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百年风云录》 (五) 中日交恶的历史渊源

群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周边国家,本着着眼未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是我们大度地伸出双手,却被认为是软弱可欺的无能表现!所有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弱肉强食、欺软怕硬才是某些国家始终难以改变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是妖总是会现形的!昔日的邻国日本,作为中国曾经的附属国,当初为求得东汉皇帝的庇护,主动加入了汉朝的册封体制。在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益强大,为了平衡国内矛盾,开始对周边邻国肆意进攻,强取豪夺。(注:见此文后注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国人唾弃,死后也不得安宁的李鸿章,一八九五年被迫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他曾有这样一句话告诫国人,"要想中国没有后顾之忧,必先灭掉这个国家"!让我们回味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受到何等的伤害与屈辱,才能得出如此痛心疾首似乎又有些偏执的结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一百年来的侵华战争历史,也多次应验了李鸿章的这句名言,其中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仅仅六个星期,日本就在中国的领土上,枪杀活埋了手无寸铁的国人三十余万,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可令人愤慨的是,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及某些组织,却还在矢口否认早已大白于天下的一系列丑恶罪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本在 “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确立了向大陆周边国家进行武力扩张的侵略总方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所属邦土,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但日本却一再违约,在1875年入侵了中国当时的宗属国——朝鲜,并制造“江华岛事件”(注),于次年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该条约借口强调朝鲜的自立,意图否决中国与朝鲜的宗属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日本又利用各种借口进一步在朝鲜扩张势力。1885年,日本又与清政府签订条约规定若朝鲜发生变乱,中日两国在出兵时须互相告知,该条约默认了日本与中国均有出兵朝鲜的权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90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导致大批工人、农民失业和破产,国内各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决定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93年日本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悄悄地做好了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意图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美国希望利用日本作为它侵占朝鲜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英国则希望利用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与中国的利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此外,法国也计划利用日本的北进侵略来扩张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势力。而德国则抱有野心,渴望获取殖民地,并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从中渔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注:1875年,日本统治集团认为侵略朝鲜的时机已到。同年9月,出动"云扬号"到朝鲜西南沿海一带进行测量和武装示威。然后,非法驶入江华海峡,海军陆战队小舰艇逼近江华岛草芝镇炮台。朝鲜海防炮兵立即开炮,击退了入侵之敌。历史上称这次入侵事件为"云扬号事件"因发生在江华岛又称"江华岛事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中国派遣军队协助平息局势。清政府按照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日本,日本迅速派军前往朝鲜。然而,起义被平定后,日本不仅没有撤军,反而继续增兵,利用这个机会控制了朝鲜政府。同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半岛丰岛附近袭击中国北洋水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世纪中叶,晚清王朝在"中兴思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国力迅速地回升与发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得到晚清当权者的认可,其目的是在科技与军工领域追赶欧美国家的进展,确立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88年,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清朝朝廷内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一是主战派,以自我感觉良好,日益膨胀的光绪帝载湉和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二是主和派,则以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慈禧太后为了确保自己的六十大寿不被战争干扰,迅速结束战事,支持了对日交战的主张。