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的诊断与治法

加木

<p class="ql-block">阴虚的诊断与治法</p><p class="ql-block">阴虚诊断依赖于四诊法及医生经验,需识别主症并对比类似症状以提高准确性。治疗阴虚需综合考虑肺、肾、脾等脏腑,采用润肺、滋肾、补脾等方法,注意平衡阴阳,避免损伤脾胃。治疗过程需医生精准选药,患者需积极配合和注意饮食调理。</p><p class="ql-block">阴虚的诊断方法,与其他疾病一样,都依赖于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以及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主症识别是首要步骤,因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症状。通过准确识别这些主症,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p><p class="ql-block">然而,仅仅依靠主症是不够的,为了避免误诊,医生还需要对比类似的症状。例如,阴虚的一个主症是午后身热。但是,我们不能仅凭这一症状就断定患者患有阴虚。我们需要将其与温病中的“午后身热”进行对比,观察患者是否有因气候变化而引发的外感症状。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错误。</p><p class="ql-block">在治疗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们通过观察治疗效果来反推病因。例如,“凉之不凉是无水也”,意思是如果用凉药治疗后,病情并未改善,那么可能是阴虚导致的。“内热不解,屡清,清而火不退者,阴不足也”,这告诉我们,如果内热持续不退,可能是阴虚火旺。这些观察结果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阴虚的依据。</p><p class="ql-block">此外,从病的比例上看,顾氏提到:“阴虚者十之八九,阳虚者十之一二。”这意味着在实际临床中,阴虚的情况更为常见。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在诊断时的参考,但并非绝对。因为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诊断。</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阴虚的诊断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用四诊法、对比类似症状、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参考疾病比例等多种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p><p class="ql-block">阴虚的治法</p><p class="ql-block">阴虚的治法主要有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肺阴虚的治疗,既需针对其本质进行润燥,又要兼顾其他脏腑,确保整体平衡。清肺润燥,如同清泉滋润,为肺阴虚的主要治法,旨在清除肺部的燥热,恢复其正常的滋润功能。经典方剂如清金汤、八仙玉液,能有效缓解因肺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等症状。然而,久服时需注意不可过于峻猛,以防损伤脾胃,引发泄泻或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当肺阴虚兼见肾阴虚时,治疗则需同时兼顾肺肾两脏。此时,可采用清肺滋肾之法,如二冬二地同用的固本丸等方剂。早晨服用清肺药,以清除肺部燥热;晚上则服用滋肾药,以滋养肾阴。治疗重点在于肺脏,但亦不可忽视肾的根本作用。当肺阴虚达到极致时,不论肾阴虚症状是否明显,均需兼顾滋肾阴,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肺肾同源,相互依存。在此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脾胃。</p><p class="ql-block">此外,肺阴虚还可能兼见脾阴虚。此时,治疗需采用清肺补脾之法,如加味清宁膏等方剂。然而,肺与脾的生理特性截然相反,肺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因此,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平衡,补脾不可过燥,以免伤肺;清肺亦不可过润,以免碍脾。润肺药过多可能导致食欲减退或大便溏泻加重,补脾药太过则可能加重燥咳症状。因此,在治疗肺阴虚时,需时时关注脾胃状况,确保整体平衡。</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肾阴虚的治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细致入微的领域。治疗肾阴虚,首先得明确阴虚的本质是有火,这种火与实火迥异,不可用苦寒药去治疗,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对于肾阴虚有火的情况,滋阴补肾是常用的方法,如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方剂,旨在补水制火,恢复阴阳平衡。</p><p class="ql-block">然而,肾阴虚的病情并非一成不变,有时火势上逆,或稍兼实火现象,这时则需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等方。这些方剂能够滋阴潜阳,使火势得以平息,恢复身体的和谐状态。</p><p class="ql-block">此外,肾阴虚还可能波及肺脏,引起咳嗽等症状。这时,滋阴清肺的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如麦味地黄丸方。通过滋补肾阴和肺阴,可以缓解咳嗽,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p><p class="ql-block">在治疗肾阴虚的过程中,还需注意脾脏的状况。