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梧林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占地面积187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背靠石鼓山,面临梧按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因“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而得名。起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梧林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南洋旧梦</p><p class="ql-block">在梧林居住着1800多名村民,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万名华侨,他们的先人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下南洋谋生的梧林人,梧林的古建筑集群也多为那个时代的南洋华侨回乡所建。</p><p class="ql-block">步入梧林,第一感受非“色彩”莫属:一片片红肆意张扬,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这是闽南石厝的主基调。</p><p class="ql-block">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中西合壁民居建筑(俗称番仔楼)、11幢罗马、哥特式的洋楼与多幢现代民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梧林,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呈现中外文化交融特征,俨然是一座百年建筑博物馆。而这里的古建筑,每一栋都有着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闽南人尤重“起厝建业”,凡在外面事业有成,就回故里营建屋宇。20世纪初,在外打拼的梧林侨民返乡,在这里修建各式中式古厝和西式洋楼。</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p><p class="ql-block">朝东楼坐落在梧林传统村落的入口处,始建于1930年的朝东楼,是旅菲侨胞蔡咸斜在村里建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它占地700平方米,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围合,内部葆有闽南大厝的空间肌理,主楼西南向,属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由菲律宾设计师操刀,钢筋水泥多从欧洲运来。</p> <p class="ql-block">站在朝东楼广场,抬头仰望,生锈的八角窗、斑驳的外墙,透出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气派的拜占庭式圆屋顶、科林斯式的水泥柱子、别致的石雕窗花等如同一道时光之门,带领游客穿越到古罗马时代,令人饱览西式建筑的妙趣。</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的装饰要数门楼上的石雕最为精美,仰天长啸的双狮、翱翔的雄鹰、盛放的蔓草,惟妙惟肖地守护在拜占庭式屋顶的前方,显得气派十足。</p> <p class="ql-block">步入朝东楼,发现大楼内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朝东楼外部采用古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主楼有二层半,平面为二进四开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家家户户点油灯、烛火的年代,这座房子已经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但是,朝东楼主体工程完成后,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蔡怀真商定,暂停装修工程,把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国家抗战。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一直保持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梧林侨史馆</p><p class="ql-block">主要分为侨史钩沉、侨乡影像两大部分,用图文、影片、实物等方式将梧林传统村落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在“侨史钩沉”展区,我们邂逅了梧林蔡氏起源和华侨下南洋谋生、实业救国、支援抗战、情系家园、热心公益的动人历史。</p> <p class="ql-block">“侨乡影像”展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梧林传统村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一楼一故事,每栋楼盛满的都是梧林游子的深深乡愁,如今家乡人也在用心守护着游子魂牵梦绕的摇篮血迹。