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华夏名陵,寻中华文明活化石

永发荣芳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2日谒陵燧皇陵</p><p class="ql-block">燧人“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历代敬仰。</p> <p class="ql-block">燧人氏,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尚书大传》等古籍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p><p class="ql-block">燧人氏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p> <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中把“三皇”之首“ 天皇”燧人氏所处的年代界定为100万年前。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p> <p class="ql-block">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赵朴初作诗赞道:“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0日谒陵伏羲陵</p><p class="ql-block">位居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有“天下第一陵”之称。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古代三皇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在后世被历代朝廷称为“太昊伏羲氏”。</p> <p class="ql-block">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p> <p class="ql-block">《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p><p class="ql-block">太昊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昊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时期,增制于唐代。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历代帝王曾51次亲自来此祭奠。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笔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0谒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p><p class="ql-block">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p> <p class="ql-block">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p><p class="ql-block">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p><p class="ql-block">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26日来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标志黄帝陵谒陵</p> <p class="ql-block">号称“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气势磅礴,大殿雄伟肃穆,院内古柏粗壮苍劲,虬枝婆娑,在风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波光潋滟的湖水、奔驰的汽艇、苍翠的古柏、明艳的大红灯笼、庄严的纪念碑、一面面迎风飘扬的黄色锦旗、雄伟的大殿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0日谒陵尧帝陵</p> <p class="ql-block">帝尧姓伊 ,名放勋,为帝喾之子,帝挚之弟,黄帝的曾孙,他13岁辅佐帝挚,受封于陶,15岁又封于唐,为唐侯,故号陶唐氏。16岁时即天子位,定都平阳(山西临汾),以火德王天下。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今天的尧 陵在山西临汾市东北约七十里的郭行村西隅,陵的周围土崖环抱,陵阜崇隆,涝水经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苍翠。</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2日谒陵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p><p class="ql-block">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p> <p class="ql-block">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p><p class="ql-block">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禹精神</p><p class="ql-block">禹的忘我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死在这里。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23日来秦始皇兵马俑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p><p class="ql-block">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p><p class="ql-block">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并铲除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自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p> <p class="ql-block">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p><p class="ql-block">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同时,他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妄图成仙、滥征徭役等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24日来到唐高宗乾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县城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p><p class="ql-block">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p><p class="ql-block">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p><p class="ql-block">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p> <p class="ql-block">六十一蕃臣像无头说法</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认为是明朝,当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来源可能是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将石像都砸掉了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缺乏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据说,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12号来到孔府,孔届,孔林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p><p class="ql-block">孔林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p> <p class="ql-block">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5日来到洛阳关林参观谒拜</p> <p class="ql-block">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任一起,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也为“洛阳古代艺术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即今关林迄今已有1800余年。</p> <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始封“圣”。</p><p class="ql-block">关林正门</p><p class="ql-block">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雍正八年(1730年)诏改武庙。清乾隆年间加以修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是明清时期皇帝遣官致祭、地方官吏和百姓朝拜关公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2号来到宜昌当阳关陵参观谒拜。</p> <p class="ql-block">关陵,原称“大王冢”,位于湖北当阳城区西北3公里处,坐西朝东,面临沮水,和景山遥遥相望。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并称中国三大关庙,已有18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关陵是为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乃关羽之陵寝,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西北。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p> <p class="ql-block">文物碑,关陵墓建于东汉末年,称“汉义勇武安王祠”。</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p><p class="ql-block">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名关陵。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p><p class="ql-block">爱好《左传》,因事亡命涿郡。跟从刘备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夺取徐州后,行下邳太守。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暂时投靠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得知刘备下落后,前往投奔,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荆州后,随刘备进驻夏口。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江南诸郡,授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都督荆州诸军事。