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钱江水,巍巍古海塘,参观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滕剑翔

<p class="ql-block"> 滔滔钱江水,巍巍古海塘。千百年来,为抵御大潮入侵,人们在河口两岸修筑海塘,不仅留下规模宏伟、构筑精巧的历史遗迹,更映衬着人与自然相偕而行的生动场景。延绵数百公里的海塘捍卫了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有了海塘,才有了杭州这座城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位于上城区九睦路109号,是目前国内首个海塘遗址类博物馆。总面积6200平方米,包括海塘遗址厅、海塘文化厅、临展厅和宋韵文化体验空间,是全面展示杭州钱塘江海塘文化,集收藏、研究、体验、教育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大厅,迎面“欢庆吉祥”金色大字朴面而来,充满龙年喜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一层遗址厅实景展现清代鱼鳞石塘风貌,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海塘的大气磅礴。</p> <p class="ql-block">  海塘遗址和超宽屏幕的完美结合,带领我们走进数百年前劳动人民修塘筑堤,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最终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动人画卷。</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隔一堤】</p><p class="ql-block"> 二层为海塘文化厅,以“沧海桑田隔一堤”为主题,设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三个单元。主要展陈海塘相关实物、模型、动画,讲述海塘历史演变和堤塘修筑技术革新历程,展现古人的超群智慧,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存理念,提炼出“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钱塘江文化新内涵。</p> <p class="ql-block"> 【前言之一】</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与长城、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工程,作为河口两岸御潮屏障的水利设施,捍卫着南北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实长280千米。</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口状似喇叭的地形,形成“壮观天下无”的涌潮。涌潮的破坏力极大,历史上曾给两岸带来数不清的潮灾,为护家保国,历代沿江人与潮抗争,创筑海塘,屡建屡损,屡毁屡建,殚精竭虑,从未暂歇,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筑塘史诗。</p><p class="ql-block"> 兴筑海塘的起始年代已不可考,河口北岸尚有海浪推涌海沙、贝亮堆积而成的“冈身”,现存最早的筑塘记 述,有春秋范蠡围田筑堤、汉代华信筑塘等说;正史中修筑钱塘江海塘的记载,则始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 【前言之二】</p><p class="ql-block"> 杭州濒临东海,地处钱塘江冲击平原,秦代始设钱塘、余杭两县治。汉代前尚是海涂地架,后经泥沙冲击,于唐五代钱镠筑捍海塘后逐渐出现田畴,形成平原。杭州从山中小县发展为东南第一州,至南宋时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兴,因塘而存。在这片热土上,有着沧海桑田。有着繁华胜锦,更有“三千强弩射潮低”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浙江海塘全图】</p> <p class="ql-block"> 【潮涨潮落】</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及其周边环境变迁》</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以“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而闻名天下。河口因潮汐作用,钱塘江带下与海潮涌上的泥沙于此汇集堆积,形成陆地。千百年来,钱塘江养育着生命,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之名】</p><p class="ql-block"> 古名浙江,最早见于《山海经》。三国时始见“钱唐江”之名,以流经钱唐县而得名。因江流曲折,风涛险恶,又有“之江”、“罗刹江”之名。民国时期方以钱塘江为全流域冠名。</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图】</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河口】</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三角港式,呈现外口大、内口小“喇叭口”形态。距今五六千年前,大量泥沙随涨落潮水流而逐渐沉积,形成纵剖面上高于上下游河床的沙坎。沙坎不断扩大升高,形成了钱塘江河口。这一地形是形成钱塘江涌潮的主因。</p><p class="ql-block"> 河底细粉沙东西横亘百余里,易于随江流海潮冲淤变化,致使江道主槽南北变动不居。河口段主槽历史上先后经历南、中、北之变迁,河口江道渐趋缩窄,口门下移。明末以前,江道走南大门,比较顺直;明末清初,江道逐渐北移;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展大规模缩窄江道和围涂工程,形成现今岸线。