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东政法大学(简称华政)被称为“东方的哈佛”,是我国著名学府之一。该校创办于1879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教会高等学府,原名圣约翰大学。学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建筑风格独具时代特色,吸引了大家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上海曾对全市公共场所实行逐步打开围墙向民众开放的政策,华政也短期向社会开放,我们于2022年9月慕名前往,却因疫情封控,游客在校门口止步,大家只能在校园外沿苏州河走一圈,留下了遗憾。</p><p class="ql-block"> 随着疫情的远离,生活恢复了正常,2024年2月16日我们再次前往游览,走进了“华政”(长宁校区)。</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农历甲辰年的年初七,天气晴好,冬日暖阳,又逢学校寒假,校园内整洁干净,十分幽静。</p> <p class="ql-block"> 校门口的游览示意图一目了然,给游客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 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十分熟悉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的“同仁楼”,这是一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生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 沿大道前行,右侧看到了一幢十分醒目的建筑——交谊楼。</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5月指挥淞沪战役中,26日凌晨进驻上海的第一个宿营地就是交谊楼,当天下午转移到三井花园,</span>领导上海解放后的接管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5日,华政首届开学典礼在此楼的大交谊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 大道左侧是四号楼,原名霍格别墅,于1863年始建,是英商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的私人住宅。 1911年,圣约翰大学购入后利用这栋别墅,一楼改为图书馆,二楼为校长住宅,楼顶有塔楼,可供眺望。</p> <p class="ql-block"> 因该楼在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是华政主要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四号楼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四号楼左侧是红楼图书馆和六三楼。红楼图书馆,又名罗氏图书馆。1913年,圣约翰大学学生和校友举行卜舫济校长任职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筹建图书馆,以资纪念,1915年年初开工,1916年初夏落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号楼图书馆藏书极为丰富,有圣公会英文宗教藏书、施氏所藏的中国书籍等,曾任美国纽约市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罗氏也与其弟向圣约翰大学捐赠多种书籍,故该馆被命名为罗氏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 红楼图书馆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所有,1999年社科院将该馆移交给华东政法学院。</p> <p class="ql-block"> 六三楼就在红楼图书馆旁边 。 六三楼原名斐蔚堂,1939年,圣约翰大学师生为纪念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发起捐款建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底,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学生向校方提出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死难同胞。圣约翰大学美籍人员不予同意。6月3日晨,满腔爱国义愤的师生在罗氏图书馆前升挂中华民国国旗,在礼堂集会悼念,遭到校方强行阻挠。学生悲愤啼哭,三呼"中华万岁"。圣约翰大学和附中学生 553人当场签署《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学生脱离宣言》,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17名中国教员宣布辞职,次日在上海各大日报上刊登。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圣约翰大学斐蔚堂更名为六三楼,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回到大道上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曾于1955年拆除,这是九十年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政校友</span>在原址上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后面是韬奋楼和格致楼,我们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落成于1895年,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而造。</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为纪念圣约翰大学毕业生邹韬奋,怀施堂改名韬奋楼。1995年11月,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其半身铜像在韬奋楼内落成。</p> <p class="ql-block"> 格致楼原名格致室,又称科学馆,1899年7月19日落成启用。格致室位于韬奋楼东侧,为三层砖木结构,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自然科学专用校舍。</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开始学校对格致楼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文保修缮,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提供了可贵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 韬奋楼左侧是思颜堂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1903年,该校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今改名为四十号楼。</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这些铭牌充分体现了华政的法学教育特色。</p> <p class="ql-block"> 问渠源楼是华政的图书馆,建于1982年9月,1984年10月9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华政校友黄润源夫妇捐资设立"问渠源基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纪念和表彰饮水思源、捐资助学的善举,学校将此楼命名为"问渠源楼"。</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可看到树人堂。1935年建成的树人堂和1939年建成的斐蔚堂为两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砖外墙的建筑,冠以歇山顶和类似庑殿顶的中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 大道旁是体育室。体育室原名顾斐德纪念体育室,建于1919年,基地面积421平方米,建筑面积881平方米,底层东侧为游泳池,是上海第一个学校游泳池,二楼可进行篮球、排球比赛,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顾斐德纪念体育室更名为体育室。1952-1956年间,华东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学院)设在华政校内,训练体育人才,2016年10月增设体育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了130余件珍贵藏品,既有第一枚古奥运钱币、中国人带回来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也有圣约翰大学"光与真理"碑石,圣约翰大学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垒球棒、棒球手套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体育室曾为上海解放前夕牺牲的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陈仲信烈士的遗体入殓,后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1949年5月25日,担任省吾中学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的陈仲信,骑自行车赶往设在圣约翰大学的人民保安队长宁区指挥部开会,途中被溃退在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残兵枪击牺牲,年仅20岁。</p> <p class="ql-block"> 体育室旁边的26、27号楼,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城市文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成为苏州河畔历史风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的这片历史建筑群,是承载了百年历史的“苏河明珠”,“屋角起翘的歇山顶”样式被运用在了校园内几乎所有的校舍建筑上。 </p> <p class="ql-block"> 华政的每座楼房都有故事,每幢建筑都可阅读,2019年华政校园及其27幢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随着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滨河步道改造完成并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个苏州河怀抱中的校园也进一步展露出了她的真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政桥建于</span>1934年夏,连接起苏州河两岸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华政,一边可以欣赏苏州河沿岸绵延的都市景观,同时可以观赏一座座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华政,在华政校园和苏州河组合起来的画卷中,让我们慢慢回味这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