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开年第二课,老师早早的给我们分享了几幅白描稿。为了端正学习态度,我这个从来不用铅笔过稿的懒学生居然将两幅稿子描了一遍,也算是对原稿的线条有了初步的了解,果然比拿毛笔直接画更有把握,就像是把要走的路提前熟悉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上课了,老师开始给我们示范讲解。我看见老师的桌面有一张很丑的稿子,面部线条简单粗暴,有点壁画的感觉,况稿子是今人整理的,便不大喜欢。我总感觉壁画匠气太重,没有文人画的细致灵动,我以为今天会示范分享给我们的《伯牙古琴图》呢?这副画气韵高古,线条优美灵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临摹一副挂在客厅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 在我想来,铅笔过稿无非是把宣纸放在画稿上,轻轻的画出痕迹以备毛笔定稿。然而老师却把这称作“读画”,从起笔、运笔、收笔,每一条线都一波三折,老师用铅笔慢慢的模拟毛笔用线,讲解每条线的起势、开合、相向,用线的讲究及处理矛盾的方法。老师还说,中国画就是制造矛盾、丰富矛盾再有机统一、达到一种平衡;中国画的造型,多数情况是很“抱团”;中国画到处都是对比、节奏。比如相邻的两条线条绝对不能雷同,要体现虚实、长短、粗细、干湿、方园、起笔的藏锋和露锋等对比关系,将线条丰富的变化有机的统一到一起。运笔的轻重缓急要表现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用虚实来体现物体前后的空间感、分量感,表现出中国画线条的方圆相济、虚实相生、柔中带刚、阴阳相济等特点。特别是一些经典古画,要多用这用方式去“读”,寻找规律和共同点,“取法乎上得其中”。在老师的详细讲解示范下,我对那副简单的人物画有了不同的感觉,一起一收、一停一顿都似精心设计。老师戏称:这就像是吃甘蔗,自己整理线条那是吃甘蔗汁,用别人的底稿是吃了甘蔗渣。原来,我吃了好几年的“甘蔗渣”呀。</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说老师的“碎碎念”都是金玉良言,虽然我未必都能理解和掌握,然而老师教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去认识、了解、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哲理智慧。老师的“三栏笔记法”还未掌握,就以此文作为第二周课程的回顾与总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