</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这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这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这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晋时期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四世纪时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十六世纪时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十七世纪中期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十到世纪末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1759年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60年代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70年代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80年代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90年代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钱塘江江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本世纪初的钱塘江江道位置</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涌潮】</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千米,往西至澉浦江面骤缩至20千米,至海宁盐官镇一带江面只3千米。江面水位高于塘内地面平均3米。钱江潮在这特型舞台上纵横驰骋,潮位最高可达9.6米,最高速度达每秒12米,高潮位与低潮朝位之间的潮差达8.39米,每平方米冲击力逾7吨。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常刮东南风,风向与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涌潮一般从海宁尖山开始形成,溯江而上约100余千米,到杭州市闸口以上才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 【回头潮】</p><p class="ql-block"> 潮头正面冲击并突入江边的山崖、江岸、丁坝等坚固实体,被反弹,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p> <p class="ql-block"> 【交叉潮】</p><p class="ql-block"> 潮波东进遇到江中沙洲,被切分成两股潮头,绕过沙洲后又重逢相抱,称“交叉潮”。形成“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一线潮】</p><p class="ql-block"> 指涌潮在顺直型河段上行进,形成的整齐划一的潮型。远看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p> <p class="ql-block"> 【潮灾】</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河口两岸是潮灾的高发区,或由风暴助潮肆虐,堤塘浸溃,或因急溜逼岸,堤塘坍毁。潮水四溢,淹田地,溺人畜,为祸之烈,触目惊心。海潮入侵,不仅淹溺成灾,而且咸潮所到之处,挟带泥沙,掩埋农田,淤塞河道,内河水质变咸,贻害长年,不易消除。钱塘江河口两岸现存最早的潮灾记录,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大历十年(公元775)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漂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直至建国前夕的1331年间,有史可稽的潮灾共有183次,平均每7.3年发一次潮灾。其中明清及民国时期平均每4年一次。</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西湖】</p><p class="ql-block"> 距今7000年前,杭州现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浅海湾。钱塘江泥沙逐渐在古西湖海湾外沉积,形成沙坝,把湾口塞住,形成一个泻湖。2500年前,沙坎地形逐渐增高,陆地面积不断扩大,西湖与大海相连的通道日益缩小。2000年前,辅以人工筑塘,西湖彻底与海隔绝,成为内湖。</p> <p class="ql-block"> 【秦皇缆船石】</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当年,西湖还曾是一片海湾,秦始皇于此缆船。秦皇缆船石现仍然在宝俶山上。</p> <p class="ql-block"> 【当代钱塘江引水工程】</p><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个封闭型的浅水湖,天然水源不够丰沛,水体更新不良,营养元素外泄迟缓,自净能力较差,不利于西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2003年,在实施西湖综保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建成了“六进九出”的引配水工程。