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读“红蓝融合”探索者的带兵心得,他谈到基层干部强化带兵育人责任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切实管用的“经常四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读书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达标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吃好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打过人(老兵)或被打过吗(新兵)?</span></p><p class="ql-block"> “四问”表面看是寒喧式的随口一问,实质是有内涵的带兵之道,值得每个基层干部细心琢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你读书了吗?——问出了育兵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习主席强调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基层干部是士兵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塑造者,担负着培育部属的文化摆渡者角色。</p><p class="ql-block"> <b>这一问,树立了带兵人的育兵导向。</b>毛主席将军队定位为一所“大学校”。“大学校”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更彰显出它的深远意义。18世纪,知识更新速度为80至9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更新速度为30年;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可是,无缝切换的短视频,将官兵的注意力逐渐瓦解,刺激“脱敏”促使大脑不断升级“开心阈值”,让官兵陷入信息茧房的同时,形成“行为成瘾”,静心阅读,深度思考所带来的“心流”越来越少。而带兵人的“问一问”如同“暂停键”,让大脑主导回到官兵手上,迅速剥离碎片化的虚拟世界,引导大家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进而形成深度致知的文化人格。</p><p class="ql-block"><b> 这一问,立起了带兵人的育兵示范。</b>带兵育人是基层带兵人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亮堂堂的使命。问一问之前,基层干部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与战士交流中,旁征博引有趣的“冷知识”,谈谈某本书醍醐灌顶的小道理,结合教育推荐更容易阅读的扩展书目,根据不同战士水平、兴趣爱好推荐书籍……引导官兵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向,激发阅读兴趣,要知道书籍是最便宜的奢侈品,磨破嘴教育不如通过阅读自我教育。学习是立身之本,学习力是万力之源。带兵人的文化品位,体现在走干讲、读写想的日常生活中,在与士兵同学共进中形成饱满的健康人格。基层干部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办法,日积月累地对部属进行培育,带头在学习加思考、实践加总结、过程加反思上下力气,引导部属舍得在读书学习上下笨功夫、打持久战,以期达到集腋成裘、滴水穿石、持续精进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b>这一问,突出了带兵人的育兵重点。</b>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应引导官兵聚力学好“三本”:首先,学管根本的,主要是哲学和理论。学哲学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哲学著作;学理论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其次,学管老本的,主要是经典和历史。经典主要是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背记一些唐诗宋词等诗词经典,通读一批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等文学经典;历史主要是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再次,学管基本的,主要是法规和业务。部队重组重塑后,更加强调依法治军,带兵人要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带领部属学深弄通以军队“小宪法”《政治工作条例》为主的各项法规条例;业务工作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干啥吆喝啥”,把本职业务学精学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你达标了吗?——问出了当兵的义务 </b></p><p class="ql-block">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练兵打仗这个天经地义的问题,在个别官兵的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扎根。经常问问“你达标了吗?”可以督促他们在“三过”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b> 一个是,过关的“基本功”。