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老画家吴藕汀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小杨住在马军巷的一座老房子里,那时候小杨还没结婚,所以家里没有象样的家俱,一只竹榻床、桌子、几只櫈子而已。小杨是湖州古玩圈里先知先觉者之一。开始他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玩古钱币(制锁厂需要废铜有古币用于制锁芯),转而玩瓷器、字画、杂项等,凡是好换“money”的生意他都愿意接手。那时候,湖州城里玩古物的人不多,小杨人缘好、关键是“难得糊塗”,“铲子”不管好丑拼命往他家里送货。</p> <p class="ql-block">有空也经常去坐坐,学习学习。曾记得,一次他从帐顶头拿出一叠画来,我看是一个冷僻名头,叫吴藕汀什么的,看其画山水、疏果、花卉都有,其画不在形似,草草几笔仿佛在不经意游走,在似与不似之间。小杨介绍:“此作者是南浔管理嘉業堂藏书楼的老先生。”一是我第一次听说此人,二是自己才上调进厂一切都在学习中,工作、外语、爱好等。小杨说:“这叠画共有七十几张,七元钱一张,便宜。”</p> <p class="ql-block">当时,听老古玩说:“字画不出名,卖卖卖煞人。”这画名头生疏,画得松散,因此不敢下手。实际上错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下时人的画都不值钱,湖州名画家谭建丞先生的画不过一二十元一张(自己的工资三十元),就象黄宾虹的画当年没人要一样。</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年,通过学习,自然而然对故乡的历史、人文、收藏等有了大概的了解,稍稍知道吴藕汀先生个人的历史、现状、性格等,后来有幸到南浔拜访过吴先生一次,虽说是“一期一会”但受教甚多,主要向吴先生了解近代嘉兴画家的作品,如张子祥、朱偁、潘振镛、杨伯润等,我把这次拜访记在美篇《拜访吴藕汀先生》里。接下去时局发生了变化,要打破“铁饭碗”取消“大锅饭”。当时,有句经典的话叫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由是我为生计东奔西忙。等我下岗做生意时,吴老先生2000年回故里嘉兴定居,于是再也没有见到吴先生。</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山水画在湖州铁佛寺展出,一九八七年,作者收藏。</p><p class="ql-block">吴藕汀先生的生平及藕画给我的印象很深,下面提提自已粗浅的看法。个人经历会影响他的艺术走向,我不会画画,只是一个绘画爱好者而已,况且还不是艺术专业,不过凭自己几十年的嗜好唠叨几句罢了,看官看过算过,且不可认真。每一个人都有主观的看法,俗云:“百姓百姓一百条心”,换到嗜好者也一样,尤其是中国画,反正自已外国画看得少,不好说好还是坏,那怕是大师也不能强人所难,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东西今天说好,明日人们的观点又转向了。</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先生,1913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号药窗、小钝、信天翁等,家道殷实,自幼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富家儿郎的生活跃然纸上)。幼年即受金蓉镜等前辈影响,酷嗜昆曲及书画(昔时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没有动漫和游戏机等。从小受文人影响,“捉螺蛳轧好淘,富家儿郎好攀高。”昆曲及书画,好听好看又有文学色彩。)。弱冠前拜名画家郭似勋为师,长者仅教以文学,不使入画室斤斤临摹,教学方式奇特,有助于先生自由发挥,冶铸个性(纯粹是富人好学之举,郭师教以文学也是正道。)。</p> <p class="ql-block">北伐前夕,吴藕汀进入嘉兴省立二中,追随高年级同学,在玻璃窗上,廊柱上,用粉笔大写“南军大胜”之类标语(热血青年充滿理想,说明吴先生蛮有个性。)。当时嘉兴正处在孙传芳势力范围。教务处长张印通担心出事,善意训斥。吴藕汀因不满学校当局高压,发表过激言语(怀揣着梦想,精力充沛,不断前行)。学校通过吴剑寒,劝吴藕汀退学,留与面子,实则开除(坚持梦想决不低头,想是青年叛逆期。)。