让分离千年的江、湖重新恢复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 【各历史时期杭城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  【秦代经陵水道至钱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隋-唐初期的杭州地形】</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中期沙涨后的杭州地形】</p> <p class="ql-block"> 【五代时期的杭州地形】</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的杭州地形】</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杭州地形】</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随着江南运河开通,钱塘江融入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等各大水系,杭州成为江河海三水之枢纽,逐步发展成为“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锦绣之地。</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市变迁】</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廓变迁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墙演变略图】</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p> <p class="ql-block"> 【龙山闸】</p><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国在运河入钱塘江的两个渡津“置龙山、浙江两闸”,巧妙根据江潮位涨落的相对高差而选取置闸点。浙江闸所在位置海拔5米左右,龙山闸所在位置海拔8米左右,两者高差约3米。这两个海拔高度及其高差值,恰与钱塘江的平均低潮位和高潮位及其高差值相符。涨潮至平潮时开上游龙山闸出入船舶;落潮至涨潮时启下游浙江闸进出舟楫,使运河与钱塘江的通航不受潮水涨落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 【三堡船闸】</p><p class="ql-block"> 三堡船闸是京杭大运河沟通钱塘江的唯一水上交通枢纽工程。1983年11月,三堡一线船闸隆重开工,1989年2月,正式通航运行,闸室长160米,宽12米。1993年9月,三堡二线船闸开工建设1996年12月,三堡二线船闸开始通航运行,闸室长200米,宽12米。船闸的建成结束了江河相望、咫尺不通的历史,揭开了浙江省内河航道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2011年,三堡船闸确定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浙江都水印】</p><p class="ql-block"> 『浙江都水』四字印,阴文篆书,有田字界格,铜质,蛇钮,印面直2.5厘米,横2.5厘米,通钮高1.75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都水是我国历代管理水利的官,从秦、汉到清代二千多年中间,基本上沿用这一名称。此印为战国秦国时期用于治水收渔税之官印。</p> <p class="ql-block"> 【塘筑千年】</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西晋末以降,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三次因动乱而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史称衣冠南渡。钱塘江两岸得以大规模开发,隋唐以后成为“天下粮仓”。为保障国家财赋来源和家园,修筑坚固的海塘成为历代官员和两岸百姓的重中之重。清代,海塘修筑更是得到朝廷高度重视,升格为国家水利工程。从土塘到鱼鳞大石塘,从消极抵抗到积极防御,从零星散塘到渐成体系,人与潮展开了勇气与智慧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 向大海求生存之地是全世界的主题。世界沿海国家都或早或晚、或系统或零碎地修筑过海塘。在挡海、围海和造田等人海博弈中,荷兰人创造了杰出而独特的海塘遗产。其中的斯霍克兰低地、阿姆斯特丹防线、贝姆斯特圩田等海塘遗存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古代浙江海塘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东汉华信筑塘】</p><p class="ql-block"> 《有文献记载的首次筑塘》</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现存筑塘史料,以南朝宋刘道真《钱唐记》所述汉代华信筑钱唐防海大塘为最早。华信筑塘,杭州城市发展史迈出了一大步。</p> <p class="ql-block"> 【华信筑塘】</p><p class="ql-block"> 据“水经注”所叙:“防海大塘,在县一里。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土、石一斛者,予钱一千,人贪厚值,皆负担而至。比至江上,诡云已不复用,皆弃土、石江滨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p> <p class="ql-block"> 【华信所筑的土塘】</p><p class="ql-block"> 五代之前,由于当时修筑技艺和材料的简陋,海塘皆为土塘。其筑法大致是逐步堆积而成。</p> <p class="ql-block"> 【唐代海塘】</p><p class="ql-block">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筑塘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自唐中叶以后,钱塘江河口两岸人口大增,却也时刻面临潮患威胁。唐中央政府在钱塘江两岸分别筑海塘百里,两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得以进行。杭、嘉、湖、绍等成为鱼米之乡,此时的杭州也发展成为“东南名郡”。</p> <p class="ql-block"> 【盐官捍海塘】</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之后的二三百年间,尚无关于海塘的记载。