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诗会教学讲义——律诗教学讲义(第十七讲)

文平

<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陌上花开</p><p class="ql-block">讲义原文/文平</p> <p class="ql-block">律诗第17讲</p><p class="ql-block">——象·意境</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中1年级第2讲,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nbsp;</p><p class="ql-block">一、尽量避免使用词组。&nbsp;</p><p class="ql-block">二、在名词的使用上,注意承句和转句位置上的14/25。</p><p class="ql-block">今天,要讲的这个内容是每位朋友都见过,甚至有可能还经常见到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意境”。到底什么是“意境”呢?相信不少朋友百度过、搜索过、查阅过,涉及很多作者,这样那样的诗话词话,也无数次的提到。至于究竟什么是意境,与诗有什么关系,则是一片模糊。关于意境,下面我来介绍几种我自己搜索来的答案:</p><p class="ql-block">360百科: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我们把这个句子浓缩就是:意境是诗意空间。</p><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我们把这个句子浓缩就是:意境是情调和境界。</p><p class="ql-block">新华字典在线查询:意境,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我们把这个句子浓缩就是:意境是情调和境界。</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不同的地方,搜索“意境”两字,都会出现更多的五花八门的答案。</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叫诗意空间呢?什么叫情调和境界呢?这些跟律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似乎是比意境本身是什么更难理解和回答的问题。鉴于几种解释实在是太过抽象,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基本上是等于没有做解释。那么,意境,真的是很抽象的东西吗?在学习和探讨一下什么叫意境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象。</p><p class="ql-block">一、什么叫象</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引用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1、《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悬于天上的(如日月星辰等)成为象,处于地面的(如山川草木动物)等成为形,事物变化的道理就可以从这些形、象中显现出来。这里说的很清楚,象是可以变化的,一棵树可以从树苗变成参天大树,从小到大的这个过程,就是象的变化过程。</p><p class="ql-block">2、《舜典》象以典刑。&nbsp;</p><p class="ql-block">象刑说,就其作用言,自为象征性之刑;就其方式言,则资料中常称为“画象”之刑。</p><p class="ql-block">“象刑,异章服,耻辱其形象,故谓之象刑。”这是一种耻辱之刑。这种刑,说白了就是让犯人“样子”上跟别人不同。</p><p class="ql-block">3、《礼·乐记》象,光耀也。</p><p class="ql-block">以上三种说法,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象这个东西,是可以看见的,这个看见,是非常明确,没有任何含糊不清之处。并且是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跟意一样,象也不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类的神秘物。</p><p class="ql-block">天上的日月星辰就是象,我们抬头看看天空中的星星,有的亮,有的不亮,但是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我们普通人根本就认不出哪颗星是哪颗星,所以,象,后来也就有了类似、差不多的意思,如:A象B,说的就是A和B类似,差不多的意思,等等。大家想想,天上的日月星辰有什么特点呢?对了,刚才也说了,象,光耀也,光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天上的象对应的是地上的形,地上的形也有象。比如一个人,从婴儿到儿童到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整个过程都是人,人是没有变的,象却一直在变化中,我们不会因为他是孩子就说他不是人,或者说不是他本人。象,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是移动中的、变化中的,就跟天上的日月星辰一样。对于人来说,这些象表现为大中小老等等,我们试想一下,我们伸出手去,你跟别人握手,你握到的是什么呢?是人,是人的手,不是大、中、小,换句话说,这里的大中小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这就是象。物是不变的,象是移动和变化着的,万事万物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样,都是周而复始的,没有一直往前的,包括我们的生命,这就是物和象的区别。物和象的区别要求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具体要细致,物象境三者的结合要和谐统一。秋天寒风,春天暖风,我们在诗中要把它们合理的放在一起,湖南,山清水秀,没错,浙江,人杰地灵,也没有错,但是,这些说法用到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象的缘故。象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外一个地方的象,象是一段时间区别于另外一段时间的象,这样的象要具有排他性,这样写诗才是正确的选择。如:写天津,就写狗不理包子,写海南,就写椰子、椰风、椰树,写陕西,就写华山、秦始皇陵、大小雁塔等等。如果你写一个地方,之后,这个读者认为你是在写这里,那个读者认为你是在写那里,N个读者读出了N个地方,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失败的。</p> <p class="ql-block">二、什么是意</p><p class="ql-block">从意的字形来看,意就是心上之音。韵典解释:意(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p><p class="ql-block">那什么是音呢?