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78】阅读教学论文

苏畅

【打卡人】苏畅<br><br>【打卡始于】2023年4月25日<br><br>【日精进打卡第78天】2024年2月28日<div>【打卡内容】阅读论文<div>[1]第一篇论文11分钟(阅读时间2.28 20:35——20:46)陈婷,王智能,王月健.基于UbD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3,(S2):52-54.<br><br>(1)概念:UbD理论又称“理解为先”教学设计理论(understanding by design),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UbD理论主张先确定教学目标,即预期结果(目的地),设置评估指标(里程碑),再据此设计教学活动(路径)。该理论指导下预期结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活动评估证据、活动环节设置均以目标为指导,为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服务,从而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我之前粗略想的也是这样,不要只想着我要怎么上,而是以学生角度而言需要什么结果,逆向推理)<br><br>(2)作用:“UbD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明晰地从“教师教”完全转为“学生学”,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期望的持久理解是什么?“(我觉得逆向不只是表面看起来顺序反了而已,而是以结果为导向会让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情为中心。)<br><br><br>看完了,但是感觉对常规课教师具体应该如何设计还是有不理解。<br><br><br><br><br>[2]第二篇论文39分钟(阅读时间20:48—— 21:27 )李保勤.学习科学到教学实践变革的有效设计:UbD新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1):59-64.<br><br>(1)“作为重理解的一个逻辑整体,UbD 揭示的理解主要从学生是否能说明、诠释、应用、转换观点、同理和自我评量等六个层面来检验,提供目标、角色、受众、情境、表现和标准(GRASPS)作为实践评价设计的六个指标,通过七个核心原则(WHERETO)供课程设计者检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感觉好复杂呀,评价都有6个层面,常规课中能操作吗?)<br><br>(2)“当学习者获得深入学习知识或 UbD 课程设计时,他们会以更有用和更深刻的方式学习事实和程序,改变知识是静态事实和程序的错觉,实现与传统课程的剥离,从而摆脱工具主义的烦恼,将理解转移到现实世界中。”(读到这儿发现也许是我浅薄地认为了自己的想法跟理论一样,我只考虑了逆向备课稍微有目的性一点而已,而ubd的核心是理解为先,摆脱学生认为应试的工具主义的痛苦,不过就现实情况而言,这是否是乌邦托呢?”<br><br>(3)"教师可获得暂时的调适空间,不一定要教完全部内容,不需要再像传统讲述教学那样从头讲到尾。通过良好的活动设计,有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系统性思维,追求自我探索。"(良好的活动替代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真是我的梦想。可惜难。)<br><br>(4)“因为它与建构主义的过程是一样的,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不能被传授,而只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体现主体的能动性对学习内部机制的研究与语境变化的塑造力。”(建构主义?又一个听过很多遍但是依然陌生的词。不过最近的体验倒是真的让我认同这句话,没有体验,新的认知无法产生。)<br><br>(5)“学习目标是学习迁移(T)、意义理解(M)、知识(K)和技能(S)。虽然知识与技能对于建立联结和应用是必需的,但它们本身不足以导致达到长期目标所需的终极理解或学习迁移,需要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策略,也需要不同的评量方法。(我的教学是要求到哪个步骤呢?我的目标是否混乱不堪呢?)”<br><br>(6)“UbD 认为,大概念是有用的陈述性概念,是帮助学生组织和理解其学习和经验的聚光镜。”(完了,又来了一个火热的理论——大概念,难道大概念和单元教学都是出自这个ubd理论吗?)<br><br>(7)“UbD 是一种优质的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从“学习结果是要给学生能获得什么”作为课程教学规划的起点,紧接着再设定“可确切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对应评价方式”,最后“安排学习活动进程”。通过三阶段(目标、评价与活动)的“逆向设计”(我发现也许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评价量表比较困难,比如说像课程标准里设计的学生评价水平1、2、3、4那样的,感觉我自己对目标评价是模糊笼统的,当然也许正因为笼统,所以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br><br><br><br><br>[3]第三篇论文(2.28 21:59——22:16 22:22—)郭俊兰.UbD理论赋能教学设计的图景:价值审视、主要困境与应对之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3(06):26-32+39+108.<br><br>(1)“传统教学设计总是从教师、教材、教法等要素出发,习惯于关注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据“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教学评价”的顺序开展教学设计。”(不行。我感觉我又要骄傲了,跟我对自己的分析一模一样哈哈。不行,要努力试试到底能不能在常态备课中尝试使用这个方法)<br><br><br><br><br>”<br><br>(这个图更简洁一些,先结果,再确定评估证据,最后才开始做教学设计)<br><br>(2)“评估教学设计的优劣本质上是评估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理解的发展程度,具体是评估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在新的情境下应用事实、概念和技能的能力 。”(平常听课的时候,总是去关注教师板书、课件是否合理、是否出现科学性错误、声音是否洪亮、评价学生是否得当.........确实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理解如何?迁移运用能力如何?)<br><br>(3)“传统教学设计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内核始终体现了一种刻板印象,表现为孤立地将学生的学习等同于获取知识,认为学生获取了知识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范式将学生的学习圈定在教学设计的既定框架,以教师的教学思维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就常态课而言,我想也许我一直是这样的,用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