直到唐代以后,正史才有关于海塘的记载,此即关于北岸“盐官捍海塘”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会稽防海塘】</p><p class="ql-block">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钱塘江南岸萧山、山阴(今绍兴)一带筑海塘50里,称界塘。唐玄宗时增修。至唐中后期,西起萧山,东到上虞的海塘已连成一线,长达百里。因其横亘于古代山会平原的北部,故称北海塘,后又称萧绍海塘。</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海塘】</p><p class="ql-block"> 杭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海塘遗迹。</p><p class="ql-block"> 吴越国定都杭州后,杭州成为浙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时,钱塘江涌潮直达杭州以上,对都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梁开平四年(公元910),钱镠征集大批军民,在钱塘江边修筑竹笼石塘。这是钱塘江海塘修筑史上的首次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 【钱氏捍海塘】</p><p class="ql-block"> 钱镠筑塘初以版筑法,即两侧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筑成土塘。因塘基用土为粉砂质土,难以承受潮流昼夜冲刷,屡筑屡溃。后改以竹笼集装块石,签钉木桩固定并连为一体,塘基终于难被撼动,故称“捍海塘”。上自六和塔下抵艮山门“捍海塘”的筑成,基本消除了潮水对杭州城的威胁,确保了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的城市格局。竹笼石塘的发明是钱塘江海塘史上改进型式结构和用石筑塘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钱王射潮】</p> <p class="ql-block"> 【钱王射潮】</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海塘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1983年,江城路铁路立交桥工程施工,五代古海塘首次被抢救性发掘。</p><p class="ql-block"> 2014年,在江城路以东的浙江城文化宫所在位置,五代吴越捍海塘再次被发现,捍海塘遗址的发掘,首次较为完整直观地揭示了吴越海塘的主体结构形制、修建工序、工程做法,尤其是首次发现了海塘铺垫柴草加固等海塘埽工技法。</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p> <p class="ql-block">  【竹笼石塘结合演示视频】</p> <p class="ql-block"> 【竹笼石塘】</p><p class="ql-block"> 钱镠筑塘开始用版筑法,即两侧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筑成土塘。因海岸为粉砂质土,在强劲潮流昼夜冲刷下,塘基常被掏空,屡筑屡溃。后改为用竹笼集装块石,签钉木桩固定并连为一体,使涌潮难以撼动,竹笼石塘的使用是历史上改进钱塘江海塘型式结构和用石筑塘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竹笼海塘施工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竹笼工艺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捍海塘怀古诗】</p><p class="ql-block"> 明·虞卿舜</p><p class="ql-block"> 巾子山前大寺来,虚疑强弩射潮回。</p><p class="ql-block"> 素车忍犯鸱夷怒,锦树还依仙娥裁。</p><p class="ql-block"> 宝刹满城思日月,大江截地走风雷。</p><p class="ql-block"> 由来霸气凭天险,漫倚金幢镇劫灰。</p> <p class="ql-block"> 【护塘建筑及附属设施】</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海塘防御能力,构筑海塘纵深防御体系必不可少。体系由主塘、护塘建筑、附属设施构成。护塘建筑位于主塘之前,挑溜江潮、淤沙护基,保持塘身稳定,如丁坝、盘头、坦水等。附属设施则位于主塘之后,抢险防溢,减少主塘漫溃的损失,如备塘河、横塘、护塘地等。</p> <p class="ql-block">  【丁字壩】、【备塘河】</p> <p class="ql-block"> 【宋元海塘】</p><p class="ql-block"> 《直立式石塘的发展期》</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杭州发展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建都临安,官方较之前代更为重视海塘工程,海塘修筑技术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创造不断涌现,垂范后世。</p> <p class="ql-block"> 【北宋海塘】</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钱塘江潮激西北岸,渐逼杭州城,先后曾筑有“陈尧佐柴塘” “张夏、杨田石塘”。</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叠压于柴塘之上的石墙。</p> <p class="ql-block"> 【陈尧佐柴塘】</p><p class="ql-block"> 大中祥符五年 (公元1012)两浙转运使陈尧佐和杭州知府戚伦,汲取黄河埽工技术经验,筑“柴塘”,用树枝和荆条等铺垫底层,再用柴、土间层加压而成。