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篇关于邬达克旧居的文章放在了“一房一事”作品集的第一篇,是因为,最近网络上关于“邬达克纪念馆或将关闭……”的消息特别多。当然这本身也是“一房一事“要中呈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mg3p33?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59621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此处链接”一房一事——引“</a></p> <p class="ql-block"> 此书在原来的“修缮实录丛书”中名为《向大师致敬》,而我原来的本意是名为“向前辈致敬”,这并不是不愿意将邬达克称为“大师”,而是觉得称为前辈似乎更能表达一种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建筑,其形式涉及多种流派,许多建筑曾经是城市的标志(如国际饭店)或形象代表(如武康大楼)。但是,对于邬达克本人来说,都只是一桩桩的生意。他也只是19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间,上海蓬勃发展的建设中的一员。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也更加愿意将尊称他为“前辈”。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把题目恢复成“向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 </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0.01 原书籍封面 </span>↓</h5> <p class="ql-block"> 2013年公司完成了对邬达克旧居的修缮,希望我出一本小册子。为此我来到了番禺路129号的工地办公室,也拜访了此项目的甲方——刘素华女士。还去到了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了解相关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后来也编进了公司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丛书——《修缮实录》第一辑中。当时为了避免同已出版的书的编排思路雷同,而此书也是以他自己设计、居住的房屋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就以邬达克在上海的几套住宅为主线来开展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文字,仍与书籍的章节保持基本一致,除了有底色的文字之外,都是从该书中摘录的(局部有小改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4px;">一</b></p> <p class="ql-block"> 在这幢英国都铎复兴式建筑西南侧大屋顶上,耸立着一杆飞鸟的雕塑。它或向下俯冲;或向上飞翔;或向前搏击。它虽然没有出现在邬达克原设计图中,却在建成后的历史照片中清晰可见。因此本次修缮便依据这些老照片进行了恢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些鸟代表的是什么?是何时加上的,目前根据手头的资料尚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根据邬达克小女儿回忆,这个屋子西面的三层阁曾经养了一群鸽子,西山墙的几个洞,就是鸽子进出之所。</p><p class="ql-block"> 这些“鸟”是为了迷惑鸽子、招引它们回家?还是邬达克为了寄托绵绵的思乡之情呢……?</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1.01 邬达克旧居屋顶上各个角度的鸟</span>↓</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邬达克的旧居。在此次修缮前,曾经被硕大的玉兰树遮掩;曾经窗损瓦落、杂草蔓越、白蚁侵蚀……而现在,它又开始重放光华,又能重现当年的风韵了,虽然已没有昔日屋前的大片绿茵。</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1.02 坐落于绿树丛中的邬达克旧居</span>↓</h5>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暨邬达克陈列室开放仪式在此举行。从此,这位为上海近代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建筑前辈的旧居及其陈列室,将成为寻找、了解邬达克文化内涵;探索上海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海建筑特征和发展的基地。</p> <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1.03 开放仪式当天现场照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 靠下面的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inherit;">邬达克的女儿阿莱莎·德威特女士</span></p></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 1918年,身为奥匈帝国陆军中尉的邬达克,在一次战斗中成了沙俄的战俘。在转运囚犯的列车到了中俄边境附近时,他毅然跳下列车并成功逃离。</p><p class="ql-block"> 邬达克逃到中苏边境,谎称为波兰工程师,谋得西伯利亚铁路某工程师职位,并悄悄地用卢布买了一个俄国人的护照,换上他的照片和名字。</p><p class="ql-block"> 1918年9月,邬达克和三名同伴偷偷用手摇轧道车,沿铁路逃往中国。后来被边境上的哨兵发现,车上一人被击毙,另外三人分头逃窜。邬达克拖着在集中营受伤而成为残疾的伤腿,越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中国。在哈尔滨,用铁路工作证和假护照补办了铁路旅行证,又用仅剩的卢布买票搭乘日本邮船南下,1918年11月28日,25岁的邬达克抵达当时世界第四大城市——上海。</p><p class="ql-block"> 当历经磨难的邬达克来到上海后,却是带着腿伤,身无分文。此时此刻,他只想医好腿伤,赚够路费,回到他的家乡。但就在前几周奥匈帝国宣布向协约国投降,其皇帝宣布退位。作为曾是帝国军人的邬达克倍感渺茫。为了逃避被关入协约国集中营的命运,邬达克用西伯利亚铁路旅行证换到了协约国俄罗斯帝国的护照。不过,匈牙利救济会为他提供了住所和食物。并在救济会会长保罗·科莫的帮助下,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号外侨聚居的楼里租了个房间。 </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2.01 邬达克在赫德路的住所</span>↓</h5> <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凭借自己在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得的建筑学学位,以绘图员的身份加入了美商克利洋行。 从此,曾经接受了欧洲学院派建筑风格熏陶的他,有了展现才华的地方,虽然他儿时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牧师。