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

永远快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阎肃(1930年5月9日一2016年2月12日),原名阎志扬,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肄业于重庆大学,中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入伍。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轰动,阎肃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2016年2月12日,阎肃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2016年2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阎肃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创作过《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雾里看花》等作品,是国家公认的“国宝级艺术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出生在1930年的河北保定,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在父母的鼓励下,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热情。然而,战乱使得他们一家四处流离,最终定居在重庆一个贫民区。面对贫穷的生活,阎肃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白天,他帮父亲摆摊维持家计;晚上,他顶着煤油灯苦读。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阎肃曾经说过:“我们家穷,但没影响我学文学。”这段艰辛的成长经历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阎肃在上大学时选择了主修文学,并积极参与话剧社的排练。他凭借敏锐的时代嗅觉,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舞台剧本,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然而,好景不长,朝鲜战争爆发,阎肃被征召入伍。在连队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写作,创作出多首深受士兵欢迎的军旅歌曲。退役后,他重返文工团,继续投入到创作中。他的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他的成功并不仅仅来自才华,更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关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阎肃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对于婚姻并没有太大期待。直到他步入三十岁,组织对他的婚姻状况有了些了解,当时的领导黄河得知后,主动帮助他介绍对象。通过战友林野的推荐,李文辉成为了阎肃的“邂逅”。李文辉出生在军人世家,从小养尊处优,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林野对外甥女的才华和相貌大加赞扬,向阎肃保证一定能牵起这根线。尽管阎肃起初不敢奢望,但还是鼓起勇气给李文辉写了第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认为最帅的照片。然而,李文辉在收到来信后,并没有立即回复,而是突然决定亲自前往北京见阎肃。然而,第一次见面后,李文辉却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觉得阎肃和他信中的形象完全不符。尴尬的气氛下,李文辉匆匆离开了。在舅舅林野的开导下,阎肃重新燃起斗志,决定用最擅长的文字再次追求李文辉。于是,“百余封情书计划”开始了。起初,李文辉对这些情书不闻不问,但渐渐地被阎肃坚持的真情所打动。两人的关系在书信中悄然升温,最终在舅舅的牵线下,他们结为夫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阎肃和李文辉在北京登记结婚,但因工作原因,他们仍然两地分居。然而,他们用思念的文字来维系彼此的感情。在一年后,阎肃终于争取到了长达18天的探亲假,他们在锦州团聚。不久后,他们的女儿阎茹出生,并在1965年迎来了儿子阎宇的降生。随后,李文辉被调任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好景不长,阎肃被剥夺了创作权利,生活变得困难,一家人陷入了贫困之中。阎肃曾一度想要离婚,但李文辉坚决反对。直到1977年,风向变化,阎肃重获创作机会,他的歌曲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为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