“柴塘”法因办料方便,施工简捷,一直沿用至清代,成为一种临时抢护型塘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  【陈尧佐柴塘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宋景祐四年 (公元1037)</p><p class="ql-block"> 两浙转运使张夏首创</p><p class="ql-block"> 【直立式叠石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夏直立式叠石塘】</p><p class="ql-block">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两浙转运使张夏首创“直立式叠石塘”,自六和塔至东青门(今庆春门),用巨石砌筑石堤12里。这是海塘建筑技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同时,张夏还推行塘工制度,设捍江营、五指挥,辖捍江营兵2000人,“专采石修塘,随损随治。”</p> <p class="ql-block">  【张夏直立式叠石塘模型】</p> <p class="ql-block"> 【杨田石塘】</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杭州知府杨偕、转运使田瑜用张夏法,大规模增修杭州石塘2200丈。</p> <p class="ql-block"> 【杨田石塘模型】</p> <p class="ql-block">自六和塔至东青门(今庆春门)</p><p class="ql-block">用巨石砌筑石堤12里</p><p class="ql-block">是海塘建筑技术史上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 【南宋海塘】</p><p class="ql-block"> 专门管理机构的创立,南宋政权最为根本的生存底线。</p><p class="ql-block"> 南宋定都杭州,统治者对海塘的重要性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城市和居民的生存保障上,更是提高到海塘对于政权存亡的重要性。为此,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朝廷专设海塘管理机构“修江司”,</p> <p class="ql-block"> 【元代海塘】</p><p class="ql-block"> 宋元交替之际,政局趋于稳定后,钱塘江两岸通过围垦江岸滩涂,耕地面积有所拓展。元代钱塘江潮流走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为防止潮患,保护农业,统治者对修筑海塘较为重视,修筑技术比前代又有新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王永石塘】</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海潮大至,海塘又溃,绍兴府特派府史王永修筑上虞(今绍兴)后海塘。之前那一带皆为土塘,抗潮能力较差,故其决定用“纵横错置”叠石法兴修石塘。自其修筑并经明初增修后,百余年没有发生大潮患。经过宋元400年的实践探索,直立式海塘修筑技术趋于成熟,为明清筑塘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海塘】</p> <p class="ql-block"> 【黄光昇鱼鳞石塘】</p><p class="ql-block"> 《万年塘》</p><p class="ql-block"> 明嘉请二十一年(公元1542),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在海盐主修海塘,兼采前代各家之长,设计出一种重型直立式石塘五纵五横鱼鳞塘,按此法能抗强潮冲击,久而不溃,被誉为“万年塘”。自此扭转了“潮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基本稳定了杭州湾北岸的岸线。黄光昇筑塘法,使我国海塘工程技术更趋成熟完善。这是海塘修筑技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 黄光昇(公元1506~1586),字明举。福建晋江人,官至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号恭肃。</p> <p class="ql-block"> 【清代海塘】</p><p class="ql-block"> 《官修海塘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口海湖自明末清初改道入北大门,北岸潮息加重,杭州城受到威助,入清以后,特别是乾隆年间,钱塘江北岸海塘修筑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修流鱼躺石塘以期一劳永逸成为当朝执政行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海塘修筑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朱轼鱼鳞大塘——永久性标准工程】</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七年 (公元1718),塘崩,浙江巡抚朱轼亲往海宁督筑。朱轼对黄光昇鱼鳞塘加以改进:在每塘塘石上下左右均加凿槽榫,在合缝处加灌石灰糯米汁油灰,在条石间加铁攀嵌扣;塘基增设梅花桩。称“鱼鳞大塘”。1724年,浙西沿海风潮大作,几乎所有土石塘被毁,唯有朱轼鱼鳞塘安然无恙。因而被作为“样塘”加以推广。</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乾两朝海宁仁和两县鱼鳞石塘】</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福建、浙江总督觉罗满保、浙江巡抚朱轼请准建海宁浦儿兜至姚家堰西段五百丈鱼鳞石塘。这是清代首次兴建鱼鳞石塘,也是海宁、仁和两县最早的鱼鳞石塘。乾隆元年(1736)九月,大学士嵇曾筠奏请建海宁南门外绕城石塘,长五百五丈二尺。二年四月起陆续新建鱼鳞大石塘七千二百五十丈六尺五寸,将原柴塘改建为鱼鳞大石塘,计长六千七十丈。总计康、乾二朝共筑海宁、仁和两县鱼鳞石塘一万四千三百十五丈八尺五寸。乾隆二十一年(1756),绍兴知府兴德奏准在南岸山阴后海塘大池后建鱼鳞大石塘四百丈。这是南岸最早的鱼鳞石塘。