但是,随着战争爆发后的打打停停,清政府已在"黄海海战"和"平壤会战"中相继失利,到1894年11月,日军入侵到辽东半岛,随后旅顺即告失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次年2月,清军在威海卫之战中遭遇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自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清军节节败退,朝廷内部主和派逐渐占据上风,清政府从1894年10月开始不断向日本求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赴日签署《马关条约》时下榻的驿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对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而实质上则是日本蓄谋已久一场对外扩张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多次的实战推演,日本确认了中国的强大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而已,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力量对比,实力悬殊,没有战胜日本的可能性,正好借平息朝鲜叛乱之机,挑起中日战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正像日本判断的那样,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就因指挥混乱、兵器落后等种种原因而失利,随后又在海战对持中遭到惨败。战争结束后,北洋水师遭到灭顶之灾,无奈之下,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条约中签署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协议内容,从此中国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更为痛心疾首的是丧失了中国台湾的主权。这场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跌至了低谷。直至今天台湾的回归问题,还有着一系列的难题没有解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国在这场战争上的失败,也对整个东南亚等地区的政治格局、军事力量对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位于马关的谈判场地,春帆楼,李鸿章的耻辱地,让我们永远不忘《马关条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甲午战争爆发后,辽东半岛战局势态的发展,使清政府求和之心愈来愈迫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94年10月初,总理衙门邀请英、俄、德、法、美五国公使商讨调停之法,另电致意大利政府,同时向六国政府乞求联合调停。清廷恐各国调停缓不济急,又派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督办军务处文案景星前往天津,与李鸿章妥筹了结战争之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与张荫桓等反复商议,最后决定派员直接赴日本会商。在得到清廷批准后,十月二十五日,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携带照会及李鸿章致伊藤博文的私函各一件,偕私人秘书泰勒和宓吉,从天津大沽口码头乘德国商船“礼裕”号东渡日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赴日一事本是秘密进行,但消息不久即走漏公开。此举使得在中日之间调停的美国大为不满,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要求总理衙门勿令德璀琳前往,如已抵日本亦不可开始谈判,否则他将撒手不管。总理衙门恐得罪美国,火速发电报阻止德璀琳东渡,但为时已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十月二十九日,德璀琳一行抵达神户。当晚,德璀琳上岸访问兵库县知事周布公平,说明讲和的来意,并要求面见伊藤博文,呈交李鸿章的手书。第二天德璀琳等了一天,没有任何消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十一月二日清晨,德璀琳将李鸿章致伊藤博文的照会和密函邮寄往广岛,仍希望得到回音。但在同日,德璀琳得到李鸿章令他即行返回的电报,决定不再等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临行前,周布公平告诉他,伊藤博文因其不是正常程序赴日的中国使节,而且也非中国朝廷大员和全权大臣而拒绝接待。德璀琳一行遂于十一月初三日乘坐“礼裕”轮返回天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签下条约后,李鸿章愤然对侍从说:“老夫此生永不踏上日本国土!”他是忍受屈辱可又无能为力。没有强大的国家为后盾,即便是国家派出的使节又能如何?甚至连自保都很困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95年4月14日,在日本马关的中方谈判代表李鸿章,左眼下隐约可见日本激进分子刺杀后,所留下的伤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古语曰:败军之将、岂可言勇,甲午之战中一败涂地的晚清政府,为了祈求和平只能低头。1895年3月,大清王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行抵达日本马关,以清廷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参加中日和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对于时年72岁高龄的李鸿章而言,这注定是一次屈辱之旅,因为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身为败军之将的李鸿章不可能在日本有轻松、愉快的签约过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唯一让李鸿章稍微心安的是,他这次谈判的主要对手、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是他多年交往的好友。如果在谈判中伊藤博文能够手下留情,或许会有一个不坏的结果。说起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相交历史,已经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85年2月,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出使中国。李鸿章在天津与这位年轻的日本政治家见了一次面。会谈中,伊藤博文劝告李鸿章必须改革中国内政。这也正好言中了李鸿章多年以来的心结,他不由对伊藤博文另眼相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时年李鸿章已经62岁,而伊藤博文方才44岁。两人虽然有18岁的年龄差距,却在很多话题上有着共同的见解,二人顿生惺惺相惜之感。从此,这两名中日政治家,成为了忘年之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两人长期保持着书信来往,10年间,他们先后有21次书信往来。在书信中,伊藤博文总是亲热地在信末署名为……你的好朋友伊藤!这使得长期领受西方外交官员傲慢态度的李鸿章,对伊藤博文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依赖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的第二天,即3月20日,中日和谈就在以烹调河豚而闻名的日本料理馆"春帆楼"正式开始。中国代表以全权大臣李鸿章为首;日本代表以伊藤博文为首。