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时代——哲学的黄金十年

平凡之路

<p class="ql-block">1919年到1929年这段时期,德国处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这时候德国的特点是什么呢?两个字,一个叫“穷”,一个叫“乱”。因为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承受了很多赔款的压力,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也很不稳定。这时候大哲学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主要围绕四位大哲学家展开:海德格尔、卡西尔、本雅明和维特根斯坦。前面三位都是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其实是奥地利的哲学家,但是奥地利也属于广义的德语区,所以这本书把维特根斯坦也放进来了。</p><p class="ql-block">1929年7月24日可是海德格尔的大日子,这时候他已经作为胡塞尔的教授席位的继任者,并且首次开课了,首次开课的题目就是“什么叫形而上学”。这时候他已经达到了事业比较高的一个段位了。不过几年以后,海德格尔的形象就有点“黑化”了。几年以后的1933年5月1日,这时候被纳粹任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的海德格尔,发表了一个演讲,在这个演讲里,他主张对于纳粹的忠诚要高于对于学术的忠诚。</p><p class="ql-block">1929年7月6日的时候,卡西尔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高峰,他众望所归,成为汉堡大学的校长。1933年5月份,卡西尔和他的夫人离开了汉堡,因为根据纳粹德国新制定的法令,犹太人是不能够担任公职的,所以他就失去了明明是通过民主选举而获得的汉堡大学校长的位置。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德国,他们先流亡到瑞士,后来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本雅明虽然在1928、1929年的时候,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在整个读书圈的名声也得到了肯定,但他仍然经受了很多的精神崩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感情。他的写作计划没有办法完成,他和他最喜欢的女孩子拉西斯也没有办法再见面了。当然因为是犹太人,他在德国也待不下去了。1940年9月26日到27日的时候,大约是在凌晨,他在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一个小旅馆里面自杀了,在他的尸体旁边还发现了一部没有完成的哲学手稿,手稿的名字叫《论历史的概念》。</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维特根斯坦以后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因为他基本上逃过了纳粹的浩劫。1929年的圣诞节,他在维也纳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1930年开始,他就在剑桥大学正式上班了,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老师;在1938年,他的祖国奥地利被纳粹吞并的时候,他不想成为纳粹的公民,因此,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国籍改为英国。</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在剑桥大学上完课以后,他要去过假期。在离开学校之前,教务处的一个办事人员问他:“您要开哪个方向的哲学课?我可以记录一下,这样方便我们告知学生。”这当然有很多可能性了,逻辑学、认识论、数学哲学……但是维特根斯坦只是回答了两个字:哲学。</p><p class="ql-block">还能是什么别的东西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各门哲学分支之间的分界是人为的,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哲学”。</p><p class="ql-block">到了1929年年底,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就是发端于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这件事同时也就意味着,魔术师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落下帷幕了。</p><p class="ql-block">从表面上来看,1919年到1929年,这十年的德国挺混乱的——经济非常混乱,物价飞涨,政局也不稳定。为什么这十年里面,哲学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呢?</p><p class="ql-block">战后的德国经济很繁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并不觉得战后德国的哲学要比这时候德国的哲学更牛。这是因为有时候,忧患的环境反而能够产生一种激发力,使得人们思考,国家应该往哪里去,人类应该往哪里去,自己应该往哪里去。</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的一个大爆炸时期和大发展时期,恰恰是在艰苦的抗战的环境下,像金岳霖、冯友兰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哲学家,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创作出了很多重要的哲学著作,这和德国的黄金十年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环境之好坏,机会之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环境,怎么看待机会。这就是我们从这四位哲学家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