</p> <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的海塘修筑】</p><p class="ql-block"> 有史记载,乾隆曾先后6次南巡,其中4次亲临浙江海塘巡察,并拨巨款修塘,对海塘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从明代黄光昇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起,至清乾隆末,250年间耗银约3000万两,共建成鱼鳞海塘、丁由海塘280千米。如今,因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明清鱼鳞海塘大多已退居二线,但两岸仍有60余千米固守在浙江防洪御潮第一线。</p> <p class="ql-block"> 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光绪七年(1881)病免回钱塘,十六年(1890)因在家乡办赈出力,受到嘉奖。</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钱塘江石塘坍塌及六和塔年久失修,潮灾频发,危在旦夕。朱智“自愿分年措资,独任建修”钱塘江与六和塔工程。开始时建濒江石塘,再到修建塔座,孜孜砣砣,朝夕念兹,以至于他去世之前遗嘱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朱智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其孙子朱应鹏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据浙江巡抚聂缉槼的奏折记述:自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始至光绪三十年正月,“塘塔两工一律完竣,计塘工六百二十六丈七尺六寸,塔屋三百十二间.....所有塘塔两项工程,共用工料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面对历时九年的浩大工程,聂巡抚不无感慨地奏称:“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款。”</p><p class="ql-block"> 杭州百姓对其筹资兴修塘塔感激涕零,浙江巡抚廖寿丰奏请朝廷批准立案。光绪皇帝览奏后欣然书写“功资筑悍”匾额,传谕奖励。</p> <p class="ql-block"> 【民国海塘】</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输入,新材料、新机具、新技术更多用于海塘建设。1913年,首次以钢筋混凝土代替条石,在海盐建成直立式钢筋混凝土塘。1946年,茅以升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长,着手修复海塘。由于受条件限制,多采用抛筑丁坝保护老塘的方法,以制止坍江。其中在南星桥到七堡坍塌江段,抛筑丁坝、潜坝21座。</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海塘】</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塘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国石塘、保护墙基,改进海读结构,整修坍理,以及抛筑溜道、修圾浆砌块石斜坡璃等,创新了新型海塘和丁坝,并新建围堤2一4道,形成纵深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围垦】</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潮猛流急,江潮夹带大量泥沙,潮退时淤泥堆积,在钱塘江两岸形成大片的江涂。“潮来白茫茫,潮退水汪汪”,是当时百里江涂的真实写照。在长期与江的博弈中,两岸百姓围垦滩涂用于生产生活。建国前约600年内,南岸慈溪一带约已围80余万亩;建国前的200年内,萧山、海宁、余杭一带也围垦了南沙、北沙等片共50余万亩。建国后至1989年止,在两岸共围垦134.4万亩。</p> <p class="ql-block"> 【围垦过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向荒滩进军,向江涂要地】</p><p class="ql-block"> 围垦治理钱塘江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拦江围地工程,从自发到各县成立围垦指挥部,先后进行了五到八轮的围垦。围垦土地按照投工、投资多少,把围垦土地分到公社,公社再把土地分到各个大队。真正实现了“向荒滩进军,向江涂要地”的口号,也拓展了杭州城市的生存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视察钱塘江七堡江堤】</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视察钱塘江江堤后,作了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的指示。杭州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治江围涂。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培修、加固、新建海塘和江堤1400公里,围涂60多万亩,特别是建成了钱塘江两岸的高标准防洪海塘170多公里(包括可抗击500年一遇大潮汛的主城区海塘),从而确保了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奠定了杭州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古海塘遗址】</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的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的管理,历代由兼职人员或设置专职人员、组织机构进行管理。随着杭州的兴荣,钱塘江海塘的管理体制逐步为官府和朝廷重视,各类专职管理机构得以设立,唐宋以后渐成定制。</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历代管理体制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乌龙庙塘埠、五堡渡口、五堡船埠码头、总管堂、观音堂、七甲渡、樟亭驿、四季青碑亭、六堡外海码头、七堡渡口一号坝及水纹站等。