</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梧林传统村落肇基于明初,发展于清初,兴盛于清末民初,而今重焕生机。这其中,梧林籍华侨华人对家国的情意是一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它犹如一朵闪亮的浪花,光耀于历史长河之中。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浪花中小小的一点呈现给观众。相信在未来,这个故事将会永远讲述下去,这种血脉相连的亲情将永远廷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闽南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 </p> <p class="ql-block">“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梧林烧塔仔</p><p class="ql-block">在梧林,有一座5米多高的砖塔,那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烧塔仔” 用的。“烧塔仔”是闽南一种中秋节俗,已经流传几百年了。</p><p class="ql-block">八月十五烧塔仔相传来源于闽南人民反抗元朝暴虐统治的故事。元朝异族统治,对闽南人压迫最为严厉,三户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合养一名元兵,肆其凌辱。老百姓忍受不了,在中秋节以分送月饼为由,互相传递消息,相约以烧塔仔为号,同时起事,将“三家养一元”那个元兵除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同时传承下闽南烧塔仔的风俗。</p><p class="ql-block">可是在梧林村,却有一个别开生面的烧塔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明朝那时候,住在梧林村的不仅有蔡姓,还住着一户陈姓人家,陈家三口人,老公公、老妈妈和他们的女儿。</p><p class="ql-block">老公公本是个种田人,劳苦了大半辈子,农活干不动了,每日里就同村里拖沙捏土一起长大变老的伙伴们喝点老酒,谈天说地。</p><p class="ql-block">老妈妈同女儿在家一天到晚绩麻、织布,卖钱维持家用。老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邻里间有手头不便的,她总肯倾囊借给;六月暑天,她总会在家门口村道边摆上一缸草药煎的凉茶,供路过的行人饮用;饥荒年间,她每天会匀出一碗麦糊,端给邻舍嗷嗷待哺的孩子充饥;村上的人遇上头痛耳热来寻她,她会随手采摘一些草药,像胡颓子、苍耳子还是风葱、薄荷什么的,煎汤为人疗治;小孩子受惊夜啼,她煮个鸡蛋在小孩身上滚滚也就好了。</p><p class="ql-block">这陈家姑娘不仅像老公公一样勤劳,像老妈妈一样善良,她的心灵手巧更是人人称赞。</p><p class="ql-block">一样的织布机,她织出的布比别人更加平展光洁,还可以随心织出巧妙的花纹,能卖出好的价钱;她向母亲学会用草药治病,又向别人学到针灸的技术,村人遇上病痛,通常她都能手到病除,邻里阿婆患上眼疾,眼睛红肿,迎风流泪,陈姑娘知道田螺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大冬天的,她冒着严寒,精赤双脚从池塘里摸上田螺,取用田螺汁水,治好了阿婆的双眼。如果有人要送诊金,她就会跟你急,一文钱也不肯收取。</p><p class="ql-block">她还特别喜欢邻舍的小孩子,逢上孩子周岁、过生日,她会送上一顶绣着吉祥八宝的帽子或绣着虎头的小鞋。大家说,四乡八里,唯有陈姑娘绣花的功夫最出众,她绣出梧垵溪上的白鹭就像会飞起来一样逼真,绣出后壁山上的野菊花就像刚摘下来一样水灵。</p><p class="ql-block">按理说,陈家姑娘这样的人谁人不敬,谁家不爱?那些想娶陈姑娘做媳妇的人家可多呢。可是陈姑娘对上门说亲的却一概回绝。陈姑娘说:父母养我长大,我得养他们到老。她要留在家里侍候双亲,为父亲、母亲养老送终。老人年事渐高,干不了活计,一家人平日里吃穿用着,全靠姑娘一双巧手织布来维持。</p><p class="ql-block">俗语说“久长无孝子”,姑娘却能每日尽心尽意、和颜悦色地照顾父母,村上的人都将她当作教诲子侄的楷模。老公公平时喜欢喝点酒,而且喜欢招引朋友一起聚饮,陈姑娘从来都是为父亲备办出足量的酒菜,有时家里实在没钱了,她便偷偷地取下头上的银簪或耳环去换酒,让父亲同朋友喝得尽兴。</p><p class="ql-block">老妈妈信佛,敬拜观音佛祖,有一天忽然愁眉不展,陈姑娘一问,原来母亲夜来梦见了灵源山紫云寺观世音菩萨,想去烧香礼拜,却因脚腿不便,难以走动。陈姑娘便自告奋勇代替母亲往灵源山拜佛,一口气走了十来里路,爬上一千来级台阶,到紫云寺烧香,半天工夫就赶了个来回。一回家,她就拈起绣花针,在一幅白布上描画几笔,绣出一尊白衣观音的坐像,看到的人都说这像貌与紫云寺里的神像一般无二。陈姑娘将这幅绣像挂到厅堂上,完成了母亲礼佛的心事。</p><p class="ql-block">陈家老公公、老婆婆先后过世了,陈姑娘为父母哭泣尽哀,送终营葬,把一应后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大伙儿寻思,接下来姑娘应该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出安排了。谁也想不到竟发生了意外。</p><p class="ql-block">这天早上,邻里发现陈家大门紧闭,叫门也没有回应,大伙儿十分惊疑,莫非陈姑娘得了病,卧床不起?大家一招呼,合力撬开门进去,一看都楞住了。