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説之德世界扬

太行

<p class="ql-block">新加坡《联合早报》2022年5月2日消息:傅說诞辰3358周年之际,全球第一所殷商宰相傅說研究机构“相圣学院”在新加坡成立。此乃中华文化之盛事,标志着中华文化跨海洋,走向世界,中西交萃,命运与共之华章。</p> <p class="ql-block">傅説思想走向世界这一中华文化之盛事,正如被邀请前去讲学的北京社科院刘伟见教授致贺新加坡相圣学院赋七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今同体溯苍茫,傅説先公跨海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豪杰出生何贵冑,人文构造兴殷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行合继启千载,精气相辉照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望中西交萃处,做成命运共华章。</p> <p class="ql-block">在相聖傅説诞辰3358年庆典晚会上,新加坡傅氏公会主席、拿督傅宝联献词:“新加坡傅氏公会成立83周年之际,又逢相聖傅説诞辰3358年,在这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们主办庆典晚会,广邀文化艺术界人士共襄盛举,呈现“傅説传奇之夜”,推广与传承华夏文化,以缅怀先贤圣哲功业!</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学者许福吉博士认为:傅説为相之初,深感世事混沌,民众有待教化,为成就武丁圣王治理之道,先后为武丁王整理了深邃的《道策》、《德策》、《文策》、《武策》、《医策》五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策”是通“天、地、人”三界万古不易之宝,又是中华国学各学派的思想之源,奠定了中国儒学、道学、文学、武学、医学的原则和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政经文化传统中,治道的思想一以贯之,《尚书》汇集了中华民族寻求优良政治秩序的治理之道,包括尧舜时期的“天下为公”,是后世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周公的敬天保民与制礼作乐,为儒家礼治的治理典范。先秦诸子,源于六经,对治理天下大道心向往之,因此中华思想与学术,都与治道问题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商末天策荒废,纣王没有好好应用。王室重臣得窥《德策》全本后,以德兴周。武王伐纣时,纣王为防“天策”全本落入西周,火焚“天策”,使天策失传,令后世历代英明君主与贤哲为之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天策与《説命》三篇关系密切,是编写傅説思想极其珍贵的古文献,它记录了傅説的传奇经历,向商王武丁进行谏诤的言论主张和高风亮节,它的价值几可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国际友人看来,傅説为人正直,心胸开阔,思想敏锐,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知识渊博,有道德修养,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批评当时的不正之风和陈规陋习。傅説的许多言论主张,与春秋末年的孔子送相呼应,成为上古三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杰出人物。自商王武丁把傅説请入宫中,举以为相,并命他“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后,傅説曾多次向商王进谏,形成了以下武丁中兴盛世的治国理政框架。为我们“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p> <p class="ql-block">相圣傅說死后登仙化作天策星。传说中的天策指的是《道策》、《德策》、《文策》、《武策》、《医策》等五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夜空里,如果您有缘抬头看看遥远的天际,您会发现有一条淡淡的银河,由北向南,横亘夜空,在南方的地平线附近,这条银河是最为明亮的,那里正是银河系的中心方向。在这段银河的西岸,有九颗星排列着,如同一个巨大的钩子,钩尖浸润于银河之中。西方天文学家认为,这几颗星是天蝎高高举起的毒尾,而在华夏文化中,它们则是东方苍龙舞动的巨尾,称为“尾宿”。中国古代传说中,这颗星是傅說死后登仙所化,因此叫做天策星也称为傅說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加坡《联合早报》称,相圣学院旨在通过道教仪式结合心灵与神相通,点亮明灯,祈福吉祥。我之互鉴,弘扬秉承中国上古文化,创新现代文明,守护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互相尊重,严守承诺,大我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与新加坡拿督傅宝联在中衡书院</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