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 那年那月

芳草

<p class="ql-block">  2月10日,甲辰龙年的春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明媚般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难得消闲,难得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欢聚时刻,饭后公园里散步,开启新年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和二姐一家共进午餐,两家一个大北一个大南难得相聚,小姐俩一起玩耍的机会也很少了。饭后我们兵分两队,一队遛娃散步逛公园,一队排兵布阵筑长城,尽享假日的轻松欢愉。</p> <p class="ql-block">  年初四,小棉袄给我们订购了山西大剧院诗词大会情景互动舞台剧票,能够背诵一百五十多首(篇)古诗文的宝贝,兴致勃勃信心满满,虽然不懂历史但只要听到自己背诵过的诗句,就激动不已。大剧院座无虚席,几乎都是带着娃来实地体验熏陶的,互动中孩子们齐声朗朗背诵,穿透历史穿越时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横贯古今,稚嫩的声音唱响我泱泱中华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二姐一家回去探望老父亲,我牵绊在身不能随行,一如既往地盯着手机视频,把家人们相聚的温馨默默地安放在心里,幻化成默默的祝福。这一天表弟表妹一路从太原阳泉昔阳聚齐去看望他们的舅舅我的老父亲,不知道那苦命的小姑是否在天有灵,一辈子打不开的心结能否得到些许抚慰。伴着阵阵心酸股股暖流,那不堪回首的年代里令人心碎的家庭故事,在脑海里想象般重现,心底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这天在弟弟家聚餐的还有我们的三舅和三妗,他们是父母亲之外对我们兄弟姐妹用情最深付出最多的亲人,母亲去世之后他们更是给我们情感托底的长辈,大事小情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宝姥姥一家来了,可把我家宝贝高兴坏了,尤其是继小老姨之后被宝贝列为“第一亲”的舅妈,一刻不离陪宝贝玩了两天,感叹这大小美女的缘分,大美女极具亲和力极具耐心,把个小美女高兴的屁颠屁颠的,奶奶终于摆脱了肉尾巴,竟然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和宝姥姥们和(hu)一把,哈哈!</p> <p class="ql-block">  假期虽短年味悠长,常相聚常相欢,常相忆常相牵,盛世年华岁岁年年,你好我好福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过年的情结有多重,从长达一个多月的东西南北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能体现出来。从农历的十一月底,人们就开始念叨着准备过年的大小事宜,吃了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忙忙碌碌的整个腊月,街角旮旯都充斥着浓浓的年味。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打扫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穷赶集,二十八糊贴杂,二十九打烧酒,三十晚上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民谣也只局限于我们小时候那个贫穷的年代,那个封闭的小村庄。从三十晚上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院子里点燃的旺火,到十五前开始张罗搭建的松枝牌楼,大街上砌垒的塔塔火,每家每户手治的各种造型的灯笼,还有就是各个小队编排的文艺节目,音锣鼓,踩高跷,老和尚拐老婆,划旱船……热热闹闹一个个正月一个个年,就这样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成了长大后再也难以找回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穿着独骨碌的小棉袄(里面没有背心衬衣外面没有外套)和长腰大裆厚棉裤,过年的时候能套上一身新外套,高兴得屁颠屁颠满街跑。没有得过压岁钱,邻居家婶子大娘能给几颗花生一颗糖,那就是无比奢侈的待遇了。除此之外,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姥姥舅家走亲戚了,带上我们平时都吃不上的白面馒头,每家五个,有的亲戚还给回退一个,之后只要不走,亲戚们会排上队叫去家里吃饭,各种程序各种客套走下来,小半个月眨眼间就过去了。小时候特享受这种待遇,这大概也算过年的一种期盼吧。</p><p class="ql-block"> 老辈们常说,只要不出十五还是年,年的氛围就仍在,年的各种规矩各种禁忌就还在,比如正月里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不敢拿针拿剪刀,不敢理发等等。条件好的,只要不出正月,见到亲戚家孩子,一毛两毛到之后的一块两块压岁钱都得给,连走亲戚都不带空手的。在很多老百姓眼里,甚至到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彻底过完,“二月四(二月初四)没狗事”,过了初四这天,年彻底过完,啥讲究啥禁忌都完蛋,春耕春忙就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