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2.弘扬建筑五师精神

陈露清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日</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一.军队的结婚制度</p> <p class="ql-block">  战争时期,部队还是沿用红军时期订立的“二八五团”的结婚条件,即满足:28岁,5年党龄或军龄,团级干部,三个条件均满足才能结婚,参加革命前已结婚成家的在外,在白区从事特工工作的经特批的在外。但不是统一规定,各地略有差别。</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部队结婚年龄放宽,取消“二八五团”规定,虽然是放宽了规定,但是,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年龄、工作历史和党龄、级别。</p> <p class="ql-block">  由于建筑五师在1955年5月,正式集体转业,由原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了真正的建筑企业职工。</p><p class="ql-block"> 企业到了富拉尔基以后,官、兵带家属、子女到工地的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二.机构调整</p> <p class="ql-block">  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曾对下级机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下级机构是:</p><p class="ql-block"> 101工区改为第一工程处,102工区改为第二工程处,104工区(十三团)改为第三工程处,105工区(十四团)改为第四工程处,108工区(十五团)改为第五工程处,110工区改为第六工程处,将木工厂、钢筋预制厂、混凝土搅拌站合并为联合厂,另设机运处、动力站、修理厂。</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4日,建工部决定:从直属公司109工区抽部分力量和暂设工程处合并,组建成东北安装工程处,从机械化供应站和修理厂抽部分力量,合并组建成第二机械化施工公司第一施工处,这两个单位分别隶属于建工部安装总局和机械总局管辖,作为配合直属公司施工的二包单位随同迁往富拉尔基。其余的施工力量:103工区、106工区、107工区、109工区、机械供应站、修理厂,全部抽调出,支援华北、西北、中南地区建设。</p> <p class="ql-block"> 三.一重建设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央政府就着手建造重型机器厂,厂址定在东三省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p> <p class="ql-block"> 四.一重工程概况</p> <p class="ql-block">  一重占地面积相当大,有一百零五个单项工程,主要工程有大型金工车间、中小型金工车间丶辅助车间、中央实验室、办公楼、技术大楼、厂前区、生活区的部分工程。</p><p class="ql-block"> 当时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综合性大型轧钢、冶炼设备的重型机器厂。</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工程厂房的结构特点是,纵向是多跨、单层厂房。</p><p class="ql-block"> 1956年,夏天,一重正式开工,403厂是一重工程的番号。</p><p class="ql-block"> 工程最重要的三个分项工程,是预制混凝土桩打桩工程、沉箱工程、钢结构吊装工程。</p><p class="ql-block"> 一重的建筑施,、技术难度,比一汽还难,一重占地面积7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比一汽还大。</p> <p class="ql-block">打桩工程。</p> <p class="ql-block"> 五.齐齐哈尔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  齐齐哈尔市的冬天寒冷,日均最低温度约为零下十八度。在夜间,温度通常会降至更低,零下二三十度。极端气温下可以达到零下三十八点七度,可谓是天寒地冻。从头年的十月份开始穿棉衣,要穿到次年的五月份。</p><p class="ql-block"> 建筑施工环境比一汽还艰苦,还恶劣。尤其是那里的冬季施工时间更长,由于气候寒冷温度低,冬季的施工难度大。</p> <p class="ql-block"> 六.一重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型机器厂,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它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p><p class="ql-block"> 一重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之母”,它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厂。</p> <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没有重型机器厂,就不能称之为工业强国,工业大国,可见重型机器厂对于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有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中国之所以是目前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大国重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重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在电站、石化等重型设备为主的大型机械装备制品。