当日中日双方代表交换了全权证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互致寒暄后谈判正式开始,令人意想不到,伊藤博文毫无老友相见之感,一见面就冷冰冰地嘲笑了李鸿章:“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言之谈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注:当年,伊藤博文来中国就“甲申政变”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多年以后,伊藤博文还是耿耿于怀,曰:“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尊严,至今思之犹悸”!可见伊藤博文绝非友善之辈,其报复心理极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随后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进行了5轮正式会谈。在第三次谈完后,李鸿章回住所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造成李鸿章左眼下受伤,会谈只能暂时中断。等李鸿章伤势恢复后,双方才继续展开会谈。在第四轮会谈中,日本抛出了他们的议和条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议和条款主要包括:一、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能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三万万两;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关条约》中日方提出的议和条件与中方能够接受的底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日方提出的条件:一、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能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三万万两;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对日方提出的条件,中国无法接受。日方原本坚持赔款3亿两白银,但中方拒绝,后经商讨,为了减少西方列强的干预风险,同意将赔款额修定为2亿两。自双方批准之日起,该赔款分8次付清,第一次和第二次交付各5000万两白银,其余6次平均交付剩余款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鸿章对于割让台湾岛这一结果,明显是不满意的,他实在不愿意割让台湾岛,对此李鸿章与日方谈了半个月,但日本使团却始终不肯松口。在无奈之下,李鸿章放下了一句狠话,“如果你们现在还是执意要台湾岛,那么以后日本和中国必定就会结为世仇,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定也会洗刷你们留给我们的耻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3月21日,中日双方第二次会见,李鸿章首先要求先议停战,后议和款,日本借机讹诈,提出日军必须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以及接管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等项,作为停战条件。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表示: “日要求过甚,自然无法答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而伊藤博文却明确告诉李鸿章,这是“和约底稿,限三日内答复”。面对日本人的贪婪,李鸿章一面向清廷汇报;一面与伊藤博文展开斡旋。最后将赔款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也适当收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然而,这仍远远超出李鸿章的预期。他苦求伊藤博文手下留情,说到“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轻,赔款还请再减5000万,台湾也不能相让”!伊藤博文毫不客气地回答:“既然如此,即可遣兵至台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到这里,李鸿章的心情应该是如履薄冰。10年的忘年之交,如涉及国家利益,实际上是不值一文。可惜在朋友之间,重情重义的李鸿章直到《马关条约》谈判后,方才意识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被暴徒袭击,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侵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3月24日,中日双方代表第三次会见,下午三时,李鸿章坐矫,李经方等人乘人力车,从引接寺去春帆楼。李鸿章和往常一样,穿着非常华贵的天鹅绒上衣,戴着眼镜,在谈判中,他要求日方提出议和条件,日方答应次日提出。双方商谈一个半小时后休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被日本浪人行刺,歹徒朝着李鸿章所在处连开数枪,后趁乱逃跑,李鸿章脸部重伤,流血不止,这次日本浪人的行刺,致使谈判延续了数日,直到4月17日才正式签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中国近代史上,代表清政府签署卖国条约,次数最多的,就是李鸿章,晚年时李鸿章也曾由衷地感叹,言之世上最难写的字,就是在卖国条约上,所签署的名字"李鸿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割让并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原始样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关条约》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895年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被迫由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通常称《马关条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和“澎湖列岛”(原议条款还包括辽东半岛),列入“划界以内"的让与日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我们经常说“海峡两岸”,中国地分两岸乃因《马关条约》“划界”而起、也自《马关条约》“划界”为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本最原始的基本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岛屿构成,日本想扩大发展国内市场客观条件有限,只有对外扩张和夺取海外市场,而日本国土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边缘,发展近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资源,煤矿、铁矿缺乏,作为重要能源的石油也没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日本近代化所缺乏的资源,恰恰就是中国与朝鲜所拥有的