</p> <p class="ql-block">日寇沦陷时期,拍曲虽偃板息鼓,绘事则未能去怀,然国破家亡,涉笔伤心,此为先生一生多愁善感,忧患人生之始(开始了悟人生,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消极由此而生。)</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先生以版本学专家身份,受浙江省嘉兴图书馆委派,1951年去南浔著名藏书楼刘氏嘉业堂整理古籍。1953年去了杭州。一九五四年双十日。吴藕汀有机会到杭州栖霞山下拜访了黄宾虹(同是文人、画人,见解相似,相谈甚欢,遂结下了忘年交。)。吴藕汀在日记中写到:“先生年九十有一,精神健好如六十来人。授余《画学篇》。对于余所集嘉郡画史佚人(即《嘉兴三百年印画人名录》),斯望殷切,人弃我求,誉余为斯世难得之人。未尝不汗颜也。(同行赞许喜不自胜)</p> <p class="ql-block">1959年后的三年中,厄运也接连而来,吴藕汀的母亲、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连续去世,悲愤欲绝。献儿死时穿的衣服,是从兄妹身上剥下来的。贫困交加,蹉瘵不堪,以变卖家什度日,无笔无砚无纸无墨。(涕泪交下,悲感傍人。)</p><p class="ql-block">吴藕汀1961年填的词《乳燕飞•哭献儿》:天道何为者。把人间,诸般患难,集吾身也。痛悼黄门未两载,又折兰枝庭下。真比拟,心头肉剐。四壁徒然无葬殓,耐西风,兄姊寒衣卸。浑不尽,泪珠洒。生才十月娘尘化。更孱躯,那堪无乳,哭啼昼夜。剔尽残釭常达旦,阿父声吞喑哑。这怨恨,千言难写。但愿吾儿泉下去,试追寻,汝母同欢话。傍墓侧,有依藉。</p><p class="ql-block">(此词作得真情实露凄惨无比,真正的文人风格,写出了生死相依骨肉情深的感概,苏轼的江城子好类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这不是“将天比地”吧?)</p> <p class="ql-block">当时,吴藕汀因与家乡父老隔绝,不通音讯,度日维艰,他以默然应对时局,也得以免去精神上的愁劳,未经多少冲击。但是,他也顺应时局,自主烧了自己多年收藏的藏书(读书人烧书怕也不得已),绘画自然也是停止了(放弃爱好怕也不得已吧?)。</p> <p class="ql-block">十年浩劫,文艺扼杀。先生曾与诗友庄一拂、沈茹松等,因和朱竹 “鸳鸯湖棹歌”,酿祸成案,因客居南浔得免(侥幸侥幸,幸得天助。)。”棹歌案”虽已平反,但至今言及,犹觉心寒。身处如此逆境,真似炼狱,惟松柏其心,不丧其志,先生可称伟哉。</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先生在南浔的五十年间,先后著有《词名索引》、《药窗杂谈》、《戏文内外》、《十年鸿迹》、《吴藕汀画》、《落花残片》、《中国历代词调名辞典》《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烟雨楼史话》、《嘉兴词征》等。(南浔地方小,朋友不多,告扰人少,安于一隅,整理古籍,书写典籍,实为避祸,幸运幸运。)</p><p class="ql-block">2000年,吴藕汀回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嘉兴,在最后的几年里,过着平静而闲适的生活。2005年10月,老人去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陈传席(评论家)说:“吴藕汀的画有黄宾虹,跟黄宾虹不一样。吴藕汀的笔很随意。”嘉兴有画家知道陈传席去了吴藕汀家,对陈说:“吴藕汀,又不会画。只不过是读书人瞎搨搨而已。”(这话要两说,文人画妙就妙在文人与画相接合,至于文好画好要看各人在画上的修为了。有人一画就成名,是天才,大部份出了名而不久长;有人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待人们认识它的妙处后方一呜惊人一飞冲天,黄宾虹画山水就是特例。)</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有人花三百元,买了一张吴藕汀山水赝品。吴先生画了一幅赔他,并题了一首诗:“年老颓唐百事疏,丹青本来读书馀。休教鱼目存遗憾,作此偿还意稍舒。”(有人造假是好事,吴先生是读书人不是“小肚鸡肠”,赞一个。)</p><p class="ql-block">(黄宾虹与吴藕汀都是文人画家,是忘年交,他们的画都中锋运笔,行笔草草,举重若轻,虽细亦重,自然宽松,人说:黄宾虹的画山水进入宋元,吴藕汀的画山水进入自己的心灵。