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若脾阴不足,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因此,滋肾理脾的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治疗肾阴虚的同时,必须兼顾脾脏,注意饮食调理,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总之,治疗肾阴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注意饮食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滋阴补肾、恢复身体健康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脾阴虚的治疗需要精心调配药物,既要避免使用过于燥热的药物以免伤害阴虚,又要防止使用过于滋润的药物以免助长脾湿。这种微妙的平衡考验着医者的智慧和经验。常用的药物如川山药、莲肉、扁豆、苡仁等,这些药物性质平和,既能滋养阴虚,又不至于过于滋腻。若遇到肺阴虚的症状,他会加用百合、冬花、杷叶、麦冬等药,以增强润肺养阴的效果。若遇到肾阴虚的症状,他则会建议患者在泻止后,早晚服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阴虚病症宜用甘寒药,而非苦寒药。因为苦寒药物性质燥烈,反而会损伤阴液。在煎药时,也需多煎久服,因为阴虚病症需要药效持久且深入,多煎有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溶解,久服则能使药效持续发挥。</p><p class="ql-block">尽管有人主张用大剂量滋阴药物快速补充阴液,但在实际应用中认为,小剂量频繁服用且长期坚持更为稳妥。因为大剂量滋阴药物可能伤及脾阳,导致泄泻不食等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在治疗上,脾阴虚患者应避免使用灸法,因为灸法属于温热疗法,可能进一步损伤阴液。同时,升麻、紫苏等具有升散作用的药物也应避免使用,因为阴虚患者容易出现阴火上逆的情况,这些药物可能加重病情。</p><p class="ql-block">因此,治疗脾阴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精确选用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既是对医者技术的考验,也是对医者责任心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阴虚会引起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阴虚,这一体质状态,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如同无形的暗流,潜藏在身体深处,慢慢侵蚀着健康的堤坝。阴虚体质的人,常常因为体内阴液的不足,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p><p class="ql-block">阴虚则生热,这是阴虚体质最为显著的特点。身体因缺乏阴液的滋润,而产生热象,表现为身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等症状。这种热,不是外来的实热,而是体内阴虚引起的虚热,治疗时需以养阴清热为主。</p><p class="ql-block">阴虚则血虚,这是因为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当阴液不足时,血液也会变得干燥,导致经少、经闭等血虚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伴随着皮肤干燥、毛发枯萎等血虚的外部表现。</p><p class="ql-block">阴虚则水虚,阴液不足,自然会导致津液的匮乏。口干、口渴、鼻干、喉干等症状,就是阴虚引起的水分不足证。这些症状,常常让患者感到痛苦不堪,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p><p class="ql-block">阴虚则精虚,这是因为阴液是精的基础。当阴液不足时,精也会变得稀少、稀薄,甚至出现精不固等症状。这些症状,对于男性来说,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p><p class="ql-block">阴虚则火盛,这是阴虚体质最为危险的症状之一。阴虚则火动,阴虚则火亢,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相火炽盛。这些火证现象,如口苦喜冷、舌干喉燥等,都是阴虚引起的。这些火,如果不及时清除,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p><p class="ql-block">阴虚火盛则煎熬津液而为痰,阴虚火动则水泛为痰。这是因阴虚而引起的痰证。这些痰,不同于实热引起的痰,它们往往粘稠难咳,难以清除。</p><p class="ql-block">阴虚火亢则煎迫血液越出诸窍,这是阴虚引起各种出血证的原因。这些出血,可能是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都是阴虚体质需要警惕的症状。</p><p class="ql-block">阴虚则虚火上炎,阴虚则虚阳上浮,阴虚则虚阳上逆。这些因阴虚引起的面赤、唇红、颧红、干咳、呕吐等一切上焦虚热现象,都是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这些症状,虽然看似不严重,但却是阴虚体质逐渐恶化的信号。</p><p class="ql-block">阴虚则骨髓空虚,火陷骨中。这是阴虚引起骨蒸皮寒证的原因。这种寒,不是外来的实寒,而是体内阴虚引起的虚寒。治疗时,需以养阴清热为主,同时辅以温阳散寒的药物。</p><p class="ql-block">阴虚则阳无所附,阴虚则阳暴绝。这是阴虚引起的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等虚脱证的原因。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阴虚体质的严重阶段,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阴虚的症状</p><p class="ql-block">阴虚的身体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失衡状态,其症状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所体现。首先,从头部开始,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头疼,仿佛头部的气血无法顺畅流通。面部的症状则表现为面赤颧红,仿佛有一股内热无法消散。</p><p class="ql-block">目部的问题则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会感到目眩眼花,目赤如火,仿佛眼中的世界都变得模糊而炽热。耳部则可能出现耳鸣耳聋的症状,这是因为阴虚导致的火上升,影响了听力的正常功能。