</p><p class="ql-block"> 它生产的锻件主要用在大型船用曲轴锻件、叶片,大型支承辊制造等。</p> <p class="ql-block"> 七.施工技术难题</p> <p class="ql-block">  据五师建二代(中建一局二公司退休),介绍的资料:当时面临的施工、技术难题是:一.一万多根预制混凝土桩打桩工程。二.吊装四十吨重的钢结构梁。三.大沉箱长37.8米、宽21.3米、深8层楼高26米。</p><p class="ql-block"> 这些难题当时在国内,是建筑施工行业最大的施工技术难题。就是在建筑技术先进的苏联也很少遇见。</p><p class="ql-block"> 如何攻关,克服这三大难题,是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工期能否如期达到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困难难不倒勤劳、好学、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直属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合力攻关下,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p> <p class="ql-block">   万丈高楼从地起,建筑物工程建好后主体结构质量,是否结实、牢固,关键看地基、基础质量。</p><p class="ql-block"> 预制混凝土桩打桩工艺流程,要经过制桩、运输堆放、试桩、打桩。</p><p class="ql-block"> 制桩要经历的工序:现场布置、整平压实、制作胎模、绑扎钢筋支模、安设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至百分之三十强度拆模再支上层模、涂隔离剂、叠制、养护至百分之七十强度起吊、达到百分之百强度时运输、码放。</p><p class="ql-block"> 运输堆放在四个环节当中,是相对简单的一道流程。</p><p class="ql-block"> 试桩过程中,如果发生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还要与相关单位研究处理。不同截面,不同长度的桩,应将每米锤击数、最终贯入度、总锤击数、桩顶标高、接桩就位,所占时间、沉桩时间等详实记录。</p><p class="ql-block"> 沉桩过程中,要依次放桩位线,布置桩点,桩机就位,桩就位,校正垂直度,打桩,测量桩顶标高,移桩机,重复上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很少有打桩的工程,上面的工艺流程和工序,还是相当复杂的,对转业不久的军人们,都是-些新鲜的东西,都很少见过,更别提干过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从头学起,从当徒弟开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锻炼。如同当年拿起枪来打仗,他们没有文化,更别说上过军校。他们依然是在实战中,学会了打仗,就像如今他们转业搞建筑一样,需要从头学习。</p> <p class="ql-block">  技术专家顾天训,带领技术人员攻关技术难题,采用气压法施工作业,不断增加大气压力,解决了沉箱施工的难题,在主要协助单位上海机械基础工程公司,共同努力奋战下顺利的完成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  据建筑五师老领导之子一一建二代深耕建筑行业四十五个春秋,写的介绍资料:一重有军工和大部件生产,一些部件需要淬火,以增加金属件使用及寿命,建淬火设施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一重是采用的沉箱工法,简单表述,即先在地面建一钢筋混凝土箱体,然后在箱内进行负开挖,由于下面挖土,加上箱体自重,箱体下沉,上面再打混凝土,直至达到设计深度。</p><p class="ql-block"> 地下室建筑施工最怕地下水,一重沉箱施工,是将开挖区域封闭,并在内加压,使水不能渗入。此法最大问题是,由于工作环境大于一个大气压,对作业人员有伤害。</p><p class="ql-block"> 施工人员体检合格才能入内作业,还有奖金及营养品。</p><p class="ql-block"> 一重沉箱施工,是直属公司三处三工段,南下时为建工部一局一公司一处,后为二局二公司一处。卢颜斌副局长的父亲卢廷海就是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 主持沉箱施工的三处主任,十三团团长杨制先,因故早去。</p><p class="ql-block"> 叫沉箱或井式炉的作用,是体内都裝满矿物油,把加热的大部件吊入其中淬火,增加钢性。</p> <p class="ql-block">吊装工程。</p> <p class="ql-block"> 八.一重完成的主要工程量</p> <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20日,当时国内最大的一重沉箱工程,开始浇筑本体混凝土,混凝土量6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30日,一重的心脏一一巨型沉箱工程,深埋地下26米,最后一道工序封底施工阶段,经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日夜奋战,在11月12日终于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沉箱工程施工,比原方案提前了半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7年12月30日,铸钢水压机、大型金工车间等7个主要车间,完成了13400根各种不同规格的预制混凝土桩的打桩任务,提前了7个月零一天。</p><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13日,建筑工程部给直属公司发来贺电,祝贺一重沉箱工程胜利完工,并奖锦旗一面,对参战人员颁发纪念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20日,国内最大的12000吨水压机基础,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全部浇筑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19日,当时全国最高的烟囱开始动工。