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行通济 冇闭翳”#民俗活动

国华(佛山)

<p class="ql-block">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行通济是反映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民俗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佛山政府为推广本地民俗文化,在每年元宵节举办大型民俗游行活动,吸引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游客参与行通济,已成为国内元宵节最盛大的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佛山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冇闭翳”活动。每年元宵节及正月十六,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p> <p class="ql-block">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p> <p class="ql-block">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p> <p class="ql-block">“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闭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p> <p class="ql-block">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p> <p class="ql-block">24日当天,佛山还举办“行通济慈善活动”,把传统民俗与公益慈善相结合,推动现代公益慈善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相关活动包括2023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盛典、2024元宵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捐款活动等,吸引各方游客和市民体验岭南广府文化,彰显“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城市气质。</p> <p class="ql-block">九出十三归</p><p class="ql-block">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槽条取代台阶,但依然遵循“出“的方向是“9条防滑槽”,“入”的方向是“13”条防滑槽。此设计是为了节日当天几十万人过桥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p> <p class="ql-block">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济观音庙做过庙祝的吴虾都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要以十三元来向当押店赎回。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余婉韶认为,仅从这个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超高的经商头脑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 行通济的轶事</p><p class="ql-block">古时佛山镇属南海郡,古镇四面环水,近似岛状,出入皆以小舟摆渡。</p><p class="ql-block">后有通济桥,又因“九出十三归”的意念,每年佛山外出做务工生意的民众,都为取其美好寓意,专程走一下通济桥。而古时交通不发达,外出者往往经年数月才回。因此在春节与家人团聚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在正月十六才起行出外。</p><p class="ql-block">自此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数百年。正月十六才是行通济的传统日子。</p> <p class="ql-block">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硍、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p><p class="ql-block">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p><p class="ql-block">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p><p class="ql-block">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行通济”活动不仅延长了时间,2月23日至25日连续三天进行,还新增1个入口、2条路线,并准备了一系列岭南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来自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代的通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