</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2.02 早年克利洋行工作间和洋行集体照</span>↓</h5> <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加入克利洋行半年后,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建筑学基础和聪敏灵活的设计才能,被老板罗兰德·克利晋升为主任建筑师,并将其介绍给当时上海租界的上流社会,使其融入在沪外侨团体。</p><p class="ql-block"> 1920年12月,邬达克与克利洋行的老板罗兰德·克利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邬达克正式成为其合伙人。洋行改名为克利和邬达克洋行。</p><p class="ql-block"> 1920年,邬达克的父亲去世了,他几经转折回到了他的家乡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但那里已经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城市,还有就是父亲留下的巨额债务。面对着“家”、“祖国”,邬达克感受到了空前的无助和惆怅。他在父亲的墓前告别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从此他一直试图着撇清自己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上海正经历着自清政府垮台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1912—1927年间,上海的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5%,邬达克将思乡之情深深地埋藏于心,全身心投入到上海建筑业发展的滚滚热潮之中。随着一系列优秀设计作品的面世,使得邬达克在上海建筑界声誉鹊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2年,他与在上海出生的德国少女吉赛拉·梅尔结婚。并设计了第一幢自己的宅院——位于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的一栋住宅(该房屋约在1999年被拆)。</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虽然邬达克在事业方面已有成就,但他还是谨慎而努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只能设计那些传统的、古典的建筑,因为现代风格的建筑会被认为是由德国人设计的,对于我这样身份来说相当于自杀。虽然我设计了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大量的美丽建筑,但在洋行里的工作并不是我在大学生涯中所想象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工作。”</p><p class="ql-block"> 1924年年底,在其岳父的资助下,邬达克成立了他自己的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这样他终于能够做“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能够在设计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了。</p> <p class="ql-block"> 拥有了自己的事务所以后,邬达克的事业开始走上了全盛时期。如果说,刚到上海时需要小心翼翼,内心笼罩着战败国军官的阴影、刻意回避捷克斯洛伐克的身份;设计风格不敢过于领先而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5年里,他的作品涵盖了医院、教堂、学校、银行、办公楼以及私人住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28年,邬达克开始承接了美商普益地产公司(Asia Realty Co.)开发的别墅群——哥伦比亚住宅圈(Columbia Circle),也就是今天新华路一带的众多别墅。</p> <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很善于与业主打交道,设计随俗而又前卫。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非凡的能力,使他能自如地应付各种复杂问题,不断创造建筑的表达形式。不仅用五年时间还清了债务,他的事务所也成了当时著名的设计事务所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购地,开始设计他的第二处住宅。后因感谢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孙科在他困难时给予的帮助,邬达克便将即将完工的住宅低价转让给了孙科,自己在斜对面重新购地,设计建造了自己的新家,即我们今天看到的番禺路129号。</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至5月,邬达克到美国旅行,看到了钢结构的摩天楼。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深深影响了他。与此同时,ART DECO(艺术装饰风格)刚刚登陆上海,本身就善于汲取各种设计风格、善于应变的邬达克便成了“现代的装饰艺术派”的先锋。他的建筑开始转向为现代派。</p><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在这座宅院(番禺路129号)里渡过的时期,正是他的设计风格的转型时期。也是他的作品的丰收之期。</p><p class="ql-block"> 1932年月,邬达克的事务所搬入现今圆明园路的真光大楼并改名邬达克洋行。</p><p class="ql-block"> 1937年,邬达克将住宅给了德国外交官,自己举家住到了达华公寓。据邬达克女儿回忆,他们是1938年的秋天搬入达华公寓的。</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悄悄地离开了上海。-</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2.06 小册子中邬达克1918~1925间设计的作品</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2.07 小册子中邬达克1930~1937间设计的作品</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图2.08 邬达克家乡所属国的变迁</span>↓</h5>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三</span></p> <p class="ql-block"> 网上有这样一段生动地描写: “曾经陪同一位女摄影师去那栋深藏不露的旧房子拍过照片,当时我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们绕到酒店后面,看见一片杂草丛生的院落,跨过两道形同虚设的栅栏,一座破旧、古老的洋房出现在眼前……这房子一看就不是一般的人住过,它像是狄更斯小说里那种身世神秘的主人公住的,虽然破损不堪,但也不能掩盖它曾经的荣华,像是一个衰老的、遭人冷弃的美人……”</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1 2011前的番禺路129号</span>↓</h5> <p class="ql-block"> 正是邬达克在番禺路的旧居。这幢房子现在确实已被周边林立的高楼淹没,然而就是在这幢房子里,成就了邬达克现代新风格建筑风格的转变,完成了他一生约40%的设计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邬达克在上海第三次为自己设计的房屋,并在此居住了7年。