也许是因为失去亲人过于忧伤,也许是料理丧事太劳瘁,陈姑娘竟盘坐在床上逝世了。这么一个温厚善良、心灵手巧、敬老爱幼的姑娘,年纪轻轻的就突然撒手离世了,乡邻们哪一个不悲伤啊!</p><p class="ql-block">乡亲们相聚商量为陈姑娘料理后事,因为她家在村里本是单门独姓,陈姑娘一去世就成了绝户头。现在便由大家凑钱来买棺安葬。邻里都记念着陈家的好处,大家都自愿来送陈姑娘一程,风风光光地将她安葬在二老墓穴旁边。可是,在“返主”的时候,大家竟为难了。因为依照古老的习俗,没有出嫁的姑娘的神主不能放入自家的厅堂——“四角砖踏没一角”。可是就这末将陈姑娘埋没了,忘掉了,大家都舍不得,觉得应该为她留下一份念想。</p><p class="ql-block">“一人智不如两人议”,大伙儿一商量,决定就在陈姑娘家附近建立一座砖塔,作为对这位好姑娘的纪念。人们相信陈姑娘“正则为神”,精灵长在,将会一如既往地爱护众生、庇护村人。</p><p class="ql-block">每临近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烧塔仔之前,人们就预先在一张黄纸上写出自己的祈求,或是问事,请陈姑娘帮助决疑;或是问病,求陈姑娘保佑康健。到了烧塔仔的时候,人们纷纷围拢到砖塔前,焚香点烛,向陈姑娘喃喃祷告,敬称她为“塔仔姑”,将写着心事的黄纸投入砖塔里头,点火烧化。正所谓“心诚则灵”,大家都说用这种方法求祷百灵百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音亭</p><p class="ql-block">梧林里的“烧塔仔”和观音亭,便是村民记忆中原来的村落模样,逢年过节这些熟悉的民俗活动被传承、被记忆,梧林传统村落也因其历史与文化,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所认识。</p> <p class="ql-block">咸沟楼</p><p class="ql-block">坐西北面东南,兴建于民国年间,三层番仔楼,平面呈“L”形,建筑面积230平方米,一层墙体为本地红褐粗石人字形垒砌,开中式石窗;二层起使用红色清水砖砌筑,开西式红砖大窗;东侧门外水泥出拱小阳台,与凉亭露台相连;三层马鞍形硬山顶,楼顶女儿墙使用绿釉葫芦枳和水刷石面冠头山花。</p> <p class="ql-block">小娘惹厨房</p><p class="ql-block">能否在此与小娘惹相遇一场</p> <p class="ql-block">酱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馆中深入浅出地详细介绍了黄帝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酒星造酒、猿猴造酒、天君赏酒等美好传说。</p><p class="ql-block">馆内不定期的举行酱酒品鉴活动,可承接私享会、品鉴交流会、私密宴请等。同时接受企业的酱酒定制业务。</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光午宅汉字智慧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字智慧馆,是肖国普夫妇十多年汉字钻研的结晶。涵盖正气园、修炼园、福祥园、文化园、研习堂共5大园区,分为齐家兴国、修身涵性、观心园、人生百面、福祥园、姓氏文化、规避文化、闽南文化、哲理智慧、卓越之路、十年之育、角色大师共12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整个场馆的内容均是通过汉字场景体验、活动体验、字模拼拆、音像视频等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光明厝</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末,坐西北面东南,为两落五开间闽南传统大厝,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主厝三川燕尾脊硬山顶,阁楼马鞍形层顶。建筑少量使用木雕、砖雕、灰塑等工艺,相对简单、质朴,房屋内部板墙上使用“木骨泥墙”,是该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梦菜家声楼</p><p class="ql-block">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坐东北朝西南,为骑楼式的番仔楼,房间、走廊平面均呈平行四边形,建筑面积9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一楼墙体为白石人字形垒砌,二楼墙体用红色清水砖垒砌。二楼外廊为两组四柱三开间尖拱、圆拱的券柱廊。三楼正面筑造冠式山花。</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典型的“贵族单身公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养楼</p><p class="ql-block">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坐东北面西南,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被晋江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建筑保护。</p> <p class="ql-block">“修美楼”是梧林最高的建筑,这座瘦瘦高高的小楼见证了这里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默默守望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它诞生于旧中国的动荡年代。