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保德的狄姓家族,最早来源于宋元交替之际的汾州西河,为宋代名将狄青的直系迁徙而来。</p><p class="ql-block">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保德狄家的显赫主要从元代的狄元昌开始,并以其孙狄东山而显贵。狄元昌先后共有子八人,后孙十二人,由此狄家开始成为人丁旺盛的保德望族。</p><p class="ql-block"> 狄元昌的曾祖父狄顺旺一代大概为西和县狄姓迁址保德的始祖。祖父为狄思忧,父亲叫狄宽。从几代人的名字推断,狄家无不饱含着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和对祖籍地的眷恋,似乎狄家因为先祖狄青功大被朝廷猜忌,忧郁而死的政治阴影所笼罩,才一直谨慎做事,避走他乡。</p> <p class="ql-block">狄青</p> <p class="ql-block"> 狄元昌的生卒年不详,儿子狄琮生于1251年,卒于1301年,距离先祖狄青(1008-1057)生活的宋代刚超过200年,按照20年一代的区间推算,狄元昌应为狄青的第九代传人,保德狄家始祖狄顺旺应为狄青的第四世孙。</p><p class="ql-block"> 据《保德州志》记载,狄元昌善于骑射,精通六艺,为人慷慨,乐善好施。狄元昌在家中为长子,两个弟弟狄元胜和狄元禄与他共同“提领十二郡管州、崞州等诸驿传置”。这大概在当时算是社会快递业的巨头了,因而狄家家财鼎盛,家境殷实,是当地的名副其实的土豪。从记载看狄元昌继承了先祖好武的传统,从骨子里更透露出狄家豪侠仗义,与人为善、光明磊落的情怀。附近村民凡有大小难事,来狄家求助,必获资助;有切实困难,不能偿还借债者,狄元昌也不计较,而是焚烧借据,并言:“吾身后不可令子孙征负于人”。所以狄家是一贯的乡里贤达,其大度慷慨更为时人称颂。狄元昌可以说为自己的家族兴旺做出了表率,单自己一门8个儿子,12个孙子的人丁,足以印证民间所说,那是积了大阴德的人家。狄元昌死后,因孙子狄东山显贵,被朝廷赠中顺大夫兵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天水郡伯。墓地就在义门西庄村,即现在的天桥村,当地人俗称“宰相坟”,其实保德的狄家并未做过宰相。</p> <p class="ql-block"> 狄元昌的儿子狄琮(1251-1301),字子玉,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并州豪侠的风范。年轻时为追求功名,只身前往京都,曾被人推荐给裕宗皇帝。后委身于晋先王,并终身追随。至元庚寅(1290年),“王封梁开藩云南,擢奉议大夫。王传司马府中事咸咨之。王改封晋镇西边创内史府,转朝列大夫内史府司马。暇则讲贯经训,凡讽谏必尽忠,王每嘉纳。未几进大中大夫,知无不言。”后先王去世,狄琮也因悲伤过度,吐血病危,临终前嘱咐儿子狄东山,“为人臣子,惟忠与孝尔,其勿违言”。作为遗训,狄琮的忠诚令人感动。狄元昌的另一个儿子狄珍,“以人材授河曲知县”。</p><p class="ql-block"> 狄琮的几个儿子,狄东山最为显贵。史书记载其为人倜傥不羁,善继先志,刚正明达,有为有守。初任中书舍人河间治中监察御史,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后以材选授中书礼部郎中,进大中大夫同佥宣徽院事。因为宣徽院算是朝廷 “掌管御前祗应之事”的内设机构,接近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性质,因此狄东山死后和祖父狄元昌、父亲狄琮的墓被民间俗称为宰相坟。狄东山的一个弟弟狄西山,“以人材授孝义簿”,仅做过一个类似当今县长秘书的小官。另一个弟弟狄管山,“管领本佐下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付提举。”此付提举职位仅相当于今天税务分局的一个局长。</p> <p class="ql-block">狄东山</p> <p class="ql-block"> 狄元昌的子孙辈后来也人才辈出。查阅资料有记载的明代吏员曾出过两名:狄庆和狄志大;岁贡出过六名:狄钦(永乐三年贡,山东布政使知事)、狄演(永乐八年贡)、狄文(成化九年贡)、狄志进(元昌十世孙,正德三年贡)、狄天爵(字良贵、授灵壁薄),狄完(医学典科)。</p><p class="ql-block"> 如今保德狄姓主要集中在义门的狄家沟、狄家焉村,狄姓家族依然人口兴旺,人才辈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