</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六堡盘头、十闸九涵洞、七堡老街遗存和老街风情、三堡砂石码头、四堡丁坝群、四堡塘工局、八堡(杨公村)渔码头、七堡大王庙、七堡海塘等。</p> <p class="ql-block"> 【涛声依旧】</p><p class="ql-block"> 《海塘文化》</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一方文化沃土。从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灿烂的史前文明耀冠华夏。杭州因湖而名,因塘而存,与钱塘江血脉相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口口相传的钱塘江传说里,在墨香沉沉的山水画卷里,在壮怀激烈的诗词歌赋里,在动人心魄的弄潮习俗里,在巍峨伫立的海塘里,千年流淌的海塘文化独具魅力,滋养着一方水土。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新时代,我们将赓续“弄潮儿”精神,以文化的力量引领城市奔跑向前。</p> <p class="ql-block"> 【诗画钱塘】</p><p class="ql-block"> 早在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就有“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之说。文人关于钱江潮的诗歌与绘画,直至魏晋南北朝才逐渐增多,于唐宋时达到高潮。至明清,咏颂海塘工程的诗画也不少,文人墨客以不同的视角表达着对海潮与海塘的认识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潮夕风土】</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以降,随着长江广陵潮的消失,钱塘江也成为全国唯一的观潮胜地。波涛汹涌的钱江潮蔚为壮观,除了历代文人的吟唱和画家恣意描绘外,千百年来,在民间关于潮汐的神话传说、民俗信仰、风土人情,也是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潮候】</p><p class="ql-block"> 所谓“潮候”,就是潮汐时间。我国潮位观测,唐宋时期就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作为观测结果的潮候图和潮候表,不仅计算到朔望月内的逐日的潮时推移和潮差变化,还考虑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如今,这一古老的“潮候”法依然有效。 </p> <p class="ql-block"> 【候潮门】</p><p class="ql-block"> 故址位于今候潮路与候潮路直街相接处附近,西对六部桥,南纬凤山门,北为保安水门。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始建,钱镠筑捍海塘,塘成后筑城门,用竹笼储石定城基,取名竹车门。为杭城东南第一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赵构扩建城垣,在钱镠所筑罗城东城墙南面设候潮门。钱塘江自城东北绕城而南,候潮门正临潮水之冲。出城门濒钱塘江,每日可两次候潮,故以此名城门。候潮门外浙江亭即为南宋观潮胜地。</p> <p class="ql-block"> 【祭潮】</p><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历来被认为是钱塘江潮神。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至唐宋,设立祠庙,祭文祭歌,奉羊献豕等等,最终形成整套信俗形式。</p> <p class="ql-block"> 【镇潮】</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因“江心有石……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又被称为“罗刹江”。罗刹指食人肉的恶鬼。“怒声汹汹势悠悠”,它夺人性命,毁人家园,让土地荒芜贫瘠………令人丧魂夺魄。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发出天问:“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p> <p class="ql-block"> 【弄潮】</p><p class="ql-block"> 民间“弄潮”之风,相传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是为纪念因忠谏而溺于怒潮的伍子胥。唐代“弄潮”已成每年秋季观潮的必备项目。鉴于每年总有人因弄潮而溺,北宋地方长官曾一度颁文禁止。但此风仍不能止。至南宋,“弄潮”风气愈演愈烈,既有官方组织的水上演练“教阅水军”,也有数以百计的“普泅者”为博利而挑战汹涌怒潮。钱江“弄潮”可谓最古老的冲浪运动。</p> <p class="ql-block"> 【观潮】</p><p class="ql-block"> 钱江观潮习俗,六朝已出现;到唐代,此风开始流行;北宋,观潮成八月中秋前后的一大盛事;南宋,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梦粱录》卷五《观潮》:“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宋代观潮的最佳地点,从文献记载来看,主要有清暑堂、浙江亭(樟亭)、吴山七宝山绝顶、玉皇山顶峰、六和塔等处。明嘉靖后,江道变异,观潮最佳点从杭州移至海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紧邻的晓风书店,展出了大量有关钱塘江、钱江潮、筑海塘及其他各类书籍,增加了丰富多样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后,到晓风书店,倒是一个十分好的休憩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