</p><p class="ql-block">在鼻部,患者可能会感到鼻干、鼻塞,甚至有时气出如火,甚至出现鼻衄的情况。口部的问题则更为严重,患者可能会感到口干、口渴,甚至出现吐血、唾血、呕吐等症状。</p><p class="ql-block">舌部也可能出现舌干、舌痛、舌衄等问题,而齿牙部则可能表现为齿牙不固、齿衄等症状。咽喉部则可能出现咽喉干痛、失音、喉烂等问题,仿佛整个上呼吸道都受到了阴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胸腹部的问题则更为复杂,患者可能会感到胸满气逆,自觉内部发热,腹中满闷。而腰背部则可能出现腰脊疼痛的症状,仿佛整个身体的支撑结构都受到了影响。</p><p class="ql-block">前阴部和后阴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患者可能会出现溺血、小便淋闭或痛、男子梦遗滑精、女子月经不调等问题,而便秘、便血、溏泻等问题也可能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在四肢部,患者可能会感到腿胫酸痛、足心干热、足跟痛、手足心热,指甲干劳有枯燥之色。毛发部则可能出现毛发脱落、毛发失调等问题,而皮肤部则可能出现盗汗、皮肤燥涩等症状。</p><p class="ql-block">筋骨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患者可能会感到骨蒸夜热、遍身筋骨酸痛,或疼痛如折。此外,饮食、呼吸、睡眠等方面也可能受到阴虚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饮食无味、善饥、气逆、气壅、气喘、痰嗽、干咳、咳血、失眠等症状。</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症状并非阴虚所独有,阳虚、气虚、血虚、虚火等证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在诊断时必须从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史和兼证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细心分析,才能正确辨证,避免误诊误治。</p><p class="ql-block">阴虚,作为中医术语,描述的是一种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其中阴液亏损,阳气相对亢盛。其主要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午后身热,这是阴虚最为显著的症状之一。午后,随着阳气的逐渐消退,阴虚者的身体却开始出现热感。这是因为阴液不足,阳气无法得到有效的制约,导致身体内部的热量无法平衡,从而引发身热。</p><p class="ql-block">五心烦热,这是阴虚者的另一个典型症状。五心,指的是手心、脚心以及心胸部。由于阴液亏损,这些部位常常感到热燥不安,仿佛有无形的火焰在燃烧。</p><p class="ql-block">脉虚细数,是阴虚在脉象上的表现。阴虚者的脉象往往呈现出虚弱而细数的特点,这是因为阴液不足,血脉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导致脉象显得虚弱无力。</p><p class="ql-block">此外,阴虚的一般症状还包括闩静夜剧或早轻晚重。这指的是在夜晚或安静时,阴虚者的症状往往会变得更加明显,而在白天或活动时,症状则相对较轻。这是因为夜晚阳气消退,阴虚者的阴液更加匮乏,导致症状加剧。</p><p class="ql-block">阴虚者还常常自觉有火,喜吃凉的食物,但即便吃了凉的食物,也无法缓解内心的燥热。这是因为阴液亏损,身体内部的阳气无法得到有效的平衡,使得阴虚者始终处于一种燥热的状态。</p><p class="ql-block">阴虚的兼症</p><p class="ql-block">1.肺阴虚</p><p class="ql-block">(1)咳嗽日久未愈。</p><p class="ql-block">(2)或吐浊痰白沫,或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p><p class="ql-block">(3)或鼻中气出如火,或衄血。</p><p class="ql-block">(4)或胸满气逆,或一边不能睡,或气息喘急,或声嘶音哑。</p><p class="ql-block">2.脾阴虚</p><p class="ql-block">(1)饮食减少。</p><p class="ql-block">(2)四肢困倦。</p><p class="ql-block">(3)肌肉消瘦。</p><p class="ql-block">(4)大便溏泻。</p><p class="ql-block">3.肾阴虚</p><p class="ql-block">(1)腰脊腿胫酸痛。</p><p class="ql-block">(2)梦交失精。</p><p class="ql-block">(3)足心干热.</p><p class="ql-block">(4)脚跟作痛。</p><p class="ql-block">(5)小便淋闭。</p><p class="ql-block">(6)耳鸣耳聋。</p><p class="ql-block">(7)牙齿浮动。</p><p class="ql-block">(8)骨蒸内热。</p><p class="ql-block">注意:以上三种阴虚证,不是完全固定的,也不是截然分界的,总有互相穿插的情形,但我们可以根据各部分病势的轻重来决定治疗上的主次。</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阴虚,引起阴虚的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所谓“阴”,并非空洞无物的名词,而是全身各种津液的总称。道经曰:</p><p class="ql-block">“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古人所言的“阴”,其实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水分。当提及“虚”,我们意指某种物质的不足或缺乏。人体内部的水分,占据了我们体重的大约三分之二,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这些水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消耗,同时也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和饮品中得到补充。这种消耗与补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身体正常运作的关键。