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犁、耙、风车、打谷机这些传统农具,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一帆在汕头

<p class="ql-block">  近日前往梅州的南寿峰养生谷悠游,甫一下车,走进大门,在左侧一列儿展厅里,又见到了久违的犁、耙、风车、打稻机和石磨等,这些镌刻着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传统农具,一下子便把人的思维拉进了温馨的记忆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耧犁耢耙套、推拨、木锨、石碾子、碌碡和风车等,这些传统农具,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在一成不变的土地上,重复着简单而又辛苦的低效劳动所使用的最传统的工具,曾经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曾经被村民荒废了的传统农具,如今却堂而皇之的进入到博物馆、农展馆及至大量的旅游景区之中,成了人们心眼中的宝贝摆件。这些传统农具,对于上一辈来说,是重返当年岁月;对于我们这一辈来说,是寻找儿时记忆;对于年轻的下一辈来说,是体验新鲜生活;因而不管是老老少少都能感到新奇和喜欢。见到这些传统农具,不由使人联想起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符号和旧时代内涵的诗句,唤醒了我们对于过去农耕文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眼下,又是一年的春耕季。看着熟悉的犁和耙,又勾勒起春天里春耕的一种场景:一头牛,一把犁具,一个人,一把牛笤。牛在前,人犁在后,一手扶犁,一手扬笤……此般情景令人感触至深。还有,打稻机主要用于水稻收割后的稻谷脱粒。收割时,需要三五个人割稻才能应付一台打谷机的脱谷。如今,农村种田已很少见到耕牛的踪影,也早已不再需要打稻机了。同样的情形,昔日用来把谷子与杂质分离的传统风车,如今也派不上用场,成了非物质遗产。然而,这些传统农具的影子仍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绝大多数的传统农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几乎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如今,虽然传统农具随着古老的农耕技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作为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摆件展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体验农耕文化和劳作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