</b>基本功就是指哪些经常用得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军事技能。比如:军姿正不正、举止稳不稳、口令响不响、跑步快不快、投弹远不远、打枪准不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当兵达标的“闪亮标签”。虽说不可能项项过硬,但必须要个个达标,否则就可能成为其当兵打仗的软肋甚至是笑柄。基本功是一个军人素质的综合表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能具备。作为士兵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要知道,创造陆地的不是汹涌的波涛,而是不起眼的泥沙。</p><p class="ql-block"><b> 另一个是,过硬的“值班菜”。</b>所谓“值班菜”是官兵的习惯用语,实际上就是“绝活”。有一手绝活,平时战友会对你高看一眼,战时可能会增加一分胜算。“育兵贵真,练兵在狠。”带兵就是要带出练兵备战的能手、能打胜仗的高手。比如:投弹投得远、打枪打得准、跑步跑得快、装弹装得快等都可以,但决不能像老百姓说的“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或者是“样样通、样样松”。因为部队是要打仗的,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比拼,胜者活、败者亡,战场就是这么残酷。所以说,军人的胜利有两次,一次在备战,一次在实战。备战就是要把日常训练练到极致、练成绝活——凡是有时间限制的能快就快,凡是有精度要求的能准就准,凡是有数量要求的能多就多,凡是有战术要求的能活就活……“时代楷模”杜富国,在训练中练就了排雷的绝活,进而形成了“你退后、让我来”排雷精神。有个短片《普通战士的1分钟》里,从俯卧撑、引体向上到测血压、修车辆等,内容很平凡,操作很震撼,这都是过硬“值班菜”的形象标杆。</p><p class="ql-block"><b> 再一个是,过人的“精气神”。</b>军人是将军魂注入灵魂、使命融入生命的人。一要让人看着提神。平日里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外在形象,关键时刻有虎气生生、铁骨铮铮、杀气腾腾的精神特质。二要让人听着振奋。指挥口令短促有力、声如洪钟,一声令下、令行禁止;唱歌、拉歌气势恢宏;口号、呼号震天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士气就是喊出来、唱出来的,这也是练兵的突破口。三要让人觉着干练。讲话干净利索、见人见事、见筋见骨;动作迅速敏捷、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反应;受领和部署任务态度坚决、决不水裆尿裤、拖泥带水。要让人觉得你是硬邦邦的铁血硬汉,而不是窝囊囊的熊包软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你吃好了吗?——问出了爱兵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经常问一句“你吃好了吗?”就是带兵人始终盯着伙食问题,生怕这“半个指导员”失去了作用。懂基层的领导决不会大而化之的评价伙食,也不会“太自信”地说现在吃得没问题,更不会“太理想化”地认为战士都能吃好。实际上,军营里也存在着民生问题。</p><p class="ql-block"> <b>一要让战士吃上“可口饭”。</b>军人的吃饭问题与战斗力息息相关。吃得好,官兵就能吃出凝聚力来、吃出战斗力来、吃出精气神来;吃得差,官兵就会蔫头耷脑、无精打采、心思重重。虽说现在吃大食堂的时候多,领导可以通过吃碰饭、饭菜评比等办法加强督促。不过,随着外训时间的拉长,多数时候是连办伙,甚至有的班办伙。能否让战士吃好的问题,有时就成了一笔“良心账”。“红蓝融合”探索者在空降兵某师任政委时,冬天时节,正逢新兵跳伞,两三点就要起床,炊事班半夜就上灶做饭。由于早晨发面比较难,炊事班嫌麻烦,基层连队几乎早晨都不做馒头包子,仅以面条代替面食。针对这个见怪不怪的老问题,他上任便督促有的团长政委,通过引进馒头机、包子机,由生活服务中心统一制作,各连队按需申领,很好地解决了吃馒头的问题。实际上,饭菜不好官兵就容易往外跑,特别是干部容易聚堆,到外面吃吃喝喝,把战士“放羊”不管。因伙食不好而外出聚餐导致发生问题的案例,在部队也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 二要让战士吃个“安生饭”。</b>高强度的训练之后,战士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安生饭。可有的单位有个坏习惯,组织训练“上课松、下课紧,熄灯之后来个高标准。”饭前组织所谓的小练兵、小竞赛、小比武,有时甚至比正课训练强度还大,使得个别战士唱完“饭前一支歌”就回了宿舍。有的误认为运动量大了能吃得多,实际上,运动时体内血液大量流向四肢,肠胃里的血液减少,导致肠胃蠕动变慢,进而导致食欲急剧下降。有的带兵人比较任性,越在饭前越愿意训兵、骂兵,一遍遍地唱歌、提问题、喊口号,结果饭菜凉了,战士的心也凉了,这样很容易吃出病来。</p><p class="ql-block"> <b>三要让战士吃上“热乎饭”。</b>《长津湖》中的志愿军,在冰天雪地的战场潜伏数天,伙食却只有冻硬了的土豆,与敌军吃的火鸡、面包形成鲜明反差。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年志愿军能吃上热乎饭,那战争的结局可能更辉煌。如今,我军演训力度加大,跨区演习增多,参演官兵吃热食与吃冷食的精气神是绝对不一样的。如今的伙食保障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带兵人只要把部属放在心上,可以通过炊事车边走边炒菜做饭,还可以配送自行加热的快餐,也可以用棉被包裹法保温,完全可以解决官兵在外吃上热乎饭的问题。总之,无论是平时在营区就餐,还是战时在野外补给,都应探索务实可靠的保障模式,让官兵在任何条件、任何情况下,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你打过人(老兵)或被打过吗(新兵)?