</p><p class="ql-block">(1)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p><p class="ql-block">(2)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p><p class="ql-block">(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p><p class="ql-block">这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说的话,我们从孔子这三段文字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孔子所说的音,是与“乐、情、声、文、物”等有关的,音与这五者,都有关联,相互间的关系,也能够一目了然。在这段话里,文=纹,就是一条一条的,就是有条理性。</p><p class="ql-block">方:象形。下从舟形,而上有竝(并,阴平)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p class="ql-block">——《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p><p class="ql-block">所以,无论文还是方,强调的,都是合理性,强调的是“声”的条理性和合理性。上面的三段孔子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排列顺序:物→情(心开始动)→声→文(方)→音。综合起来说就是:有感于物,而后有声,当声音有了一定条理的时候,就变成了音。这段话说明了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先有声,后有音。</p><p class="ql-block">(2)音的前提有物之后有感。</p><p class="ql-block">(3)音是有条理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五音产生的来由,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由此可见,意=心+音,就是指五音在人心中的反应,也就是人心对五音引起的主观反应。</p><p class="ql-block">意,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贪官有贪污的意,杀人犯有杀人的意,恐怖分子有扰乱治安、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意,这些都是不好的意,是为世人所不耻的意,我们称之为恶意。</p><p class="ql-block">相反呢?君子有成人之美的意,雷锋有助人为乐的意,道德模范有无私奉献的意,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这些都是好的意,都是值得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的意,我们称之为善意。</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意,并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是物、声、情在人心里的反应。</p> <p class="ql-block">三、什么是境</p><p class="ql-block">竟:拼音:jìng 韵部:敬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p><p class="ql-block">境=土+竟,音是会传播的,也就是说音是会延伸的,这种物象带来的物象以外的延伸,就是境。我们知道,王维有很多山水诗,他的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指王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这句话,很明显,说的是王维的诗,就像是泉水里(发出声响的)水珠,墙壁上的(景色优美的)绘画。前者说的是“声音”美,后者说的是“画面”美。 这句话中的泉珠、壁绘,都是王维诗中物的延伸(诗中的物给读者的印象和感觉),这种物象所营造出来的物象以外的物、象等,就是境,刘禹锡的“境生象外”(《刘禹锡集》之《董氏武陵集纪》)就是这个意思。“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就是说每个字句的境界都不同于常境,也就是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刚才殷璠所讲的那段话中的“意新”,并不是非得要写出新的意来不可,殷璠“意新理惬”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如果写出了新意,那么,就必须是在“理惬”的基础上才可以,必须符合理惬这个先决条件,否则,就不要去写什么什么新意。那么,什么是“理惬”呢。我们来看南北朝时候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的一段话:“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zi),思意不惬。”这里的“左太冲”,指的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大家左思。“惬”就是饱满的意思,“不惬”就是说不够饱满,“理惬”指的是要理由(证据)充分、充足。换句话讲,就是说,要创造出新意,必须有充分、充足的依据,而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一说,也不是谁都可以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所说的意,就不能成为新意,结果就有可能是被“讥訾”。“訾”:念zǐ,本义是指计量,讥訾是指被人逐条的讥问、讽刺。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由此可见。讲究依据,反对信口开河一直是古往今来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四、什么是意境</p><p class="ql-block">意境=意+境。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p><p class="ql-block">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的体验,才能驰骋想像,把它深刻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者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情)、真切的发现(景),这样的情和景合起来,才叫“意境”,这样的作品,才能真切动人。</p><p class="ql-block">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王昌龄所说的意境,是指物境+情境,简单的写个等式就是:意境=物境+情境,再简单点讲,意境就是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从“意境=物境+情境”这个等式来看,去掉‘境’字,那么,得到的等式为“意=物+情”。很显然,王昌龄所说的‘意’,是完全可以清楚解释的,并非不可言传。王昌龄整个‘意境’的含义,就是以比兴为宗旨的扩展概念。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还是来自比兴这个源头。