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数万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他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p><p class="ql-block">他,就是余秋雨。</p> <p class="ql-block">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于是“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是中国历代文人追求的雅兴。他们常常放逐自己的身心,徘徊于山川林壑,去寻找心灵与自然的呼应,去寻觅文化,去解开宇宙与人生的难题。“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于是他不远万里去游历,在游历中思接千古。他执着于上下求索,在求索中探寻中国文化之根。</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根,在破旧荒凉的道士塔中。塔的主人不过是个穷困潦倒的道士,然而他的一驻足一伸手,推开的竟是轰动世界的门户,从此敦煌壁画大放异彩却又惨遭劫掠。</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根,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西湖之美,美在人文。这里是人间故事的舞台,苏小小和白娘子在这儿一演就是千年;西湖之美,最美是生态。一道苏堤让人们有机会摆脱俗世的尘埃,走上朝拜自然之路。</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根,在飞雪连天的阳关,那里云山浩渺,极目天涯,而唐人的风貌却在那里焕发得愈加豪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根,在淡泊宁静的江南小镇,在山色幽怨的白发苏州,在决然不倒的古城开封,在上下五千年的时空里,在纵横九万里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余秋雨先生在阳关雪原中跋涉的身影,悲怆与神圣交织在他的脸上,我仿佛听见了他突见沙原隐泉时欣喜的呼声,那是痛苦与欢愉并存的感喟。</p><p class="ql-block">而呈现给我这一切的,正是他的《文化苦旅》。</p><p class="ql-block">我读此书,有如井底之蛙初见大海,顿觉心胸万里。它使我走出偏狭,窥见天光云影,始知学海无涯。</p> <p class="ql-block">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一个人背负重任上路的时候,就注定一路艰辛坎坷,而余秋雨先生敢于毅然前往,那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激荡,不仅是灵感和冲动,更是责任,这是对历史的反思,是对文化的传承。这是他的责任,更是我们广大青年人的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