它的作用是加工热处理车间沉箱及大电炉排烟的关键项目,高出地面75米,地下有两层圆形500吨重的塔底座,再下面是180多根混凝土桩。</p><p class="ql-block"> 一重建设规模大,建筑物净空高,单件结构构件重,特殊构筑物多,基础深。</p><p class="ql-block"> 一重工程的建设,在当时的建筑工程来讲,有多个是当时之最。主要体现在:大、难、高、深、多,即工程大,施工技术难,建构筑物高,桩基础、沉箱入埋地里深,材料用量多。</p><p class="ql-block"> 全厂有105个单项工程,其中有16个主要车间。</p><p class="ql-block"> 全部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共用钢筋混凝土量235000立方米,全部钢结构工程量32500吨,全厂打预制混凝土桩13400根。</p> <p class="ql-block"> 九.珍藏的建设快报</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建筑五师在上海江湾整编时,在江、浙、沪一带招收了2000余名技术工人,充实到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都是师傅级别的,有好的技术手艺,五师的转业军人称他们为老师。</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江苏无锡的老师叫彭茂根,招进来时就是七级工,当时的工资87.05元,仅次于团级领导的工资。他当时收藏了一张《建筑快报》,是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委员会建设快报。是内部刊物,1958年4月25日,星期五发行的714号(共2版)。</p> <p class="ql-block">彭茂根</p> <p class="ql-block">  彭老师972年底,在四川省宣汉县胡家镇,三线建设时期干062基地7111厂时退休。他的儿子彭建伦,在1975年接父亲班到了洛阳,到了后来的中建二局二公司(前身由十三团一营和十四团三营组成)。</p><p class="ql-block"> 据彭老师后来(1975年)顶替接班的儿子彭建伦回忆:那时要想在建筑五师上班,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分文化理论和实际操作,当时他父亲和他三叔一起参加招工考试,他三叔没有考上,被淘汰了。他的父亲一次性考上了,他父亲在上海读过九年私塾,在那个年代上过这么多学,读过这么多书的人,是相当稀少的了,相比于现在的大学生还稀缺。</p><p class="ql-block"> 彭建伦继续一直珍藏着,这张由他父亲留下来的“建设快报”,这张小报已有66年的历史了,见证了一重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建设快报”中的“几年之苦一日除”的报道,就记载了有关他父亲在铁工队担任小队长兼安全员,改制手推车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当时改制小推车是一项紧急迫切的任务,为的是万吨水压机浇筑混凝土基础时必须赶上用,必须赶工赶制,所以要连夜赶制。这个万吨水压机的吨位,当时在世界排行第六,亚洲第一。</p> <p class="ql-block">  -重自主建造的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p> <p class="ql-block">  当时五师的姜继忠、贾永凯、钱修和,是彭茂根老师的学生(徒弟)。</p><p class="ql-block"> 彭茂根老师的家属及子女,1958年,建设一重时又回到了江苏无锡老家,没有继续在单位了。</p><p class="ql-block"> 俞雪林、俞顺林的父亲,和彭茂根是一起参加工作的,他们就没有回家,后来单位招工参加了工作,成为了建二代里的大子弟(退休在中建二局二公司)。</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江、浙、沪一带招收的2000余名技术老师,与原建筑五师的官、兵,早已打成片,融入到一起。这些老师被军人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他们工作起来也是风风火火,急工地所急。</p> <p class="ql-block"> 十.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型机器厂,1956年开工,1958年8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在富拉尔基艰苦奋战了三年多点,他们披星戴月,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在一年当中有七、八个月的冬季施工周期里,冒寒风,战严寒,在冰冷刺骨的环境下,提前建成第一重型机器厂。</p><p class="ql-block"> 华东野战军步兵九十九师,自1952年5月整编为建筑五师,1953年秋到东北,在白山黑水转战,到1958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已7年,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和基础工业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照片下载于网上。</p><p class="ql-block"> 少部分照片为个人家庭照片。</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企业志。</p> <p class="ql-block">  感谢看到本文的人,发现有不对、不实之处,请批评、指正,以利修改、纠错。</p> <p class="ql-block">  更感谢看到本文的人,如能提供典型的、有正能量的人和事迹。</p> <p class="ql-block">  感谢老五师子弟群里的,各位老大哥、老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 原中建二局二公司无锡老师彭茂根之子彭建伦,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