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越战纪念墙即设计师林璎

刘廉荣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美国人参与的战争只有两场没有取得胜利,那就是韩战和越战,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人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两处纪念地都没有什么文字介绍,只是简简单单的雕塑群和阵亡者的人数和姓名。</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哭墙建成于1982年,名曰“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92年,哭墙建成10周年时,这里首次举行了唱名活动,从11月8日中午12时30分到11日上午9时,连续65个多小时,把碑上5.8万多美军死者名字逐一大声地唱出来。这里已成为华盛顿游人最多的去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越战纪念墙被称作美国的“哭墙”。它对越战没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却在美国首都土地上划开了一个创伤性的口子。每个阵亡者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破碎家庭的哭泣。</p> <p class="ql-block">距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是越战纪念墙与韩战纪念园。与中国有关的两场战争。两个景点所纪念的对象,正是当年我们中国人要打倒的“美帝野心狼”。</p> <h3>越战纪念碑,不像传统纪念碑那样高耸,而是在世界首创走入地平线之下。来到墙下,越战反对者与支持者再也没有争议,只余悲伤的眼泪。</h3> <p class="ql-block">越战纪念碑,又称为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华盛顿哭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p> <p class="ql-block">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p> <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p> <h3>华盛顿纪念碑。</h3> <h3>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h3>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林樱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她以独特的人文精神设计理念。一反往常高大紧迫纪念碑形象。当时美国华盛顿向社会公开收集越战纪念碑方案,20岁的林樱所创作的方案从一千多份征稿中脱引而出,作品打破了常规仰视纪念碑。林璎对家族渊源丝毫不知,直到2008年,她才通过《纽约客》杂志得知林徽因和梁思成是自己的姑母姑父。林璎完成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时候只有21岁,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但这足以让她的名字不朽。</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两边向中间延伸深入地心。观看者一步步向下走去。左右两边选用反光大理石,刻有牺牲者死亡名单,当他们的名字清晰可见成千上万累计时达到的一种震撼,然而观者却对他们的名字陌生,但试想某一个名字是自己的亲人,含义则大不相同。观者的影子投到大理石上,仿佛可以与死者对话。浩如烟海的名字里使人们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当家属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不经痛哭流涕。</p> <p class="ql-block">这一设计方案在问世之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林璎的华裔背景也被人拿来大做文章。</p> <p class="ql-block">然而最终,林璎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1982年10月,纪念碑建成。熠熠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镌刻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2010年2月25日晚8点,举世瞩目的“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奖”颁奖典礼在白宫东厅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把最后一枚奖章颁给51岁的华裔建筑家林璎,以表彰她“身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特别是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表达出人类对战争创伤的深切感受”!</p> <p class="ql-block">“全美各地大大小小数百座纪念碑中,再没有比越战纪念碑更能体现美国的政治性和政治力量了”——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黑色两翼不仅喻示着越南战争是美国当代历史的分界线,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分水岭,也就是说,越战纪念碑体现着美国的“国家特性”——这才是林璎时隔30年才获得“国家艺术奖”的真正原因!</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美国人从未把越战纪念碑当作一座“碑”,因为无论从规模、高度,还是气势,它都与世界上所有称之为“碑”的建筑物不同。——它是一面墙,一面陷入地下而不是向上耸立的墙!这座V形黑色花岗岩建筑的开角为120度12分,两翼展长各为75米,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p> <h3>黑色碑石上镌刻着57 000名越战死难将士的名字。碑体最深处3米,两翼各沿一条120度的斜坡向上抬起,最后与地面持平。</h3> <p class="ql-block">1975年,历经14年的越南战争终于硝烟散尽,美国在付出57 000余人阵亡、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的代价后,竟然没有成为胜利者!而越南的政局也远远没有达到总统和政客们宣扬的“真正民主和绝对自由”。这样的结果让大多数美国人大为不满,他们甚至开始担心美国从此患上“越战后遗症”,并因此改变美国的历史进程。</p> <h3>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战争到底是不是强权政治必须采取的终极手段”“是不是解决意识形态纷争的唯一办法”。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反战浪潮席卷全美,林璎连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因此成为那个敏感时期的敏感话题。</h3> <p class="ql-block">自纪念碑建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有人从美国各地远道而来拓印自己亲人的名字,纪念碑下面也经常有人摆上照片、信函、玫瑰、花环、国旗之类的纪念物,也有勋章、军装、袖标、军徽、香烟以及毛绒玩具、威士忌等。</p> <h3>1984年开始,公园管理处每天都把纪念物收集起来,存放到50公里以外的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的纪念物已经积存了二十多万件,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写给“约翰”的信。其实,这个约翰并不是具体的约翰——由于美国男人中叫约翰的太多,战争时期,很多寄往前线的信件都写着约翰收,于是“约翰”便成为美国越战大兵的代称,好莱坞煽情大片《亲爱的约翰》。</h3> <p class="ql-block">2012年5月28日适逢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奥巴马总统夫妇在越战纪念墙前向阵亡将士致敬。奥巴马表示,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沉痛的篇章之一,美国已经从这场冲突中吸取了教训,不会在没有明确目标和战略的情况下把美军置于险境,而持续十年之久的反恐战争也将走向终结。</p> <p class="ql-block">林樱说,“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要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就是最后的评断标准。</p> <p class="ql-block">林璎曾这样写道: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p> <p class="ql-block">林璎的愿望通过她的作品得到了实现,每年有400多万人到华盛顿驻足和参观纪念碑,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