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成殿

阿光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大成殿,坐落安徽省东至县城东郊1公里的白象山下的东至一中校园里,地处梅城(古县城)西北门外。是当年至德县(今东至县)文庙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也是梅城古城内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梅城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我非常熟悉,从小到大去过无数次。第一次去大成殿还是儿时,我父亲与东至一中的童老师是安徽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一个分在东至县委党校任教师,一个分在东至一中任教师。两个外地人分在同一个地方,陌生的环境让彼此熟悉的两个人走的比较近,特别是成家以后,两家人会经常上门走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星期天,童叔叔的爱人陈阿姨带我们姐弟三人去她家玩。我们从党校大门出来向右转,途经南门桥,那时的桥面是石板条搭建,河中设有一座桥墩,那时梅城还有一些城墙,进入梅城南门,一条笔直的马路直通东至一中校门,门前有一条沟渠,长年流水不断,人们在这此洗菜洗衣。</p> <p class="ql-block">此渠自东向西,渠水如轻柔的蓝色绸带,穿城而过,流出西门,直至隐于前方的浅山丘陵之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大街小巷互为相通,街上的房子多是徽式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每户都是青砖黛瓦的三间平房,一片黑色屋脊之上,泛起淡淡的光辉,弥漫着古梅城浓郁动人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东至一中这座古朴典雅的校园,一眼瞧见,一排排青砖黛瓦的平房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正前方高大的大成殿重檐翘角,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成殿依山而建,座落在一个缓坡上,掩映在古木林荫里,于静默悠远中散发着隐隐的神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后面曾经是学生们的乐园,白象山下自然形成大青石,经过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变成一条长长的滑梯,学生们在这里爬上滑下。那时的大成殿已是破败不堪,殿中也没有孔子塑像,只有几十根光秃秃的圆柱撑着破损的重檐殿顶,没有看到流光溢彩的殿堂,但那高大的框架告诉我当初它如何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成殿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已显破败,但依稀能感受到昔日大成殿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推开载着一千贰佰多年历史的木质大门,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朴实无华的时代。透过大成殿立柱、梁架,还是屋顶雕梁上的雕花,这里的一砖一瓦间,仿佛能听到从历史长廊传送过来的朗朗书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溯大成殿修建的历史,可谓年代久远了。据史料记载,至德(今东至县)文庙,始建于唐肃宗2年(757),距今已有1200多年。此后,宋嘉定年间移址于梅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4年(1631)改建于梅城西北门外,后毁于明末战火。清康熙元年(1662)复建于梅城西北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片瓦无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时直隶臬司(按察使),建德人周馥独捐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按照旧址大小规式建造”,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开工,二十二年正月完成,周馥于宣统二年(1910)三月作“重修文庙记”叙其事。据《建德县志》载:文庙原有潘池门二,下马牌石二,根星门三,大成门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桥,月台、崇圣祠、敬一亭、会馔堂、名官祠、乡贤祠、忠义祠、宰牲所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其实,大成殿只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并非全部,它还有许多与之相配套的附属设施。至德文庙内院占地20余亩,1946年后为至德中学校园。院墙文门坐西朝东,大门左边嵌有一块古碑,内书“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门上方有一石匾,书“德配天地”横披,与东门相对的西院墙配有西门,设有石条门梁(枋),届时可开门,门梁上方亦有一石匾,书“道冠古今”横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内平台前50米,大成殿中轴线上凿有“泮池”,池有泉水,水上建有“状元桥”。至德县历史上未曾出过状元,此桥专为未来状元所造。一旦首位状元产生,院墙南面中轴线上即开一园门。新科状元庆典时,即由园门进入,经状元桥、牌坊、平台进入大成殿、叩拜孔子塑像。平台与“泮池”之间建有平行三座牌坊,中间一座位于中轴线,东西各一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两层平台东西两侧各有两排庙宇式建筑。内层东西两边供奉孔子得意门生——颜回、曾参等72贤人画像及牌位。外层西边为“明伦堂”,摆放孟轲、董仲舒、朱熹等诸位大儒的画像和牌位。外层东厢为儒学,是县学生员们读书听课的地方。内外层东西两侧建筑,包括72贤人画像、“明伦堂”、儒学,于1938年被日寇飞机炸毁。儒学东边为武庙,占地2亩许,建有“关公庙”。</p> <p class="ql-block">1921年,周馥四子周学熙在回乡祭祀中眼见文庙地势低洼,白蚁滋生,他不忍先业被毁,决定独捐10万两白银,重修文庙大成殿,该殿率先采用了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采取仿木建筑的处理手法。大成殿座落在白象山脚,系宫殿式建筑,屋面盖硫璃瓦,垂檐翘角式,四角装有8个风铃,四周飞檐下第一层有16组大理石精美浮雕,为孔子生平事迹,如孔子出游图等。第二层为16组精美壁画,内容为匡衡凿壁,东元囊萤,申康映雪和苏老泉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底部周围有走廊,道宽2.1米,廊柱16根,群龙盘绕,并砌有汉白玉栏杆。大殿正面第二层飞檐下立有一块长方形蓝色匾额,正中为鎏金“大成殿”三个大字,为当时的民国财长周学熙所书,第二层正中横坊上为四个红堂鎏金大字,“斯事在兹”,亦为周学熙手书,大殿正中矗立孔子塑像。大成殿南面铺有两层两块各约400平方米的平台(为石块铺砌),东西南三面建有栏杆,两层平台之间有近1米的落差,正中皆有台阶相通,从低层平面观看,大成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大成殿曾遭受劫难五次,最后一劫是文革“破四旧”,把内殿中的塑像壁画悉数毁掉,以后又砸毁护栏和石碑,使整个大成殿成了个空架子。1974年,东至县治理尧渡河梅城河,推倒了古城墙,将纸山河下游改道取直,由梅城东门改至北门与徐村河汇合,从白象山下经新开挖的梅城河流入尧渡河,使大成殿孤零零地置于河道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千年历史的大成殿,在河水中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冲刷。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span>995年5月25日清晨,在凶猛的洪水冲击下,轰然倒下,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那座雄伟的大成殿了。而今,我们只有凭借这几张老照片,去作无限的遐想和追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