——问出了带兵的大忌</b></p><p class="ql-block"> 习主席深刻指出:“各级党组织要管党员、管干部、管思想,基层带兵干部要知兵、爱兵、育兵。”打骂体罚士兵,虽说已是部队的极个别现象,但仍有显现影响极坏。什么“打是亲骂是爱”、“巴掌底下出好兵”、“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敢打敢骂才有魄力”等,都是应该驳斥的“歪歪理”,都是带兵的大忌,更是我军条令条例明令禁止的违法违纪行为,带兵人应该自觉做到“三个不能”:</p><p class="ql-block"> <b>一是挫伤兵心的“话”不能讲。</b>大家知道,战士独立人格的三大支撑是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基层干部对士兵只有从思想上关怀、生活上体贴、人格上尊重、工作上帮助、心理上抚慰,才能使官兵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充满希望。相反,你若天天骂他笨,事事瞧着都不顺眼,他就会从心理上失去支撑,渐渐的变得拙笨起来,久而久之就会使其失去自信心,成为个别人、重点人甚至是出气冒泡的人。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带兵人缺乏耐性,动辙讲气话、骂脏话、放狠话。调研中了解,光是以战士脑袋为载体的骂就有“脑残、弱智、脑瓜发木、脑袋进水、脑袋有包、脑袋缺弦”等十多种。这些侮辱战士人格尊严的话,对于自尊心强的官兵,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激化矛盾。基层干部与士兵相处,不摆架子打官腔,更不能言行不一,要做到讲真话、讲实话、讲暖心的话。某部采取的办法很好,他们对干部骨干制定了“四要四不要”行为准则:要赞赏不要打击,要贴心不要离心,要宽松不要放纵,要严管不要欺压。还要求干部坚持“五到”:一日三餐眼看到,饥寒冷暖手摸到,困难困惑嘴问到,安全问题心操到,行动任务身跟到。</p><p class="ql-block"> <b>二是亲疏有别的“事”不能干。</b>和谐靠公,士气靠争。基层干部的威信,主要在于公道正派。具体讲就是“一大二公”:为人要大气,评价人要公正、处理事要公平。为什么强调为人要大气?因为现在的战士,由于地域风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文化素质的差异,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客观上会导致身体、认知、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参差不齐。面对复杂多样的情况,带兵人如果没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很难做到容人容事、容长容短、容强容弱,很可能把一个单位带成一盘散沙。为什么要强调评价人公正、处理事公平?是因为带兵人最大量、最经常、最实际地体现于行政工作的讲评、组织生活的点评和敏感事务的公平上。我蹲连住班曾帮过一个后进连队,追溯连队走下坡路的拐点,就是党支部推荐汽车学兵时,连队民主推选的战士被“关系兵”挤占了,从此,干部说话战士不信,连队建设就一点点滑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b>三是简单粗暴的“招”不能用。</b>《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提出了四点带兵要求:即,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简单的要求需要化作方便可行的带兵方法。某模范边防连干部就把爱兵细化到了每个环节:巡逻前细心检查每个人的装具,装具不齐备不上路;执勤中干部带队走前边,乘车坐上边,露宿睡外边,吃饭靠后边;归来后让士兵喝一碗姜辣汤,饮一杯白糖水,做一次小体检,吃一碗热汤面。这样的带兵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目的是要把官兵锻造成硬邦邦的血性硬汉,而不是折腾成窝囊囊的熊包软蛋。我们曾专门对“什么样的人好打兵、什么样的兵易挨打、打兵的损招有哪些”,进行过专项调研。好打兵的主要是“六种人”:急着立威的人、缺乏招法的人、自尊心特强的人、不善表达的人、性格有缺陷的人、曾经挨过打的人;易被打的有“六种兵”:有关系装蒜的兵、泡病号的兵、说说讲讲的兵、愿装迷糊的兵、藏奸耍滑的兵、有不良习惯的兵。打骂体罚的损招也不少:打耳光、踹屁股、蹲马步、开飞机、走鸭步,罚钱、罚站、罚练等等。打骂体罚祸害无穷。我们在调研中深刻认识到,那些惯于打骂体罚、吃拿卡要的干部骨干,是各单位应该重点整治的重点人、个别人。</p> <p class="ql-block"> “四问”当中有鲜活的带兵之法,要将其化作持续不断的知兵、爱兵和育兵全过程,需要运用常态化、机制化的评比手段全面推进。在“红蓝融合”的探索者看来,战友情深似海,战友情高于山,战友情浓于水,战友情永难忘,战友情最珍贵,战友是在战场上为你挡子弹的人。因此,他任政委时在在全师所有建制连(中)队开展好学之星、精武之星、友爱之星“三星”月评竞赛活动,倡导好学是立身之本、精武是军人之本、友爱是和谐之本,三年评选出2000多名“友爱之星”。“人人关心人,人人被关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四问”、“三星”这些讲人情、暖人心、聚人气的实际举措,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共尽发展之责、开创发展新篇,全师上下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发展均衡、队伍整齐,连续三年实现跳伞不亡人目标,四个团队连续两年在军年终综合达标考核中全优,军长给予了“心劲很齐、形势很好、成绩很大、变化很快、氛围很浓”的高度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