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漫步在上海外滩时,往往被浩荡宽阔的黄浦江以及江对岸的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环球金融大楼以及东方明珠塔所吸引,他们也会为外滩西岸沿江错综有致的万国建筑群赞叹不已。 但是有一座精巧的建筑,人们或许与它擦肩而过也熟视无睹,它并不宏伟华丽也不高耸入云。人们漠视了它的存在,但是它屹立在黄浦江边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它就是外滩信号台,又称外滩天文台。 外滩信号台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中山东二路1号甲),位于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麦边大楼)的对面,原有西文名称: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 很多人对它可能不太熟悉和了解。这座看似简易的建筑,是外滩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在国内也属凤毛麟角,独此一座。 外滩信号台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843年11月8日,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正式开埠。上海开埠后,黄浦江上外国的商船进出繁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旧照(上世纪20年代)</i></h5> 上海最早的天文台徐家汇气象台创建于1873年2月,设在肇家浜畔,只有几间平房,是一座简陋的气象台,仪器也不完备。这个简陋的天文台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徐家汇天文台鸟瞰图(上世纪20年代)</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徐家汇天文台旧照</i></h5> 当时,由海关出资将次日的气象信息公布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并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上。但是,当时报纸发行的范围很小,大多数船员及市民很难获得气象信息。那时众多的船只进出港口须到岸上了解天文水情,天长日久深感不便。1879年上海遭强台风袭击,在黄浦江上航行的船只受到很大损失,因此外国在沪洋行及轮船公司都急需有气象报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徐家汇天文台</i></h5> 于是在1883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和英租界工部局出资,会同徐家汇天文台,在现在的延安东路附近外滩建立了一座气象信号塔,与徐家汇天文台电话联系,当时所谓的气象信号塔也只是用一根木杆而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旧照(1884)</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旧照</i></h5> 现在的延安东路,历史上曾是上海县城北的一条著名的黄浦江支流,叫做“洋泾浜”。1845年英租界在洋泾浜以北建立,1849年法租界在洋泾浜以南建立,洋泾浜成了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河。有石桥洋泾浜桥连接英法租界,这一带外滩称洋泾浜外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洋泾浜旧照</i></h5> 自从建了天文台,上海人将这里称为“天文台外滩”,解放前及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设在这里的公交车站也以“天文台外滩”为站名。 实际上,外滩天文台只不过是用以报时、报气象的“气象信号台”。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上下升降的黑色大球,给船员及市民预报时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旧照</i></h5> 当时的《点石斋画报》就以“日之方中”为题,绘了一幅画。画中记载了黑色报时球的作用:“每日十一点三刻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时时刻。”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是上海最早的标准时间对时钟。根据球的位置报时的方法是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于1833年首创的,后来各港口城市纷纷效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洋泾浜气象信号台(《点石斋画报》,1893)</i></h5> 木杆的各边有数根绳索,用以扯报风旗。根据每天不同的风速、海浪、气候等情况,挂出不同的信号旗。这些形状和颜色各异的信号旗方便表示大风、台风、雾和风向等不同气象信息,让江上的船只根据信号来决定自己的航行日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气象信号台的信号符号</i></h5> 随着业务的发展,简陋的外滩信号台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5日,外滩信号台的木桅杆曾先后两次被台风和雷雨大风折断,子午球突然坠落,砸破了附近办公室的屋顶。这些事件促使法租界公董局于1907年在原址重建了的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信号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1907)</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1907)</i></h5> 信号塔底座宽11.3米,高4米,基础采用了24组松木桩进行处理。信号台塔高36.8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塔顶设9米高的报时球桅杆,信号台总高49.8米。同时,信号台还添置了气候记录器、风速计、精密时钟等仪器,更换了带有平衡锤的报时球,装置了白色信号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1920)</i></h5> 信号塔高达近50米,是当时外滩的最高建筑物,也是当时远东的第一高塔。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远镜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种信号旗,以决定是否启航。所以外滩信号台对当时上海的航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26年,信号台在原有塔台的基础上,向南侧进行了裙房的扩建,1927年完工,形成了现今塔房一体的外滩信号台建筑全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外滩信号台(1930)</i></h5> 外滩气象信号台是一座圆柱形建筑,雄伟挺拔,曲线简洁流畅。建筑由当时的西班牙建筑师阿托奴博(ATONOBO)设计,称“阿托奴博”风格建筑,是洛可可风格的简约化。 在全球范围内,阿托奴博风格的建筑仅有两幢,除这座外滩气象信号塔外,另一幢在挪威。 1907年以来,外滩信号台每天向黄浦江上行驶的各国船只提供气象报告5次,如遇天气突变,则在台顶桅杆挂上旗或球,以示警报。每当台风、暴风雨来临时,许多人在信号台等待最新信息,电话铃声不断,每天答询天气数百次之多。 信号台建筑裙房为办公接待等用房,长方形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台部分为圆弧形。建筑地面为二层,并设有地下室,外墙红灰两色相间,屋顶及圆台顶部均设有铁栏杆。 1931年9月18日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期间,外滩信号台继续坚持气象服务。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1945年9月2抗日战争胜利,中央气象局会同上海市政府接收了外滩信号台。 1949年5月31日上海军管会发布命令,派员接管了外滩信号台。1953年成为上海市水上派出所,信号台也于1953年1月1日起恢复气象观测和信号服务。1957年,因无线电、电话通讯得到普及应用,外滩气象信号台停止工作。 1993年10月,在外滩综合改造过程中,为保存这座曾为上海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建筑,施工单位采用整体移位方法,将其向东北移出了20.4米。 如今,外滩信号台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历史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上海外滩发展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