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君讳嗣,号澜溪,邹之石里社西庄人也,明经科举,自从政公启之。从政公君之高堂,耕读重典,崇文兴教。公生五子,君居其季,及君历三世而居古邾,然尊儒尚学之风由来久矣。君年十四,从政公携赴郡坦应试,择良师游学于邹鲁间。先师及门者众,弟子填其室,鲜为许可,独许君。少年好学,其造就未可量。寄郡读书,数年间不归省亲,遵庭训也。君勤勉潜研,弥间寒暑,未尝懈滞。每与同门研席,多治世之语,温良谦逊,同游者为道义交。适遇太守拔冠新军,补弟了员,君学优登仕,选儒学正堂。既掌泮池,总览庠序,接篆数年,琼台建树。维时从政公卒,因讣而归,丧事葬祭,尽哀尽礼。守丧期满,复举任职,因亲老辞不仕出。</p> <p class="ql-block"> 自是经理家政,杏坛研礼,教训子侄,各因其材,少者督课于塾,长者命赴郡从学,均可绍承祖训。君暨德配李孺人,生三子,长子曰膏,贡入太学,次子曰琏,独善经营,三子曰皋,负特异之才,有本源发为文章。君以教职导其先路,议论警策,识者皆以远到期之,正德间折桂蟾宫,援例报效,授杞县典史,邑人交称。君隐居乡里,循陔养志,躬谦行简,一身任之。修整祠宇,完善坟茔,束修膏火,必经纪始终,见贫苦近邻者,必推解任恤,宗族乡党,无间人言焉。以疾既终,邻里皆悲,兹卜吉奉葬村东南祖茔之次。</p> <p class="ql-block">大体翻译:</p><p class="ql-block"> 府君名讳岳嗣,字号澜溪,邹县石里社西庄人,读书考取功名的传统是从父亲从政公那里继承来的,从政公十分注重子孙后代的教育,生有五个儿子,他排行第四,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在西庄居住三代了,但是家族注重教育的传统却是由来已久。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从政公带着去县里学校考试,跟随品德高尚的老师在家乡周围游学。老师的弟子有很多,多到可以将房间塞满,但是大部分弟子未能达到老师的满意,唯独他聪慧过人,又善于学习,以后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长时间在外地读书,数年间仅仅回家几次,并不是他不想家,而是遵守家里教诲,尽量不耽误学习时间,他勤奋刻苦,不论严寒酷暑丝毫没有懈怠,每次和同学讨论时,往往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为人谦虚温和,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交往。此时正是县里组织考试、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被授予儒学正堂,主管地方教育,在任期间,政绩斐然。不料父亲从政公去世,他接到消息后立刻回家奔丧,丧礼期间根据当地传统尽心尽力,在守丧期满以后,县里再次通知他赴任,他以家里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理由拒绝了,从此开始主持家政,教育子孙,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年龄小的督促其去私塾上学,年龄大学有所成的积极参与考取功名,这样子孙后代均可以继承祖训。他的妻子李氏生有三子,长子岳膏,已通过考试在太学中继续深造,次子岳琏,在经营方面展现出了过人天赋,三子岳皋,在学业方面最为突出,他利用曾经主管教育的经验努力引导其进行学习,其表现同样不负众望,在外人看来必定前途无量,正德年间成功考取功名,朝廷按例授予杞县典史职务,同乡之人无不赞扬。他自从父亲从政公去世以后,一直在家里隐居,专研学问,生活简朴,主持修建家庙,完善祖茔,做事有始有终。见有人生活拮据,他也尽量伸出援手,认识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然而因为疾病不幸离世,乡邻都感到悲伤不已,根据礼制葬於岳氏祖茔。</p> <p class="ql-block"> ——古邾 岳书坦</p><p class="ql-block"> 2024年02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