这话不假,两人的画相处时代有少许差异,风格相似但实质不同,黄宾虹书写山水为幻化山水,学术观点是现实主义;吴藕汀书写山水为心中所想之山水,是浪漫主义,是描述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自喻:“我的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p><p class="ql-block">(从中可以看出读史、填词、看戏、学画是吴藕汀先生擅长,读史、看戏是爱好,填词、学画是消遣。词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画乃吴先生谦虚之词,他从小就在艺术圈子里成长,文化修养深厚,內涵渊博,错综复杂的阅历,给他画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来源,尽管他一度脱离专业画家的范畴,但作为文人之雅好也是出类拔萃难能可贵的,我虽然错过了机会,反而对吴先生的中国画有了更深层次的喜欢。)</p> <p class="ql-block">在吴藕汀的心中,真正的画家是什么样呢?他认为:二十世纪只有一个半画家,一个黄宾虹,半个,吴昌硕。“画家”名头在他心中之尊贵,可想而知!(这是他一个人的看法,各人各看,水平有限,不予置评。)</p><p class="ql-block">吴藕汀痛恨徐悲鸿等人用西洋画改造中国画的观点。对徐改良中国画的努力十分不满——“为什么要来毒害中国画呢?“假中国画”比“假洋鬼子”更讨厌!吴藕汀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倘使中国画比作足球,倘若用上了手,那就是橄榄球。倘若徐悲鸿的观点成立,后人将会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吴藕汀先生个性特出,敢爱敢恨不说假话,敢于仗义执言,是个真正读书人的秉性,直言不讳地是说到点子上,又是行家说法。至于其观点,需见仁见智。)</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说起画,我总以为要去其‘巧’而留其‘拙’。”(吴先生说画要去巧留拙,我没有见过吴先生早期的画,据说他嘉兴南堰老宅画了不少,后来都损毁了。到南浔后,不管其原因如何确实是画了一些,这时他已经过长期的生活磨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下笔从容如有神助,大巧不工、工而不匠,成竹在胸自然是老而又辣。)</p> <p class="ql-block">吴藕汀还说:“对于艺术‘守旧是没出息,创新是发神经’。艺术的境界是要在其基础上稳步前进,才是正真的道路。不跑也不行,乱跑也不行,是要在跑与不跑之间,才能提高和突破。标新立异,都是骗子。循规蹈矩,如同木偶,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艺术不艺术呢。”</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讲究“短平快”,纵观现在的书画市场也是如此,不管是书家还是画家急着求名求利,想方设法赚取“流量”,不肯老老实实钻研学习,专会投机取巧随机应变,以致埋没了一些真正的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现在,网上对吴藕汀先生的生平、著作、评论蛮多,想吴先生生前因为种种原因,在湖州南浔过着寂寞的生活,待政府请他回到嘉兴,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近来,同好在湖州开了一次吴藕汀先生的画展,因不便,我不好去参观这次画展,甚憾!只好把往事回忆,并记下一些自己的感想。祝吴藕汀先生的画展圆满成功!愿吴藕汀先生的画作在湖州人心中扎根!</p> <p class="ql-block">迎春《吴藕汀先生作品展》在白云居画廊展出。今天常州收藏协会特邀嘉兴文化学者范笑我来作佳宾点评。范先生和吴藕汀先生交往了15年。甚是了解。一个很风趣的老头,内涵深厚,情感细腻。"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别人是说说的,他却是这样做的,读着《吴藉汀研究资料》,对吴老由衷地生出敬意! 顺发兄告知</p> <p class="ql-block">张顺发与范笑我先生在白云居合影</p><p class="ql-block">资料和图片来自网上</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