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珍贵的照片一一怀念我的父母亲

原来

<p class="ql-block">  在我保存的照片中,有两张十分珍贵。一张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父亲来到我工作的地方看望我,我领着他去原博物馆(即报恩寺)参观时的留影,这是今生唯一一次我和父亲的合影。另一张是在母亲七十寿辰时,在老宅门口留下的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四姊妹唯一一次与母亲的合照。每次翻看这两张照片时,思念之情都会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都是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父亲比母亲大一岁。父亲是在三十七年前去县城办事途中,因突发疾病而离开我们,享年才六十岁。父亲走后的第十七年,母亲也因积劳成疾而随父亲到天堂相伴,终年也仅七十六岁。他们在世几十年里,日子非常艰难,为了抚养子女,支撑家庭,可以说吃尽了苦头,却未来得及歇歇脚步,享受一点点福。每当想到这些,内心总是不安,非常愧疚,十分自责。</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在乡村小学任教,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先后在周边乡镇五所小学执教过,且担任过其中三所小学的校长。这几所学校基本上都是地处偏僻,条件简陋,环境艰苦,但他从不计较,坚决服从,毫无怨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级决定要将一处农村旧祠堂改造成学校,并将此任务交由我父亲负责。接到通知后,父亲二话没说,领着几个民办教师,利用暑假,自带行李和粮草,睡地铺,不分昼夜,自己动手修补房屋,平整院落,新辟操场,自制桌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未花国家一分钱,创办了一所耕读小学,解决了周边三公里范围内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受到了组织的表扬和当地老百姓的称颂。</p><p class="ql-block"> 父亲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担任校长,仍然和其他老师一样排课,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其他老师。</p><p class="ql-block"> 父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即便调到离家仅一公里左右的本乡镇一所小学工作期间,他都坚持日常住校,仅周日回家一趟,寒暑假又主动义务承担护校任务。他在任时,几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他的学生无不敬佩,方圆几十里,只要提到我父亲名字,凡是年纪稍长的人,至今都会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子女要求也是严厉的。由于只有周末才能见一面,他又一脸严肃,自生敬畏,每当问到我们的学习,也是不敢一丝糊弄,小心翼翼地如实作答,在家中都尽量躲闪,生怕挨训,这也促使我们养成了自觉抓学习,提高成绩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未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她心胸宽阔,通情达理,朴实本份,勤劳能干,用顽强的毅力,不服输的韧劲,挑起了全家生活重担,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她一手操持。</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她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的人,从早到晚,家前屋后,忙忙碌碌,没有歇时。对我们子女也是和气相待,爱护有加,无怨无悔地付出,默默地为家庭做出奉献。记得那时为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统一时间出工、收工,特别是中午时间紧,母亲一上午劳动后回到家顾不上喝口水,立马淘米弄菜,抱柴做饭。当时农村用的又是烧秸草的土灶,生火后烟气满屋,直熏得人眼泪汪汪。特别是夏天,更是汗水泪水交织,简直无法分清东西。也就是因为长期处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导致母亲患上眼疾,又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根治,落下了终身后遗症,这也是我们姊妹们一辈子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在世时,虽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学到了做人做事的真谛。他们面对困难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直面的勇气,执着坚定的信念,想方设法去克服解决的态度,就是留给我们最大最好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激励着我们前行。当下已进入新时代的征程,我们姊妹都已退休闲下,各自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儿孙们将继续传承家风,严守家道,在不同岗位上自强不息,踏实奋进,书写美丽的人生画卷,誓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以此告慰双亲的在天之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