规律。</b><div><br></div><div>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然而,所有的有形却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心经里也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意思是只有远离了,颠倒人生的那些思维和做法,才能达到真正的至高境界。<br><br>在研读了诸多经典后,你会发现,人类智慧最高深和玄妙的部分,一定会在顶峰相见。因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东西,而东西是有规律的。<br><br>逆反思维,可以拯救一个人的低维认知,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反的,那就会徒增很多烦恼。<br></div> <b>第四、真正认知觉醒的人,都掌握了这个真理</b><br><br>不说开悟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可能是反的。<br><br>任何一件事,一旦深入之后,你一开始以为的A面,它本质可能是B面(A的反面)。古人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像善恶、美丑、好坏……万事万物都有其阴阳两面,但它们既不是对立的二元论,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元论,而是矛盾的统一体。<br><br>只可惜,大部分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只通过「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来应对这个世界,而不是「系统化」、「结构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br> <div><b>第五、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清这个世界。</b></div><div><br></div><div>人生是一场复杂的简单游戏,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貌似复杂的人生,其本质却是简单的。<br><br>一个看似好人的人,深入接触下来,可能是个坏人;乍一看好看的人,看久了反而不耐看;臭豆腐闻着臭,吃着却是香的。<br><br>即时满足的事,当下做着爽,久了就容易废掉;延迟满足的事,当下做着痛苦,坚持下去却能形成蜕变。<br><br>简单的事听本能的,复杂的事要反本能;短期利益听本能的,长期利益要反本能。<br><br>难怪道家说,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br><br>难怪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br><br>难怪儒家要求我们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调和。<br><br>也难怪毛主席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br><br>而最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不过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div> <b>第六、看事物应该更全面、更本质、更透彻。</b><div><br>那就再深入展开讲一下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吧。</div><div><br></div><div>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iv><div><br></div><div>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div><div><br>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iv><div><br></div><div>对立统一规律其实就是“三分法”(正、反、合),大部分人看世界,要么是一分法(别人说什么都信,或者说什么都不信),要么是二分法(看事只能以简单的“优劣”来区分,看人只能以简单的“善恶”来评判)。<br><br>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的。<br><br>在不同的标准下,在不同的框架里,甚至在不同的阶段中,黑可能实际是白,白可能实际是黑,是非也完全可能是颠倒的。<br><br>所以“三分法”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看事物更全面,更本质,更透彻。<br><br>而不仅仅只是相信你看到的、听到的、觉到的。<br><br>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任何真相都是部分真相。<br><br>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定的,这个世界本就是发展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br><br>儒家用一句话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那就是:无可,无不可。<br><br>所以中国人在面对任何事情时,你问他的意见,他通常都不会给出肯定的答复,而是说:这很难讲。<br></div><div><br></div><div><b>1.先秦时期老子的矛盾观点:</b>①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指出: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指出了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r><br><b>2.《易传》中的矛盾观点:</b>①“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br><br><b>3.韩非的矛盾观点:</b>他提出“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驰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br><br><b>4.宋代张载的矛盾观点:</b>①他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矛盾观点。②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对立的两面,就不会有统一,而没有了统一,事物就不能发展变化。③他进一步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一故神,二故化”,“大地变化,二端而已”,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在于它内部存在的对立面。<br><br><b>5.程颢、程颐的矛盾观点:</b>他们明确肯定,“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r><br><b>6.朱熹的矛盾观点:</b>他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辩证法思想,他不仅认为“物皆有对”,而且明确指出“独中有对”。这就不仅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且涉及了事物内部矛盾,这就大大深化了辩证法的矛盾观。<br><br><b>7.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的现代意义:</b>(1)在理论上,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提供了良好途径。(2)在实践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矛盾观,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