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 李良锷</b></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2024年新堤建镇已有500年。这些日子,大家都在用自己能想得到的方式缅怀,庆贺。这浓浓的深爱故乡的情怀,不管怎样做都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总认为新堤镇的诞生、崛起,且能跻身于长江沿岸八大古镇之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近来再次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再次走访茅埠村的知名乡贤,深感有必要再深入挖掘、探讨一下新堤的历史。我以为,新堤古镇的渊源还可以向前推进几百年。</p><p class="ql-block"> 诚然,洪湖市的历史非常久,且不说乌林镇黄蓬山历经一千多年的州国故都和一千多年的州陵县,仅说古玉沙县便历时397年。在今洪湖市乌林镇茅埠村一带作为县治达108年,之后衍生出来的茅埠镇也存在近百年。而新堤又是从茅埠镇涅槃后重生的,至今已500年。前后叠加起来,新堤的前世今生,共计1114年。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样说似乎有些牵强,但这确实是历史。若不信,听我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玉沙县之嬗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沙县之名,乃取白沙如玉之意。</p><p class="ql-block"> 今乌林镇茅埠村的横墩至老官庙,古时叫凤凰矶。长江出三峡,由海拔2000米跌落至200米,江流逐渐缓慢下来。流经凤凰矶时,江宽,水深,此地便成为来往船舶、竹木排停靠的港口,日久成为集市。早在五代(公元907——960)时期,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太祖朱温在沔南境域之凤凰矶设“白沙征科巡院”(征科,指征收赋税和监管财政的机构;巡院,主要负责社会治安,确保“士民乐业,商旅无艰”)。五十五年后,即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改“白沙征科巡院”,设置玉沙县。治所距沔城120里,即今乌林镇茅埠村一带大江边。</p><p class="ql-block">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玉沙县治所因水患,大片土地为水所啮。宋神宗赵顼下旨废除玉沙县并入监利县。至此,玉沙县治所在凤凰矶一带已存在108年。</p><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赵煦即位,立即下旨复置玉沙县。不过,其治所迁至瞿家湾的月池村(今属沙口镇),距沔城50里。玉沙县在月池共历经191年。</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宋时,宋卫王赵昺于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把玉沙县的县治迁到了沔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曾在玉沙县担任小吏。至正八年,沔阳州选派武功高强的典史陈友谅押运税银去武昌行省。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影响了他一生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改沔阳府为沔阳州,而且把玉沙县并入沔阳州,至此,玉沙县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玉沙县于北宋时诞生于凤凰矶,且驻此地108年,后驻月池191年。那么在今洪湖区域内,玉沙县共计有299年的历史。其中,因水患不得已中途迁往监利十三年,最后迁往沔城被拆销。玉沙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历经了397年,但它终究历经了宋,元,明三个朝代。今茅埠村一带曾为玉沙县治所不再有非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茅埠镇的崛起和涅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成化年间,长江发大水年连不断,致使沔南水系大乱。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内荆河(古称夏水,长夏河)在今小港处破口向东流经蔡家河后,又向南冲出一条支流,直奔长江。这条小河沿岸茅草丛生,当地人称为茅江,出口处叫茅江口。茅江口东岸是凤凰矶,西岸是老官庙。此处便成为长江中游一处天然避风港。</p><p class="ql-block"> 长江流经凤凰矶时,江面很宽,江流渐缓(那时江心尚无沙洲),水深岸陡,非常适合停船。凡四川湖南顺江而下的货船,客船纷纷停泊在此。商贾,船工上岸休息,补充给养,囤积货物,交流商品。这样日久天长,茅江两岸便成为集市。沔阳州便在这儿设立巡检司(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扼要道,察奸伪。”兼管征收过往船只的关税。</p><p class="ql-block"> 为上下货物方便,重修了码头。