</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2 番禺路的地籍图</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3 邬达克的设计图(他用了自己事务所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 邬达克当时设计的都铎复兴式住宅,有着硕大的花园。在当年哥伦比亚路刚刚开发时,周边没有高楼大厦,一片平坦旷野。这才是英国乡村别墅应有的氛围和情趣。</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4 建筑与图纸的关系</span></h5><h5> 右侧半透明的房子是后来的主人加建的↓<span style="font-size: 14px;"></span></h5> <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6月举办的“邬达克年”活动的一次演讲中,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Luca Poncellini)说,邬达克将番禺路的自宅设计成英国都铎复兴式是为了满足妻子的“个人爱好”。</p><p class="ql-block"> 都铎复兴是对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社会趋势采取抗拒的态度,并从更为古远的中世纪都铎王朝时期的农舍汲取灵感,通过对一些细部特征的重新塑造,这种风格呈现出一种古朴、惬意的味道来,给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憧憬。显然,作为漂泊异乡、事业家庭有成的;一向将业主的喜好放在首位且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化的邬达克来说,不会抗拒大工业的趋势,也不会是对自身设计哲理的表达。然而,这种“田园牧歌”式居住环境,除了“迎合妻子的爱好”外,是否可看出他对繁杂的工作、事务的另一种态度呢?</p> <h5>图3.05 邬达克番禺路旧居的外形↓</h5>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整个充满乡村风味的别墅,并不是他原先的初衷。在建造这幢别墅之前,邬达克还为自己设计过两处住宅。</p> <p class="ql-block"> 1922年6月1日,29岁的拉斯洛·邬达克与旅沪德国富商的女儿吉塞拉·梅尔结婚后,在其岳父的资助下,设计和兴建了自己的第一栋房子,它位于吕西纳路17号(17 Lucerne Rd 今利西路)。其设计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的风格。他的事业也随着他的新婚开始渐渐进入了全盛期。</p><p class="ql-block"> 1924年12月1日,31岁的邬达克在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内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开办经费来自其父亲老邬杰茨的部分遗产和从亲戚处的借款等,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其岳父的五年期、7万银元的借款。</p><p class="ql-block"> 在吕西纳路17号这段时间,三个孩子相继出生。还在1926—1928年间连续三个夏天去法国、西班牙、瑞士、德国和匈牙利游历避暑(他的小女儿阿莱莎就是在德国慕尼黑降生的);1929年2月至5月间,邬达克赴美旅行,从纽约一直到旧金山。</p><p class="ql-block"> 这幢邬达克为自己设计和兴建的第一栋房子大坡屋顶,中间半个八角形向前凸出,一层拱形连廊,二楼两侧则是内廊。有着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的双重风格。房屋南面一片大花园,整个住宅占地约4000 平米。</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6 邬达克在上海为自己设计的第一套住宅</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图3.07 邬达克第一套住宅的其它照片</span>↓</h5>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套住宅在吕纳西路17号。但根据1947年版《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没有找到吕西纳路,也没有利西路。但是在江苏路和正中西路(即今延安西路)附近有一条没有名称的断头小路,从位置上看,应该就是吕西纳路。而且在路口找到的一处花园住宅,其建筑与邬达克绘制的图纸类似,总平面也有些吻合。因此估计这里有可能就是邬达克第一处自宅。</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自己事业有了发展,不想留在由岳父资助而建的房子里;或许是儿女渐大,需要一个更大的独立空间,也可能因为哥伦比亚住宅圈的设计,可以从地产商普益地产公司手中买到较便宜的“内部地价”。邬达克从1929年开始设计和建造位于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禺路60号)的第二幢住宅。</p><p class="ql-block"> 第二幢房子相比起第一幢房子,有更明显的多建筑特色的揉和。建筑本体有着明显的西班牙特点:缓坡短檐的屋顶铺盖着砖红色的筒瓦,米黄色鱼鳞粉刷墙。门廊包括室内过廊用了哥特式的尖拱。落地长窗半圆的上半部却增加了明显的巴洛克风格的贝壳状花饰。二楼中间圆拱落地窗间运用了鼓形的塔斯干柱。庭院又是中式的庭院。看得出,作为一个吸收了多种文化熏陶的建筑师,在为营造自己的爱巢时是如何尽情地发挥自己所爱。</p><p class="ql-block"> 从这幢房屋的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出,一楼是客厅、餐厅、厨房和较大的书房兼工作室,二楼除了起居室和自己的卧室外,为三个孩子每人设计了一个房间,靠自己卧室最近的、有单独卫生间的估计是准备给小女儿阿莱莎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建造沐恩堂出现了波折,不得不请当时的行政院长孙科出面为他解困。出于感恩,邬达克便将这原来为自己准备的整个宅院低价转让给了孙科。这样他在该房屋的斜对面重新购地建房,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番禺路129号、这幢与吕西纳路规模相仿的英式乡村别墅。</p> <h5>图3.11 邬达克设计第二套住宅后来成了“孙科别墅”↓</h5> 邬达克在上海三次为自己设计、建造了宅院。<br> 邬达克的三处住宅都是在当时法租界越界筑路的上海西段,这是否与当时的形势和地产商有关呢? <h5>图3.12 “实录丛书”中的关于三处自宅的页面↓</h5> 写到这里对于每篇来说似乎已经够长了,此书还有后半部分:即修缮过程和完成后的照片。当然由于“邬达克纪念馆”开放十年来,参观过的人也不少了,许多照片都已见过了。但是,一些修缮前的样子,和修缮中有些物件并不是按原样修复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以及为了“更加好看、协调”加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展现和说明一下的。<div> 所以就继续写个续篇吧……<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1erqt1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续篇此处链接</a><br></div><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