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2024年2月19日)收到高中同学胡久瑞邮寄过来的书:《我们的故事》—南昌十中一九八三届毕业四十周年纪念。胡同学作为该书的编委向我提出唯一一个条件:看后要写读后感!我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很欣赏邱峰同学设计的封面,线条简洁大方,画面韵味十足。老十中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哪块角里”(南昌话:哪里),往事悠悠涌上心头。特别是封面上方那下垂着的银杏枝,一腔的诗意,满树的述说;那二片零星飘落的金叶,一片代表你、一片代表我,随风飘散,润物无声……。邱同学创意非凡👍,我个人的肤浅理解可能离他的意境差的很远,见笑啦!</p> <p class="ql-block">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都有各人的视角和感受,没法评判哪篇文章最好。全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一)班余永琴同学写的《那些年 校园里的人和事》。读到“大门口一对少男少女石雕塑像,真没想到他们一站居然就是50多年,终于站成了南昌十中标志性风景”逗的我捧腹大笑。是喲!一进校门就告诉我们男女配对,读书不累。我待了三年怎么总是独人入校,孤身出门?没有做到位呀,悟性太差😓。</p><p class="ql-block"> 透过文章,看到余同学三个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1.姓赖的语文老师读课本“字正腔圆”、“粉笔字很漂亮”“斯文是刻在骨子里”。由于老师有点残疾(老师有什么生理缺陷她也敢写,胆子算肥的)“我就特别想为她做些什么”,总想着帮助别人,说明余同学心里有“善”。</p><p class="ql-block"> 2.“一位灵感来源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给儿子取名“詹天佐”的生物老师”。这位詹老师也带我们班,上课正如文中所言“金句频出”,确实预言过将来医生最挣钱,所以让詹天佐(好像是十中比我们高二届的师兄)考取了北京的医科大学,不知现在这位师兄在哪里发财?富豪榜上能排第几啦😀。余同学写的“真”。 </p><p class="ql-block"> 3. 同是十中毕业,后在十中当了一辈子数学老师的姐姐对她的关心、呵护,以及榜样的作用,让我不禁想到了与父母、姐姐一起共同渡过的美好时光—“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就是余同学说的“十中标志性风景”的这对少男少女石雕塑像。每天进入校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他们。在校时我没仔细看过这对塑像,但毕业后无论在哪里,只要一瞅,就知道这是南昌十中。塑像底座石头上的红色篆体“求实求真求新”应该是学校的新校训吧?余同学,你的文章做到了👍,相信生活中的你做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 喜欢毛顺平同学的这篇《相遇十中》。因(二班)与(六班)基本共用一套老师,所以他文中对老师的描述我是感同身受。借用文中的这张照片(上图)。最右边的赵玉玲老师教过我们语文,我受益匪浅。那时有些班要求每人写日记,赵老师很实在,要求我们写周记,内容不限,但要认真完成。我的一篇周记被赵老师当范本在全班宣读过,为此我嘚瑟了几天,差一点就“骄傲”过头了。右边第二位陈伟玲老师是我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老师,是和我一起从南师附校转入十中的。小学三年级时我学的第一句英语“ welcome welcome welcome warmed”(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就是她传授的。记得在江西宾馆迎接外宾,我们一群小孩载歌载舞第一次同声呼喊这句英语时,一帮老外都惊呆了,他们可能没想到这些中国小家伙还能说一口英语(我其实就会这一句),高兴的不得了🤗。可惜我的英语一直没学好,后来在国外工作时,我的英语常是被中国人听懂了,老外弄不太明白,丢人现眼呀😓。陈老师,我没学好英语,对不起您!</p> <p class="ql-block"> 顺便聊二句。所有文章里没有提到八三届最有名的男生叫李江南。他是在83年高考前因为强奸案被判处死刑。那些年,常有人一听我是十中的,就会问:你认识那个枪毙的谁谁谁吗?可想他的名声有多大。李江南在社会上有很多版本:什么学习成绩相当好,高考预考都可以进清华(他确实通过了预考分数线);什么很讨女同学喜欢………等等。</p> <p class="ql-block"> 我还真认识李江南,他与我在学校为英语不好的学生增开的课余免费学习班里同过学😓。他一个不到18岁的花季少年为一位有孩子的少妇丢了身家性命,实属不该。如果不是83年“严打”;如果他已升入大学;如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如果?只有结果。想到李江南,就想起美国佬布莱德雷的名言:"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炮战。但愿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p> <p class="ql-block"> 说完男生,说个女生吧。83年高考前春节的一天,我去江西化纤厂找同考入十中的小学同学李治宇玩,路过某栋职工宿舍时,李偷偷指着路边一个洗着一大盆衣服的女生告诉我,这是他们(六)班的女学霸许莹,成绩从来都是前三名,我们都称她“许宝”。我暼了一眼:一大木盆衣服,一块搓衣板(那时候搓衣板是用于洗衣服的,不是现在用来下跪的🤫),一个看似文弱的小姑娘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正搓洗着衣服。我们玩了近一个小时回来又路过此处,喔噻!这个许宝还在洗东西,这次是一盆子被单……。这一下颠覆了我对学霸的认知:原来学霸是可以在锅碗瓢盆搓衣板中炼成的。</p> <p class="ql-block"> 毕业十几年来广东打工后,常和李治宇在南昌喝酒聊天,海阔天空胡吹瞎侃,有天也不知道哪根筋搭上了,谈到许宝。他眨眨眼告诉我,许宝现也在广东,在番禺从事着家用电器行当。这消息让我惊叹又深感诧异,一般这类学霸不是出国,就是在北上广工作,还有还有就是远离红尘去寺庙里当了和尚、仙姑。她却选择了一座小城市,静静的生活,的确有想法,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刚拿到这本书的第三天,我无意中与一位老同学提到我好“作兴”(南昌话:崇拜)的许宝,随后她给我微信了一张许宝近期的照片(未经本人同意,不敢上传☺️),我才知道她是这模样(原来的样子全忘了)😇,长的还挺有人间烟火气的。今年春节晚会流行一首歌《不如见一面》,我当然希望在某年的某一天,某一个偶然的地方遇见这位阿宝。呵呵😊,真遇见了又能怎样呢?想多了……</p> <p class="ql-block"> 书中多次提到的十中这块初始校训老碑不知是否还在?“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出自《圣经》中耶稣基督说的一句话,寓意深远:不役使别人为我服务,而是我要为别人服务。</p><p class="ql-block"> 先人的训导,过去、现在,我做到了吗?未来我能做到吗?</p> <p class="ql-block"> 红尘烟火,似水年华,十中83届的一群人能走到一起不容易,能在遥远的记忆中寻找曾经的痕迹更属难得。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生活嘛,慢慢来,我们又不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