,因此,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侵占朝鲜和中国的所谓“大陆政策”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所谓远景规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对于日本来说,甲午战争的胜利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首先通过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领土和资源,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还有被日军俘获的战舰装备也价值约1亿两,这些都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其实,当初日本的年收入也只有8千万两左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其次,甲午战争的胜利,也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亚洲地区的强国之一。此外,甲午战争的胜利也进一步激发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让其尝到了侵略的甜头,为其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甲午战争的胜利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影响力,也为其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也是灾难性的。首先,中国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和财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甲午战争失败后,德璀琳陪同李鸿章出访德国以及欧美时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又嘱托德璀琳请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干预日本侵占台湾,但德国政府予以拒绝。一八九六年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时,德璀琳为主要随员。李鸿章访德期间,德璀琳多次为德国外交部与李鸿章之间协调,并在一些事项中得到共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当李鸿章赴美访问时,德璀琳奉李的命令以度假名义留在德国,就增加关税、练兵等事再度与德国政府磋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98年,鉴于德璀琳在中日谈判和在德国会谈期间的良好表现,李鸿章把德璀琳薪水增加到年薪12000两白银,由此可见德璀琳在晚清朝廷中的地位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德璀琳当年在华的具体职责与在晚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职工作的范畴,德璀琳虽然只是在天津海关税务司任职,因其利用灵活的商业头脑与处世圆滑的手段,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从此拥有了极大的权力,给外国商人特别是英国商人,攫取了许多利益。所以,他先后10次被选举为英租界董事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德璀琳还积极插手中国外交。他与主持中国外交和军事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对李鸿章的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了李鸿章的得力助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他曾经代表清政府执行过一些特殊的使命。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还想请他参加中国代表团,与日本进行“和议”谈判,后因日本的坚决反对才作罢。一度被许多驻华外籍人士,吹捧为晚清政府实际上的外交部长!并言之;“北京的外交使团要不先来到天津见过德璀琳,那是什么也干不了的”。而清政府也是对德璀琳有着极大的信任,因此先后赏赐给他一、二品顶戴花翎,并多次授予他勋章等物品予以奖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晚年对自己一生总结的言简意赅:“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使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成也时代、败也时代的李鸿章,在时代的浪潮中飘零,违心收拾残局,权衡各方利益,极尽自身能力所及,依旧不能力挽狂澜拯救晚清这栋摇摇欲倾的危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史书曾记载,李鸿章即便贪财,束缚于礼教,甚至在身负枪伤之后,为国家,为社稷,为信仰、仍旧不卑不亢,看着他那敷着绷带的脸,与那蹒跚衰老的背影,让人可敬而又可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几度浮沉,心怀家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从天朝上国步步落入深渊。作为淮军统帅手握兵权,任劳任怨,坚忍不拔极尽人臣之事。鞠躬尽瘁,苦心竭虑承担骂名。依然敌不过时代浪潮的席卷,到头来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在国人一片唾弃声中而暴尸荒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多年后,也应验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约前所撂下的一句狠话,“如果你们现在还是执意要台湾岛,那么以后日本和中国必定就会结为世仇,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定会洗刷你们留给我们的耻辱”。直至今天,除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南京大屠杀"以外,宝岛台湾的现状,也是永远嵌在中国人心中的一颗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到此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文史资料,如有不妥之处,可与编者沟通予以相应调整,谢谢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杨群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于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补记有关资料见下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补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项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本在清朝中期之前,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根据《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在公元57年的时候,中国当时正处东汉年间,日本派遣使者前往拜见光武帝刘秀。