建安二十年(215年),驱逐孙权所置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王后,拜前将军,围攻樊城,水淹于禁统帅的七军,斩杀敌将庞德,威震华夏。面对名将徐晃的进攻以及孙权的偷袭,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县),同年十二月遇害于临沮。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壮缪侯。</p> <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10日来到成都汉昭烈陵参观谒拜</p> <p class="ql-block">汉惠陵,史称“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p><p class="ql-block">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p><p class="ql-block">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谦、刘表表态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p><p class="ql-block">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安葬于惠陵。蜀汉未给刘备奉上庙号,汉国皇帝刘渊称其庙号为烈祖</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8日来到南京明孝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穷出身</p><p class="ql-block">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国相县,后有一支迁徙句容,世居朱家巷。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称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宋元战争后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父亲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岁时濠州钟离县之东乡,在那里生下了朱元璋。十年后,又迁至钟离之西乡,最后迁至太平乡之孤村庄。</p><p class="ql-block">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p> <p class="ql-block">投红巾军</p><p class="ql-block">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p><p class="ql-block">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288]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6号来到明十三陵明长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p><p class="ql-block">明长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配殿、明楼、宝顶俱存。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6日来到明十三陵昭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明穆宗朱载坖,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四十六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p><p class="ql-block">明昭陵,属于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1987年4月开始修复,1992年修复完毕,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6日来到明十三陵明定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年一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p><p class="ql-block">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明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明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一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为研究明代陵墓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明定陵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包含明定陵在内的明十三陵先后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2日来到新宾满族自治县清永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坐落在呼兰哈达(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毕拉(苏子河)北岸,尼雅满山岗(今称启运山)南麓。东距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2公里。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西距夏元行宫约3公里。</p><p class="ql-block">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清永陵建筑吸收中原帝陵前设享殿,后为宝顶,周以方垣,均衡对称的陵寝体制。</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早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就选择了尼雅满山岗(即乔山、启运山)之阳做为家族墓地。先后埋葬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及努尔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史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9月,努尔哈赤的爱妻年仅29岁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崩。“越三载始葬尼雅满山岗”。令四名女婢生殉,杀牛马各一百致祭。太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满山岗。此时当无陵寝建筑更无陵名,仅以“赫图阿拉祖陵”呼之。</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2日来到沈阳清褔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沈阳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p><p class="ql-block">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又作努尔哈齐,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长子,姓爱新觉罗,自称姓佟,号淑勒贝勒,女真族(即满族),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后金政权的创建者、清朝的实际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少年时家道中衰,曾靠采集山货为生。初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后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1583年,以祖、父为明兵误杀为由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及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大部,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曾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创造满文。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都城赫图阿拉。1618年,以“七大恨”誓师攻明,经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占有辽东及辽西部分地区。1621年,迁都辽阳,实行“计丁授田”,任用汉官,笼络蒙古,并宣布八贝勒共治国政。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守将袁崇焕击退,被迫撤退到沈阳,不久病死。</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为统一长期处于分裂的女真民族,反抗明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而进行顽强斗争,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清史稿》中评价他说:“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6日来到沈阳清昭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今地名: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p><p class="ql-block">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后金第二位君主(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其间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p><p class="ql-block">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天聪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传国玉玺”。同年 统一族称为“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p> <p class="ql-block">此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崇德七年(1642年)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同年再次发动清兵入塞,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p><p class="ql-block">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累加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来到南京中山陵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p><p class="ql-block">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4]。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4日来到河南安阳袁林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6月,民国七年(1918年)6月建成,耗资70余万元,建成了这座占地近9.3万平方米的浩大茔宅。</p><p class="ql-block">袁林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壁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辅而建的。