</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消耗的速度超过了补充的速度,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当水分消耗达到体重的10%时,我们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就会开始受到影响,出现一些与平常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称的“阴虚证”。</p><p class="ql-block">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当肺部的津液不足时,我们称之为肺阴虚;当肾脏的精气不足时,我们称之为肾阴虚;当心脏的津液不足时,我们称之为心阴虚;当肝脏的津液不足时,我们称之为肝阴虚;当脾脏的津液不足时,我们称之为脾阴虚。尽管心肝阴虚与血虚有关,但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通常更侧重于肺、脾、肾三方面的阴虚现象。这是因为这些脏腑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它们出现阴虚,就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阴虚,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体质类型,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深入探讨其成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阴虚体质,也为防治阴虚提供了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首先,先天不足是阴虚体质形成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则易出现阴虚症状。这类人群往往自幼体质较弱,容易感受外邪,且病程缠绵难愈。</p><p class="ql-block">其次,久病不愈也是导致阴虚的重要原因。如热性病久治不愈,热邪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再如久咳、久泻、久痢、久疟等慢性病,长期耗损阴液,亦可使阴虚症状逐渐显现。</p><p class="ql-block">此外,汗下失宜也是阴虚体质形成的常见原因。过度使用发汗药或泻药,导致阴液大量流失,进而出现阴虚症状。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p><p class="ql-block">当然,房室不慎也是导致肾阴虚的主要原因。肾藏精,主生殖,若房事过度,肾精耗伤,则易导致肾阴虚。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另外,烟酒、辛辣过度也是导致肺阴虚的主要原因。肺主气司呼吸,若长期吸烟饮酒,或过食辛辣食物,易损伤肺阴,导致肺阴虚。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干咽燥等症状。</p><p class="ql-block">思想过度则容易导致心阴虚。心主神明,若长期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则易导致心阴虚。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心烦意乱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忿怒气郁日久不解则容易导致肝阴虚。肝主疏泄调达,若长期情绪不畅,郁怒不解,易损伤肝阴。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头晕目眩、两胁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p><p class="ql-block">最后,劳倦过度是导致脾阴虚的主要原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长期过度劳累,耗伤脾气,则易导致脾阴虚。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症状。</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阴虚体质的形成与先天不足、久病不愈、汗下失宜、房室不慎、烟酒辛辣过度、思想过度、忿怒气郁以及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纵欲过度等行为,以预防阴虚体质的形成。同时,对于已经形成的阴虚体质,也应及时进行调理和治疗,以免进一步加重病情。</p> <p class="ql-block">论神阙能灸不宜针</p><p class="ql-block">万拱廷前辈,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对于人体的穴位有着深入的研究,深知每一个穴位的重要性以及潜在的风险。在他的医学教诲中,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关于脐眼神阙穴的使用。</p><p class="ql-block">万前辈明确指出,脐眼神阙穴,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穴位,对于它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他严肃地告诫后人,这个穴位宜于用灸法而不宜用针法。这是因为脐眼神阙穴的位置特殊,直接与人体的肠道相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p><p class="ql-block">万前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医学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讲述了第三子因不慎针灸此穴而殒命的悲惨经历。那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希望通过这个例子,让后人能够更加审慎地对待脐眼神阙穴,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p><p class="ql-block">万前辈的话语,如同警钟长鸣,提醒着每一位医者,在追求医术精湛的同时,更要时刻牢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庄严的学问,它要求我们在探索未知的同时,更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谦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古老的保定城,我有幸遇到一位修行深厚的高僧。