混乱的时局导致匪患孳生,盗抢、绑架无日不有,百姓人心惶惶,为了防御匪盗,梧林侨眷吴当和她在菲律宾经商的儿子蔡顺意出资建起这座“枪楼”,又购买一批短枪装备起村民组织的自卫队,日夜在枪楼上轮流看护村庄的安全。梧林人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修养楼”赋予这座武装防御建筑,以表达“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之意。</p><p class="ql-block">当时,一首民谣在附近广为流传:“沙塘(讲究)吃,后洋穿,上郭赚钱不甘用,梧林有钱买短枪。”有了枪楼和自卫队的保护,梧林的武装防御名声在外,远近匪盗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各楼层三面开窗,门窗均是造型各异的纹样修饰,极富欧式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尾厝展区——浓缩的枪史</p><p class="ql-block">尾厝从“世界枪史”“和谐之器”“南音雅乐”“和平世界”四个方面,通过历史、影像、器物、音乐等不同维度,以“枪”为主题反思战争,以“枪楼”为载体倡导合作,携手未来。同时了解华侨保卫家乡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这支枪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它不为破坏而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呼吁:愿穿过枪膛的不再是冰冷的子弹,让美好的音乐抚慰战争的创伤。</p> <p class="ql-block">小浯塘酱油坊</p><p class="ql-block">所具有泉州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酿造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凭借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卓越品质,荣登央视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佳品!</p> <p class="ql-block">观音宫</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p class="ql-block">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p> <p class="ql-block">蔡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了解闽南传统宗祠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得令人惊叹的石雕、砖雕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梧林的石板路上,经过的每幢闽南古厝、番仔楼、洋楼都有一个华侨的故事,不同年代的建筑融合一起,犹如四世同堂。这些建筑风格形态各异,或中西合璧、或哥特式建筑,或古罗马式建筑;或风姿绰约,或鹤立鸡群,或高耸矗立,或横刀立马,散落在一众“皇宫起”闽南红砖古厝中,却都拥有闽南的灵魂,讲述着南洋华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德鑨三间张</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德鑨宅邸,建于1921年,坐西北面东南,为两落三开间单护厝的闽南官式大厝,建筑面积363平方米。墙裙釆用传统的四枳缭砌筑法。</p> <p class="ql-block">门路及镜头面墙集中使用了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灰塑、拼砖、镌刻楹联等工艺,充分显示了闽南民间精湛工艺与高超的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抬梁木雕</p> <p class="ql-block">窗木雕</p> <p class="ql-block">徳卫宅</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德卫宅邸,始建于1910年,坐西北面东南,墙体用红色清水砖砌筑。</p> <p class="ql-block">为两落五开间榉头止闽南大厝,建筑面积36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现后落己坍塌,生长着一棵大榕树,根系发达,盘根错节,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德鑨五间张</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鑨</span>宅邸,建于1924年,坐西北面东南,为两落五开间的闽南官式大厝,建筑面积4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庭前石埕铺设精良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铺设工艺,门路木排楼及石雕构件皆精雕细琢;门堵印花砖及錾砖工艺精美。