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阅读记忆——永恒的红色经典“三红一创”

沂蒙山人—远

<p class="ql-block"> 几代人的阅读记忆——经典的“三红一创”</p><p class="ql-block"> 周士元</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国的文学史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算是当代文学史了,其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俗称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俗称文革文学;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是新时期文学。</p><p class="ql-block"> 要说共和国的经典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最为人熟知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三红一创和青山保林”了,“三红一创”即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和柳青的《创业史》。“青山保林”则指的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曲波的《林海雪原》。 </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说“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p><p class="ql-block"> 其实关于这四部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排序,人们习惯上以音韵来排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或者《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等不一。</p><p class="ql-block">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以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集中营即“中美合作所”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描述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p><p class="ql-block">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在狱中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又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p><p class="ql-block">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作家用红岩来命名此书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是革命者的信仰,岩石又有非常坚硬的质地;而革命者在任何条件下都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即红色的岩石品质。</p><p class="ql-block">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及话剧和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p><p class="ql-block">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出版于1959年,小说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别出心裁。</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一般战争文学的描写手法,《红日》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作家吴强在当时的环境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红日》一经发行就轰动全国,并被译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吴强也因为《红日》的巨大影响,先后访问了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新西兰等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日》屡屡再版,发行数百万册,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等形式,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的长篇小说,问世于1957年。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与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为主线,展示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生的爱国运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艺术上,它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结构和叙事方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红旗谱》迅速赢得了广泛好评,当时的文艺界领导把它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作品”,茅盾先生更是将其视为新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部小说再版印刷30多次,销售超过500万册,同时还被改编成了话剧、电影、评剧、京剧、电视剧等。</p><p class="ql-block"> 《红旗谱》和作者出版于1963年以华北人民抗日救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30年代初冀中平原激烈的“高蠡暴动”的《播火记》,及1984年出版的描述了“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平、津、保地区,造成严重民族危机,国民党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战主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烽烟图》,三部长篇小说组成了梁斌小说的三部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伟大历程。</p><p class="ql-block"> 柳青的《创业史》描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对那个时期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这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对于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创业史》第一部发表时是以《稻地风波》的标题在《延河》杂志1959年4月号上连载,后来 改名为《创业史》于11月号载完。1959年《收获》杂志第六期全载《创业史》第一部后,1960年6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曾经说过:“英雄、男女、鬼神这三类题材,可以赅尽中国小说矣”。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如《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等等,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说“梁三老汉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全体农民的精神负担”。</p><p class="ql-block"> 《创业史》第15章的第1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几十年后被作家路遥引用在了他的名篇《人生》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发表于1945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p><p class="ql-block">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和《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和后来谢其章先生概括的“三花一铁,新敌艳野”,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和“《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及孙犁《风云初记》,赵树理《三里湾》等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是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高度集中。</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学习途径和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对新中国是怎么来的,这个过程都经历了哪些波澜壮阔的历程及怎样继续下去等等的渠道都非常狭窄,可以说只有文学,这也从一个方面造就了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和阅读量是此后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而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三红一创”等这些经典还是人们不断阅读、研究和谈论的焦点之一,是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现象。<br></p> 经典就是常读常新。<p class="ql-block"> 2019年,如上这些作品都被收入2019年中宣部重点出版工程“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长篇小说典藏”书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三红一创”我还见过另一种说法,即当代年轻人在生活中积极追求的四个目标,即“红颜、红酒、红包和创业”。虽然从积极的方面想这个提法正好代表了现代人追求成功、追求美满婚姻、美好生活和追求创新的愿望,可是我还是不能接受,也许是我个人狭隘,我以为这样说真的有点玷污了这些名著,玷污了那个美好的年代了。</p><p class="ql-block"> 2024.2.2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