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霅访碑|霞幕山上的中韩友谊碑

红火

妙西,历来有妙喜佛国之称。在妙西的霞幕山顶,古天湖庵遗迹的旁边,矗立着一座中韩友谊碑。此碑建于2008年12月15日,见证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深厚友谊。 这座石碑缘于太古普愚(禅师)将师父石屋清珙的禅法带到了韩国,临济宗的本脉传到了韩国,韩国临济宗的祖庭就在霞幕山。而在韩国首尔的北汉山,有当年太古普愚禅师中兴的太古禅院和太古灵塔,以及当年高丽皇帝敕立的碑记。 这几年来,每年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到山顶去修整这座亭子。山上草木丰盛,杂草众多,志愿者们口口相传,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修复这块友谊碑,见证了中韩之间的文化友谊传承。 《中韩友谊海东禅宗显彰纪念碑》碑文全文如下。佛光照耀东方国家以来,达摩的禅法传入海东,心心相转已有一千余年。中国湖州素有“妙喜佛国”之称的妙西与韩国佛教的因缘起于元朝,菩萨的法脉与茶禅一味被临济宗的十八代嫡孙石屋清珙传给了高丽太古普愚国师。普愚俗姓为洪氏,洪州人,法名普虚,号太古,13岁成为桧岩寺宏智禅师的弟子,46岁时来到了元朝大都。第二年到妙西霞幕山天湖庵拜见元代高僧石屋清珙禅师,并献上一《太古庵歌》。十五天后,石屋禅师把袈裟、禅杖传给了太古,使之成为高丽中传临济宗的最初嫡孙,成为韩国佛教宗祖临济禅法在高丽的土地上首放异彩,石屋清珙法脉在韩国代代承传。600余年后的1996年,韩国的临济宗法孙们来到天湖庵遗址,并发现了在霞雾茶,立誓永远把石屋和太古美丽的因缘发扬光大。又过了十二年,终于在妙西镇人民政府和韩国的《茶的世界》杂志社、东亚西亚禅学研究所、大轮佛教文化(太古)研究院的大力宣扬下,在茗圆文化财团的协力支持下,在霞幕山树立了“中韩友谊海东禅宗中兴太古普愚求法纪念碑”,永记中韩两国的友谊。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人民政府韩国《茶的世界》 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 大轮佛教文化(太古)研究院 茗圆文化财团敬立佛历 二千五百五十二年 公元二千零八年 深秋 元朝时期有一高僧,名“石屋清珙”,一次,他偶然行至到霞幕山,觉得与这处幽美山水很是投缘,当下便决定结草为庵,又因山间有一汪碧水称天湖,故名天湖庵。“历遍乾坤没处寻,偶然得住此山林。”这一住,就是一生。清珙禅师入住天湖时才三十余岁,“我年三十余来此,几度晴窗映落霞。”他隐居天湖前后共四十多年,“四十余年独隐居,不知尘世几荣枯。”他山林志坚,一直住到“青山老我一头雪,岁月消磨百瓮齑”,终老于此。 来自高丽国的普愚法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大都打听到石屋的大名后,慕名来到霞幕山,拜石屋清珙为师。这一次相见,普愚和尚于七月十六入天湖庵,八月初一离开。半个月之内,两人谈经说法。石屋自知年事已高,就决定把临济宗的传承寄托在普愚身上。普愚临走时,带走了袈裟禅杖。后来他在文章中说:“蒙受正印,传衣法信”。明确了临济宗的传承关系。 普愚回国之后,成为高丽国第一代临济宗祖师,并被高丽国国王奉为国师。此后,高丽国先后派出60 位法门弟子到妙西霞幕山参拜祖庭。而石屋禅师也声名远扬,被朝廷赐予金襕袈裟,称为一代高僧。至正十二年,石屋禅师圆寂,享年81 岁,被谥为“佛慈慧照禅师”。他的《语录》和《山居诗》,被元朝至柔和尚编成集子,明朝洪武十五年,灵隐禅寺住山沙门来复重新整理了《石屋清珙禅师语录集》,并写了序言,流传至今。 石屋在霞幕山种茶、种苎、种竹,广惠农家的旧事,今天还有人提及。而山上的十五株古茶树,今还郁郁葱葱,被韩国僧界称为“霞幕茶”。 石屋的《山居诗》通俗易懂,表达一种与世无争、脱离凡尘、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极简似仙的禅茶境界,经比尔.波特先生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发表后,有许多欧美人也慕名来霞幕山感受、探寻。 石屋笔下的世界令人神往。“僧居清嶂闲方好,人在红尘老不知。”春天满山笋蕨,满园新茶,山花红灼灼,春水绿漪漪。秋天白豆花开,络纬清啼,黄叶齐阶,山月如银而泄。有时听见樵歌一曲缭绕山坞,有时又目送夕照下的农夫回烟火家门。春草离离,夏木葳葳,秋云片片,冬雪霏霏,一派云水禅心,烟霞道貌。 禅师最喜独坐岩台,对望青山,写了大量看山的句子:“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我笑青山高突兀,青山嫌我瘦陵层。”“目对青山终日坐,更无一事上心来。”“几度坐来苔石暖,好山直看到斜昏”“豁开户牖当轩坐。尽日看山不下帘。”…… 韩国佛教协会会长崔锡焕先生无数次到霞幕山寻根祭祖,通过不懈的努力,在霞幕山推动修建了中韩友谊亭。2019年12月,第十九次禅茶雅会在霞幕山中韩友谊亭举行茶仪。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幽静清净的小径、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霞幕山上这座中韩友谊纪念亭将山水和人文完美结合起来了。霞幕山风景绝美,历史底蕴深厚,作为韩国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必将声名远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