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游遍天下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 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嵩阳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为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嵩阳书院大门前西10米处,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首碑身,多为一石雕成,上部透雕一圆孔,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上下分作五层(基座、碑身、碑首、云盘、碑脊),共由六块巨石组成,全碑上下颇似一座建筑物。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反映了唐代石刻高超的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碑的书法艺术、雕刻图案、碑体造型被誉为“三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此碑竖立之时,这里还不是儒家的嵩阳书院,而是道家的嵩阳观。</p><p class="ql-block">碑文是唐朝奸相李林甫所写,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得了重病,被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炼丹治好,于是下令在嵩阳观立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基座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的两侧和背面,千百年来留下了二三十条“跟帖”,大都是唾骂李林甫的,其中不乏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和明代著名文官周鑑等大V。</p><p class="ql-block">碑帽一角曾遭雷劈缺损,而今已修补。明代河南官员蒋机在碑上的刻诗记录了这件事:“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惨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p><p class="ql-block">李林甫一定没想到,自己撰文的这座威武雄壮的大唐碑,竟成了让他遗臭万年的找骂碑。</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三开间卷棚式硬山建筑。檐下原挂有“高山仰止”“曲径通幽”匾额,门额横匾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黑底金字,朴素大方,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为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书。大门两侧前檐柱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的对联。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进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构成二门,是为书院的前奏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这里也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古代儒家倡导有道统就有治统,因为“治统得道统而盛,道统赖治统而光。”祭祀道统三圣人,是嵩阳书院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中,唯有嵩阳书院保存此种祭祀形式。柱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所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池位于道统祠前,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在拱桥的两侧分别刻有“泮池桥”三个字。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相传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师之意。古代嵩阳书院凡科举考中的学子,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三周仪式,表示不忘先师教导、永效先师博学品德,安邦治国益于天下。&nbsp;</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武帝刘彻看到此树时封为:“将军柏”,</span>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除三将军柏毁于明末,现存大将军、二将军。</p> <p class="ql-block">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p> <p class="ql-block">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树洞中可容五、六人。&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专家们考证,此数树龄已超过4500年。</p> <p class="ql-block">汉封将军柏还有一段颇值一叙的传说:汉武帝来嵩阳书院时,一进头道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盛,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封它为“大将军”;穿过先圣殿再往里走,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大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好几倍,可已有了“大将军”,先入者为主,这棵只好封为“二将军”;最后来到藏书楼前,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只能按先来后到次序,再大也是“三将军”了。</p><p class="ql-block">三棵受封的柏树,因汉武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自认为自己是嵩山最大的柏树,封为三将军太不合理,又气又恼,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乎;二将军柏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好几倍,却封为二将军,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后来把肚皮气炸了,这就是树干下部何以有那个枯洞的缘由;大将军柏较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既没三将军粗,又没二将军大,却封为大将军,实在不称职,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人,久而久之,慢慢变成了现在这样子的弯腰树。后人有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大封小来小封大,</p><p class="ql-block">先入为主成笑话。</p><p class="ql-block">三将军恼怒被气死,</p><p class="ql-block">二将军不服肚气炸。</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怎会想到这两棵柏树,竞成为他“先入为主”知错不改的见证呢。</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碰硬山顶阁楼式建筑,是古代书院贮藏书籍的地方。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而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翻修于1989年。据载嵩阳书院藏书楼创建时,颇为考究“选时鸠工,辨方审势,掘三尺许,适符旧基,阶级俨然,铺地砖皆细腻润泽,非近代物”。现楼内陈列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数10余件。</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的西侧,有一眼水井被喻为“蒋公井”。原来这眼井和蒋介石有关。</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蒋介石为度五十生日,专程来嵩山游览,蒋介石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山野水源缺乏,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名为蒋公井。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二程手植槐,树高19.5米,围粗4米。虽然树干嶙峋,中空外实,槐冠却丛拨阴浓,新枝簇簇,树姿优美,老而不衰,已经有九百年的树龄。相传为北宋理学名家程颢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所栽。</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p><p class="ql-block">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9日游遍天下编辑于开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