当时码头全部用条石垒砌(如今之石码头这个地方由此得名)。集镇规模越来越大,沔阳州就在这里设置了茅埠镇(取茅江口的“茅”字和有码头的城镇为“埠”之意,得名“茅埠”。)茅埠镇和原玉沙县的治所旧址合而为一。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集镇。</p><p class="ql-block"> 在古时,陆运欠发达的年代,水运是物资运输的主要方式。茅埠位于洞庭湖下游仅50公里处,扼湖南水运出省的咽喉。同时,也是四川物质水运出川的必经之地。这里江岸平直和缓,还有茅江沟通江汉平原发达的水运网络,茅埠镇成了天然的河运良港,物流枢纽。从湖南和四川下来的船只运载着物质,木排、竹排,都会停靠茅埠镇出售或得来补给。然后釆购江汉平原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返回。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环境,更有广阔的江汉平原市场,促成了茅埠镇的兴旺和繁荣。茅埠镇的鳞次栉比的店铺和一河南岸的优雅环境,吸引了省内外很多富商到茅埠经商、投资。如此这般,成就了茅埠镇近一个世纪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所料不及的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江汉平原受地震影响,洪水不断袭击,泛滥成灾,造成水道迁移,此瀛彼缩,茅埠镇深受其害,也就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新堤在茅埠镇涅槃后重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茅埠镇知名乡绅廖氏文峰公只身进京上访,请求朝廷拨款修筑江堤以防水患。但苦于上朝无门。一天,他闷闷不乐来到一座庙宇借宿。和住持老和尚倾诉了湖广沔阳州茅埠百姓的苦愁。老和尚甚是同情,得知廖公没法上朝向皇帝禀告,便告诉了他一个信息:“朝廷某近臣于本月十八日要来庙里敬香,到时,我来代你递交奏文并详细介绍灾情,请他上朝时,奏请皇上批准拨款修江堤。”</p><p class="ql-block"> 明世宗朱厚熜在十五世纪中叶(即1524年)终于批准在茅江口往西筑长江大堤五千三百余丈(修到今铁牛村)。经过三年的奋战,长江大堤筑成,从此,水患得到控制。在新筑的江堤东端凤凰矶上,茅埠廖氏宗族集资修筑了一座七层宝塔,意为“宝塔镇河妖”。而在新江堤的西端铸造了一头铁牛,意为“铁牛护江堤”。茅埠百姓企盼这江堤永固,人民平安幸福。从此以后,</p><p class="ql-block"> 来自洞庭湖的南水和从四川下来的川水终于隔在了江堤之外。大湖的水也逐渐退缩,原来的大片水域退尽后,露出了大块陆地,原先在冬天枯水季节才露出的河岸也成了一片片肥沃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于是,茅埠镇的许多店家、商铺抓住时机,纷纷向西10里的地方迁移。这里江堤内小河两岸有大片土地,可以建房居住。这块处女地迎来的第一批居民,就是来自茅埠镇的十几户商家。其中汪家,侯家,鲍家,董家等家族人口较多,谓之四大姓。他们沿河建起了住房和商铺。紧接着,茅埠镇的居民和商家全部迁到新城来了。后来的居民又在江堤上建起了住房,还在江边筑起条石码头。最后,茅埠镇的行政管理机构也迁到了新城。到此,港镇并兴,人们就把这座新的集镇叫做新堤镇。新堤镇就这样因茅埠镇涅槃后得到了重生而成为一座新兴的城镇。</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分南境设置文泉县,县治新堤。</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废文泉县,并与沔阳州。</p><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安陆通判府署迁到新堤。这是新堤镇第一次作为地级(府)政府所在地。这时,新堤镇已成为江汉平原上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复置文泉县。这个时期是新堤镇最繁荣昌盛时期,很多富商大贾手握万金投资新堤。此时,新堤已然成为长江中下游举足轻重的商业重镇。当时,汉口、岳阳之间的帆樯云拥,商业繁盛,有货运转,远通巴蜀,下至江浙,北至京津、山东、山西,南至印度、越南、中亚等地,号称“小汉口”。成就了新堤镇近三百年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新堤镇究竟有多少岁?从公元910年至公元2024年,共有1114年。</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9日完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洪湖新堤人,194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语文高级讲师。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 </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50多篇。近几年在《人民政协报》、《荆州日报》、《洪湖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多篇。已经出版了三本书,还有六本文史研究作品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