&nbsp;</p><p class="ql-block">距离今天的我们时间上比较近,提到‘意境’二字的,是王国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挥,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摘自《人间词话》)“意与境二者而已”这句原话,已经非常清楚的把意和境做了切割,换句话讲,意境不是由两个字共同来组成的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意境是由意与境相加结合而成,不是不可以拆开的,而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五、意与境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意和境既然是可以拆开的,那么,意和境到底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意=物+情,所以,意和境的关系也得从物与境的关系、情与境的关系说起。</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物有好坏之分,意有善恶之别,依据出自《礼记》。我们来看孔子的原话:“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tè)而乐淫。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miǎn)以忘本。广则容奸,狄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动不宁,鱼鳖就长不大;元气衰竭,万物就不能生长;世道混乱,礼就衰败,乐就淫佚。所以,乐的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喜悦却不安详,散漫而不合节拍,放纵而丧失法度。缓慢的节奏中包藏着邪恶,急促的节奏则刺激欲念。感受乱逆的气息,灭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轻贱这样的音乐。</p><p class="ql-block">从孔子这段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坏的环境下生出坏的物,非善物。有什么样的境,相应生出什么样的物,而物本身又是境的组成部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境好了,物也会随之好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坏人经过改造,又能成为好人的原因。因此,物与境是相辅相存的。</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都听说“逐境而生”这四个字,好比我们人遇着善良的人,给你讲佛法,教你做善事,你听他这么讲,就学了佛法,做了善事;如果你遇着不好的人,教你去花天酒地,做一些坏的事情,你听他讲多了,就想去做,也许会变成他那种样子;如果和勤俭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一种勤俭的习惯,要是和懒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你自己本来是个勤快的人,可是遇着这个懒人,也就随着境界转了,变成懒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物跟境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讲情跟境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唐朝较著名的和尚皎然多次提到了“境”,比如:</p><p class="ql-block">(1)“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明确指出,境是诗情产生和存在的根基。如果没有了“境”,或者与“境”不符合,诗情就成为空中楼阁,令人感觉虚无缥缈,不真实。</p><p class="ql-block">(2)“缘境不尽曰情”:这句话进一步阐明在情与境的相互缘合之中,情是在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与扩张。复杂多样的情思仅仅通过语言形式是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只有在境的启发引导之下,情才能超越境的界限,不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3)“极于缘境绮靡,故词多芳泽”:强调因“境”而生诗情,这样的诗才会更加有内容,更美。</p><p class="ql-block">除了皎然以外,还有一些名人也谈到过意境,如:唐人权德舆的“意与境会”;晚唐司空图的“思与境偕”;方回的“心即境”说;梁启超的“境者,心造也”等等……都是强调因“境”而生诗情以及“意”与“境”的相互启发作用。也就是说诗的创作要缘境生情,这跟孔子说的“感于物而后动”,是一脉相承的,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这些思想,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其源头,都是来自“比兴”,即:睹物而兴起,这个物,就是境中之物,换句话讲就是:境其实是各种物象的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分析了物和境的关系,情和境的关系,意=物+情,所以在律诗中,所选之物,它们的延伸出来的境,是触发情的原因,这就是意和境的关系,物-境-情,三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反之,就不能称之为有意境,或者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六、意境跟诗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中的物就是桃花,“灼灼”的桃花营造了一个美艳的境,这样的境触发了什么情呢?是赞美女子容貌美艳的情,这就是意境。</p><p class="ql-block">《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中物是杨柳,“依依”的杨柳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境,这样的境触发了军人出征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这就是意境。</p><p class="ql-block">《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怕,甘心疾首。”这首诗写的是妇人盼望丈夫归来,像天旱想望下雨,却是太阳照耀,不会下雨。这里的物就是日出,“杲杲”日出营造的是一个心急火燎的境,触发的是妇人失望的心情,这就是意境。&nbsp;</p><p class="ql-block">《诗·召南·草虫》:“喓喓(音腰,形容虫鸣声)草虫,趯趯(音提,形容跳跃)阜螽(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这首诗中的物是草虫,草虫的鸣叫营造了一个季节变化的境,这样的境触发了妇人想念丈夫,引起心忧的情,这就是意境。</p><p class="ql-block">《诗经》中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诗经》中都是有意境的诗。</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我们前面讲义里讲过的例子:</p><p class="ql-block">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p><p class="ql-block">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p><p class="ql-block">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p><p class="ql-block">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p><p class="ql-block">例1</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中,起句,承句的物有游子、离歌、霜、鸿雁、云山,这些物,营造的是季节变换,时光流逝的境,这样的境触发了作者光阴虚度、岁月蹉跎的情,这就是意境。