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袁林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大墓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貌似民初的“大帅府”。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省项城市人,故人称“袁项城”。</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省安阳市。</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5日第二次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詹仰参观</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于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p><p class="ql-block">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3日来到山西吕梁华国锋陵园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陵墓设计参仿建造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p><p class="ql-block">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墓两侧是两大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翅,墓峯俨如鸡头。占地面积为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每32级为一组,有四个大平台,左右宽度12米,寓意一年四季。两侧白玉栏杆相护。墓的外形为5.5米见方石鼎,正面为H形,是“华”和“回”字的拼音首个字母,寓意华国锋55岁担任中共中央主席,逝世后安葬在家乡交城——终于“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简历</p><p class="ql-block">1921年2月16日,华国锋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原名苏铸。1938年,投身抗日战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国锋”即取意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1940年,任交城县各届抗日联合会主任,后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1949年以后,在湖南湘潭任县委书记、地委专员等职务。1967年7月~1971年1月,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2月~1976年4月,任国务院代总理。1976年4月~1980年9月,任国务院总理。</p><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1年6月~1982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1982年10月~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2日来到湖南湘潭彭德怀元帅陵园参观谒拜</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男,原名得华,号石穿,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彭德怀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4来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三路较场北面的红花岗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叶剑英元帅陵园致敬。</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因病在北京逝世。10月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叶剑英追悼大会,首都各界人士5000余人参加。邓小平主持追悼会。10月31日,叶剑英灵骨由北京移送广州。</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叶剑英灵骨安放仪式,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安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党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叶剑英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也挽救了我们的军队。此后,他以很大精力抓了军队工作各个方面的拨乱反正。他与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30日来到西宁烈士陵园向烈士们致敬!</p><p class="ql-block">西路军,忠骨英魂,万古千秋。</p> <p class="ql-block">西宁市烈士陵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下,占地面积99,996平方米,由烈士群雕塑像、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组成,园内安葬着1776位烈士遗骨。1954年7月始建的这座陵园,该陵园是为缅怀在青海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而建立的,陵园门楼为高 10米的两层楼阁建筑,门前屹立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其基座上镌刻着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3日上午瞻仰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设在国民党“军统”特务重庆集中营(1939~1949)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1943~1946)的旧址、1949年“一一·二七” 政治大屠杀的发生地。1954年修建了烈士公墓和烈士纪念塔。195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修建陈列大厅,对公众开放,定名中美合作所重庆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1984年改现名。</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这里是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国民党军统集中营所在地。1939年,国民党军统局用重金购买原四川军阀白驹在歌乐山的郊外别墅白公馆,霸占渣滓洞煤窑,将其改为监狱,同时还在这里设置多处秘密囚室,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秘密集中营。这里曾囚禁过爱国将领杨虎城、新四军军长叶挺、著名的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陈然、江竹筠等。重庆解放前夕的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统局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恨饮枪弹,壮烈捐躯。</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3日拜谒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地势居高临下。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23米高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碑体正面是董必武同志1962年9月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的顶部是中朝两国国旗,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碑的底部有铜铸的花环,花环的两侧刻有1950-1953年字,这是志愿军赴朝参战和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时间。郭沫若于1962年夏题词:"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碑体的背面刻有471字祭文。</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19号来到南岳忠烈祠,青山有幸埋忠骨,黄土无情化国殇,向烈士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南岳忠烈祠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忠烈祠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墓葬分布四周,庄严肃穆,祠内有殿宇、石雕炮弹等景观。纪念碑形如五颗直指蓝天的巨型炮弹,象征着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南岳忠烈祠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中华民族阵亡将士的总神位就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3日来到北京帝王庙参观瞻仰中华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也称帝王庙,是明清时期祭祀中华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寺内建筑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影壁、木牌楼(已拆)、大门、钟楼、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等建筑,两侧建有配殿。景德崇圣殿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其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原有十一龛供历代帝王牌位。月台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大殿两侧的两座碑亭内立有雍正、乾隆皇帝御制碑各一座。东路为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西路主要为承祭官置斋所配房。历代帝王庙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宇。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也体现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此外,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封建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君王一代又一代,兴盛衰落串起华夏数千年。一朝含恨去,尸骨伴尘土。可怜当年凡夫子,血泪残骸筑中华,纵是无名却英雄。</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3日来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向“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敬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