</p><p class="ql-block">建筑集砖雕、灰塑、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试饮地道南洋咖啡,看古宅下的大榕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层厝</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德鑨宅邸,蔡德鑨出生于梧林一户农家,幼年家贫。16岁时到了菲律宾马尼拉,从商铺打工开始,每月仅得微薄的工薪。但他勤劳简朴,有志向。有了些积蓄后便开了家玻璃镜框店。在其竭力经营下,生意颇为成功。鼎盛时期垄断了菲律宾的玻璃行业。<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在海外发达,但回家建业仍是蔡德鑨执着的念想。在建造五层厝前之前,蔡德鑨已经营建了一座三开间及一座五开间的大厝。并在1932年建成了三层洋楼“德鑨楼”。</span></p><p class="ql-block">五层厝由英国设计师精心设计,所有钢筋水泥均采购自国外,1936年开始建造,并由上海专业工程队100多名工人连班浇灌。1937年,大楼结构建成时,国内的抗日战争正全面展开。蔡德鑨毅然放弃装修,将余下款项全数捐献,用于购置战机支持抗日。之后,大楼的装修一直搁置。五层厝就一直以粗犷的面貌矗立在梧林村,如同一座丰碑向人们诉说着华侨自强拼搏、爱国爱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层厝坐西北面东南,五层洋楼,建筑面积735平方米。整体以钢筋水泥注筑,二至五楼的围栏上留有多个枪眼,用于防御。</p> <p class="ql-block">梧林.闽南风情馆</p><p class="ql-block">打造闽南生活场景,闽南非遗展示空间。</p> <p class="ql-block">德越宅</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德越宅邸,始建于1928年,坐西北面东南,为两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大厝,建筑面积310平方米。主厝三川脊顶,阁楼与凉亭马鞍形屋顶。大门南向,有石刻楹联、线雕、浮雕、镂雕的石构件和木雕装饰,墙面用拼砖装饰工艺,水车堵装饰灰塑花鸟、人物故事、彩绘图案,造型精美,色彩丰富。</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闽南风情馆,一出戏、一泡茶、一道菜,品出最地道的闽南戏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忠杯楼</p><p class="ql-block">坐东北面西南,二层番仔楼,平面呈矩形,建筑面积268平方米,一层墙体使用白条石人字形垒砌、平砌,二层使用红砖垒砌,楼顶为双面坡,马鞍型硬山顶与平顶相结合。正立面楼顶为山丘状山花装饰。</p> <p class="ql-block">侨批馆</p><p class="ql-block">建于1938年,坐西北朝东南,三层红砖洋楼,由主楼和石埕组成,建筑面积516平方米,为方便家乡侨胞、侨眷,蔡顺意投资建设侨批馆,惜逢日寇入侵,未能完工,余下款项悉数捐予政府支援抗战。侨批馆转作梧林小学校舍,也被称为“旧学堂”。</p> <p class="ql-block">侨批馆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丰亨豫大民之望,</p><p class="ql-block">田畴作穑岁有秋。</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了解早期侨批史,侨批溯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侨批馆一楼为主题邮局,二楼是侨批展览厅,采用“侨批+文化”模式,展陈侨批、老照片和闽南老物件等136件珍贵档案资料。展陈内容分为“过番谋生 侨批溯源”、“海上批路 汇通天下”、“家书万金 情系桑梓”、“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等四个主题,通过合理布局,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相结合,展示了珍贵的侨批档案。</p> <p class="ql-block">容滕居</p><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咸堧宅邸,建于1928年,主楼两层,呈“七字形”布局。</p><p class="ql-block">有别于一层篆刻楹联外廊,二层建连续拱券外廊,方形红砖廊柱,西洋券柱式,墩子粗壮,拱券呈几何弧形,随开间跨度大小而有弧度上的变化。拱券顶部中央有拱心石,女儿墙正中无山花,栏杆饰以绿葫芦,女儿墙则为陶制漏窗代替。</p> <p class="ql-block">放眼世界楼</p><p class="ql-block">此楼是旅菲侨胞蔡怀番和蔡怀紫合建宅邸。蔡怀番和蔡怀紫是同辈份的堂兄弟,两人早年随先辈在菲律宾谋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入华侨游击队。抗战胜利后向菲律宾当局收购日本占菲时期的“远东”军工铸造厂,更名为“新远东”铸造公司,专门生产生活器具,获得丰厚利润。建国后返回家乡建“放眼世界”楼。</p> <p class="ql-block">怀纪宅</p> <p class="ql-block">怀纪茶局</p> <p class="ql-block">古宅里的一泡茶,一路下来的感受就在这回味。</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梧林,拥有“华侨建筑博物馆”的雅称,村落现存的传统风貌建筑系统展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