</p><p class="ql-block">再看下面的诗:</p><p class="ql-block">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便:拼音:pián 韵部:先 )</p><p class="ql-block">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p><p class="ql-block">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p><p class="ql-block">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p><p class="ql-block">例2</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中,起句非便习、厌苦辛,承句的迁谷鸟、五陵春,这样的物营造的就是谷变陵迁的境,触发的就是“迷津”的情,这就是情景交融,这就是意境。</p><p class="ql-block">结论:这些诗都达到“情与景相生,景与境相谐”,这就是意境,这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反之,意境就是无从谈起。比如:春天来了,看满山红叶,这个境就是不成立,因为满山红叶是秋天的景象。境有很多,按时间来分,有很多;按空间来分,也有很多,写诗的时候,把要这些时间和空间的境打开,从平面:东西南北;从空间:能看多远就多远;从时间:春夏秋冬,历史长河,只有这样把境打开才能做到不局限自己的思维,才能把境发挥到极致;同样的,意也有很多,有情意,天意,古意,真心实意,因此,意和境都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有没有意或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与境的关系是否合拍。春花秋月,从这个俗语就可见一斑,春天,就应该多写花,秋天呢?秋天有桂树,有月饼,有菊花,但是秋天最重要的是月,因为八月十五要团圆,这是一种季节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本讲提纲:</p><p class="ql-block">一、什么叫象;</p><p class="ql-block">二、什么是意;</p><p class="ql-block">三、什么是境;</p><p class="ql-block">四、什么是意境;</p><p class="ql-block">五、意与境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六、意境跟诗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学号昵称:7212文平</p><p class="ql-block">律诗72班第17讲作业</p><p class="ql-block">一、简答:</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象?</p><p class="ql-block">一、什么叫象</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引用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1、《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悬于天上的(如日月星辰等)成为象,处于地面的(如山川草木动物)等成为形,事物变化的道理就可以从这些形、象中显现出来。这里说的很清楚,象是可以变化的,一棵树可以从树苗变成参天大树,从小到大的这个过程,就是象的变化过程。</p><p class="ql-block">2、《舜典》象以典刑。&nbsp;</p><p class="ql-block">象刑说,就其作用言,自为象征性之刑;就其方式言,则资料中常称为“画象”之刑。</p><p class="ql-block">“象刑,异章服,耻辱其形象,故谓之象刑。”这是一种耻辱之刑。这种刑,说白了就是让犯人“样子”上跟别人不同。</p><p class="ql-block">3、《礼·乐记》象,光耀也。</p><p class="ql-block">以上三种说法,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象这个东西,是可以看见的,这个看见,是非常明确,没有任何含糊不清之处。并且是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跟意一样,象也不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类的神秘物。</p><p class="ql-block">天上的日月星辰就是象,我们抬头看看天空中的星星,有的亮,有的不亮,但是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我们普通人根本就认不出哪颗星是哪颗星,所以,象,后来也就有了类似、差不多的意思,如:A象B,说的就是A和B类似,差不多的意思,等等。</p><p class="ql-block">二、以“深秋”为主题,写五律一首。</p><p class="ql-block">暮秋抒怀</p><p class="ql-block">文/文平</p><p class="ql-block">晨起沐霜寒,高楼独倚栏。</p><p class="ql-block">苍烟声蜇绝,逝水叶枯残。</p><p class="ql-block">日落浮云雁,霞披呈绣峦。</p><p class="ql-block">孤灯篱下影,寂寞梦中看。</p><p class="ql-block">依所学知识要求如下:</p><p class="ql-block">(1)对、粘、替不得有误,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p><p class="ql-block">(2)起句兴起,景语,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负面。</p><p class="ql-block">(3)承句为偶句,景语,做到了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p><p class="ql-block">(4)转句为偶句,情语。</p><p class="ql-block">(5)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六个分句,合句后分句实比扣回起句。</p><p class="ql-block">(6)注意承转两个偶句字义节奏的变化(有AB节奏之分)。</p><p class="ql-block">(7)注意四声递用法。</p><p class="ql-block">(8)注意八个衔接性和八个独立性。</p><p class="ql-block">(9)避免窄韵、倒韵、险韵、串韵、凑韵的错误,注意遵守韵不入诗。</p><p class="ql-block">(10)不得有太阳雨。</p><p class="ql-block">(11)不得使用词组,注意1-4;2-5位置字的词性。</p><p class="ql-block">(12)注意物象的选择及应用,营造意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