他并非寻常之辈,而是拥有千年传承的医术高人。他手中持有一首小方,那是经过数代人口口相传,专为小儿伤食呕吐、腹胀、大便不畅等病症而设。方中的药材,每一种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种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p><p class="ql-block">炒山楂,取其酸涩之性,能够消食化积,调和脾胃。炒黄连,则以其苦寒之味,清热燥湿,止呕止泻。炒神曲,更是消食化积的良药,能够调和胃气,舒缓腹胀。而炒大黄,更是通便的佳品,能够荡涤肠胃,使大便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高僧告诉我,只需将这四种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水煎服,便能够迅速缓解小儿的病症。我深知这方子的珍贵,于是将它小心翼翼地记在心中。</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我亲自见证了这首小方的神奇效果。每当有小儿因伤食而出现呕吐、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时,只需一剂药下肚,便能够迅速缓解症状,让孩子们恢复健康。</p><p class="ql-block">这首小方,不仅仅是一种医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小的病痛,也不应轻视。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呵护,每一个病痛都值得被治愈。</p><p class="ql-block">老友马晓池,才华横溢,聪明伶俐,且好学不倦。他钟爱于创作短篇小说,以文字为剑,剖析人性的千丝万缕。而在医学领域,他更是造诣深厚,对《温病条辨》一书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p><p class="ql-block">马晓池曾与我分享过他对吴瑭学说的独到见解。他坚信,这一学说并非空谈,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他特别提到了增液汤这一药方,在治疗热证肠内燥结、更衣困难等病症时,其疗效卓著。非大剂不足以展现其神效,只要恰当运用,便能在瞬间化病痛为无形。</p><p class="ql-block">增液汤的药方组成:生地、玄参、麦冬。这些药材在他的手中仿佛拥有了神奇的魔力,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病痛,令他们重新焕发活力。马晓池对于药方的运用得心应手,每一次治疗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马晓池还强调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只有用心去感受患者的痛苦,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爱。</p><p class="ql-block">在马晓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医者的风采。他不仅用智慧与才华书写着医学的传奇,更用真诚与爱心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我由衷地敬佩他,也为有这样一个老友而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远离肾虚,“早起2不要、晚上2坚持”,肾脏才会更好!</p><p class="ql-block">早起2不要:</p><p class="ql-block">1、早起不要立即喝大量冷水。大量的冷水会伤及脾阳,也会使血管突然收缩,加重肾脏的负担,也会加重肾阳虚的问题。反而,早起适当的喝些温水,便有利新陈代谢,加快血液的净化。</p><p class="ql-block">2、早起后不要立即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高强度的运动会过多的调用肾气,突然之间加大肾脏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先缓慢的拉伸或散步,唤醒身体及肾脏,而后再过渡到日常的运动中去。</p><p class="ql-block">晚上2坚持:</p><p class="ql-block">1、晚7点以前适量喝温水。虽然晚上喝水会导致起夜多而可能影响睡眠。但是,下午3点到晚上7点之间是膀胱经和肾经当令时间,这个时候喝点水,是有利肾脏的排毒的。</p><p class="ql-block">2、晚上适当的散步或进行温和的活动。这些舒缓的活动有利于改善睡觉的质量,促进睡眠,同时帮助有益肾的健康。</p><p class="ql-block">另外,充足的睡眠对于肾脏健康非常重要,熬夜伤身,伤的是肝血以及肾精。最后,希望大家细心呵护自己的肾,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肾精生于脾,源于肝,藏于肾,怎么理解?</p><p class="ql-block">先说肾精生于脾。这个肾脾可不是先天之精,这个肾精指的是后天之精。是脾把食物里面的水谷精微提取了出来,转化为后天之肾,以弥补先天之精的损耗。</p><p class="ql-block">因此,当你的脾被不当的饮食伤掉了,然而肾精缺少了后天之精的补给,就会身体乏力,没精打彩等。如果你有类似的问题,咱们可以参考脾肾两助丸来进行调理。</p><p class="ql-block">再说肾精源于肝。中医里有句话叫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精不足,会影响到肝血亏虚。同时肝血亏了,也会影响到肾精的生成,这时候不仅容易有身体乏力,腰膝酸软的肾亏表现,还会伴随着眼干眼涩,视力下降,手脚发麻等表现。如果你存在这些问题,此时可以参考知柏地黄丸或归芍地黄丸来进行调理。</p><p class="ql-block">最后说藏于肾。肾主封藏,身体的元气和主要能量都在肾中封藏着,需要了放出来一点,来控制着我们的生殖、生长、发育等,人体的衰老很多时候就是从肾不藏精开始的,进而会出现头发花白,骨骼疏松,牙齿松动等。此时可以参考五子衍宗丸来进行调理。</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不要身体一虚就想着应该去补肾,现实中,调理好肝脾功能,很多时候肾虚的问题也会得到调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