刘秀看到前来的使臣个子又低又瘦,就赐下了国名“倭国”,册封国王为“倭王”,而且还给其授予了金印紫绶,其上刻着“汉倭国王”四个金灿灿的大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再到了唐朝武则天年间的时候,才正式为其赐名叫“日本”,有着日出之国的含义。而这个国名一直沿用到了近代时期,而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以后,其国力急剧增强,而野心也同时上涨。于是将国号改成了大日本帝国,在二战期间,日本用的也是“大日本帝国”这个国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二战日本战败之后,身为战败国,虽说国内依旧有天皇,但不能再用“帝国”作为国号了,最终直接改成了“日本国”,所以如今日本全称为“日本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日本这个国家,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称号,如扶桑、东瀛、倭国等等,其中倭国这个称号还是由东汉王朝所授予。公元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在海边的水田里开挖沟渠时,从一块大石下挖出一颗金印。此金印2.3厘米见方,0.8厘米厚,蛇形组,阴文篆书,上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据《后汉书》中《东夷传》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金印的出土,为这一记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本文补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项内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近期,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杂志《国家人文历史》刊发专题《琉球往事》,明确表示“今天的琉球虽在日本实际控制下,但历史上却没有任何一个国际条约规定琉球主权属于日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方的立场,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美国《外交官》网站为此刊发日本东京大学一名教授的文章,称中国的琉球政策将引起新的中日矛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琉球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是非常清楚的。琉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强占。但二战后并没有能够恢复独立。琉球不属于日本的领土,日本对琉球没有主权。按照二战战胜国的协议规定,琉球由战胜国中国与美国共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国际法上,琉球仅是由美国托管,只是后面又交给日本,日本从始至终都没有琉球的统治权,倒是从中国历史溯源,可以找到中琉两者的从属关系。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与琉球有来往,到唐朝时期,曾赠与其金银珠宝以保边境安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安史之乱时,唐朝因琉球归属问题和日本发生分歧,日本也因此和中国翻脸,中琉关系由此停滞不前。直到明朝时,琉球才正式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它的名字才终于统一成为了“琉球”。不过,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琉球在历史上与我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并且在明清时期,琉球国还成为了中国长期的藩属国。如果不是被清朝分割给日本,琉球现在的主权应该属于中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战胜国对其非法侵占的领土做出了决议,其所掌握的领土主权范围只包括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同盟国指定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文件中已明确表述,琉球群岛并不属于日本,琉球群岛由60多个岛组成,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最南端纬度甚至比台北还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要说琉球与日本的恩怨,就不得不先说日本屠杀琉球26万人口惨绝人寰的作为。被日本强占之后,琉球改名为冲绳,日本对琉球长期施行血腥镇压政策。在二战中,强征琉球人为士兵前往各地作战,导致大量琉球民众伤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太平洋战场失利后,美军开始登陆琉球。日本害怕失去对琉球的控制,一方面强征当地人民抵抗美军,一方面大肆屠杀琉球人民,导致琉球损失数十万人,总人口减少四分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1879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割让给了日本,同时更名为冲绳。要说琉球与日本的恩怨,就不得不先说日本屠杀琉球26万人口的惨绝人寰兽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琉球群岛上的民众一直致力独立的道路,希望摆脱日本跟美国管制。而日本政府直接无视琉球群岛民众的意愿,琉球岛上的本地民众也经常受到日本政府的迫害与歧视,当地人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被日本强占而来的冲绳县,最近闹着要将名字改回琉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冲绳的独立运动也是一直没有停止。当地人最渴望的就是让“琉球国”的名字再度被世界承认,虽然这个愿望暂时还很难以实现。但是,总是想着为自己非法侵占琉球行为“正名”的日本,也总该消停了,希望他们能在经过敲打之后,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琉球的独立,不仅是琉球重新站在国际舞台的开始,更是对日本侵权行为的彻底否定。近年来冲绳人的独立运动可谓是愈演愈烈。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正视,对一直以来为了自己的权益,坚持抗争的琉球人民,多一些关注和支持,相信终有一天,琉球群岛的问题能够得到公正的解决,“琉球人”也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迎来自己的崭新未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补记到此结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