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颐和园东堤春夏秋冬

王静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东堤北起文昌阁,南迄南如意门。这一带分布着文昌阁、新建宫门牌楼、铜牛、廓如亭、十七孔桥、龙王岛、绣漪桥等景观,是颐和园重要的湖光景区。</p><p class="ql-block">借景艺术:从东堤看去,近景有东堤附近的景观、昆明湖和湖上的游船,以及更远处的西堤和万寿山;中景是园外的玉泉山和玉峰塔、妙高塔;远景则是玉泉山背后,包括香山在内的绵延不断的小西山山峦。景观层次分明,开朗宏丽。</p><p class="ql-block">东堤是昆明湖东岸一条长约两公里的青石路,北起文昌阁,南至绣漪桥,一侧临水,一侧林立白杨树。清漪园修建之前,此处是畅春园的西堤,也是北京城的西部防洪堤。乾隆十四年疏浚湖水时,在此处西面又修建了一条堤坝,从此改此为东堤。时至今日,东堤旁仍有一石,上面刻有乾隆记载东堤名称变化的御制诗:“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展拓湖光千顷碧,为临墙影一痕齐。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鷖。堤兴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p> <p class="ql-block">东堤景点</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日下午4点到达颐和园东宫门,感觉去的有点晚了,应该在1点钟出家门。</p><p class="ql-block">今日只是踩点预热,以前没有提前做过攻略都是即兴逛逛。现总结如下:玉澜堂,颐和园博物馆,文昌阁南路,南湖岛,这四处最好都要备出时间单逛,一次只能选一个景点。要不然太累了。</p><p class="ql-block">东堤是昆明湖东岸一条长约两公里的青石路,东堤北起文昌阁,南至绣漪桥,一侧临水,一侧林立白杨树。今天大概只走了一半。却原来今天走的这些景点最后才是东堤的起点,如果是这样下次可以直接进新建宫门沿东堤南下走到南如意门。</p><p class="ql-block">公交,去时坐332到颐和园进东宫门,回时出新建宫坐437路花园桥南过马路换乘27路。东堤是单侧水岸没有西堤两岸的水波荡漾,只有上了十七孔桥才有置身于水中央的感觉。不过,站在东堤向西北可以看到西堤西山玉泉山佛香阁等景观。花植景观待赏。</p><p class="ql-block">动物园360车道沟桥东倒437颐和园新建宫门这样乘车不用绕远。回程437南如意门六郎庄西口上车到车道沟东换乘630到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宫门拍的牌楼背面因为正面逆光。</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水木自亲</p><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是前后穿堂的大殿,南面临湖。慈禧太后从水路来颐和园时,自高梁桥畔倚虹堂登船,入颐和园绣漪桥水津门,在水木自亲殿外的码头上岸,进入乐寿堂。从整体布局看,水木自亲实际是乐寿堂院落的前院门。探海灯杆又称“水月灯杆”,位于水木自亲殿外的码头上,灯杆用两根长近9米的细杉篙作支架,顶部中间用半月形铸铜雕件连接。当年上面吊挂一盏大灯笼,是慈禧太后驻园时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探海灯杆又称“水月灯杆”</p> <p class="ql-block">南边拍照的水月灯杆</p> <p class="ql-block">二层楼为夕佳楼东面,字匾在玉澜堂内。</p> <p class="ql-block">烟云献彩</p> <p class="ql-block">丹楼 日</p> <p class="ql-block">日月澄辉</p> <p class="ql-block">码头</p> <p class="ql-block">玉澜门</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p> <p class="ql-block">霞芬室</p> <p class="ql-block">夕佳楼是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北岸的一座两层小楼,其名取于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小楼临湖而建,其东侧楼前小院,实际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其院落的北面即为宜芸馆的正门,院内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亦称“狮子林”。夕佳楼名副其实是观赏夕阳西下,暮霭四合佳景的好地方。若坐于夕佳楼上,透窗西望,硕大的夕阳缓缓坠落,灿灿的余辉映照着金碧辉煌的殿宇,啾啾鸣鸟匆匆掠过,寻找着夜宿的家园。昆明湖水气弥漫,如云如雾辉映着夕阳的嫣然,西山连绵如带,“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佳时美景扑窗而入。俯身凭栏,荷花竞放,清香暗送,水中的鱼儿,浮水的雏鸭在亭亭玉立的荷伞下游弋。如此美妙的景色怎不令人陶醉?“山气横窗水气浮,揣称名署夕佳楼。漫云津逮陶彭泽,还觉当前胜一筹。”这是乾隆咏夕佳楼的一首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当时,清漪园还没有竣工,这首诗应该是他视察工程建设时写作的,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对此楼情有独钟。他自信这里的意境比之陶彭泽(陶渊明曾担任过彭泽县令)的更胜一筹。虽然,乾隆一生来清漪园达66次之多,却始终未能真正品味这落日熔金,倦鸟归林的醉人的良辰美景,他被自己的一句话,约束了一生。乾隆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写道:“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以此来解释自己建造清漪园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乾隆在这首诗中用“揣”字,暗示自己没有赏到佳景,表明了作为皇帝的一言九鼎和欲所不能的遗憾和幽怨。而今,我们尽可以从容、纵情的领略颐和园山水的景色之美,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与需求,这是一代君王乾隆皇帝一生都未能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知春亭一线</p><p class="ql-block">知春岛: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岛组成的知春岛,知春亭建在大岛之上。清漪园时期,两岛四面环水,慈禧太后时建了大小两桥,将两岛与东岸相连,并题写“知春亭”匾额。亭名源于宋代大文豪宋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每年春天岛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风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桥</p> <p class="ql-block">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逆光照</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博物馆,文昌阁城关。</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上,是颐和园六座城关(文昌阁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千峰采翠城关)中最大的一座。清漪园时期,楼阁为三层,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阁内供奉铜铸文昌帝君坐像,以及他的坐骑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供文昌帝君,一供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位于文昌阁东北,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均在这里。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的后裔,为元代第一名相,元初的制度大都出自他手,死后被葬在瓮山泊东侧。明代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遭到了严重破坏。乾隆帝建造清漪园时,重修了祠堂、墓穴、翁仲等。光绪年间,在耶律楚祠前建颐和园点灯公所。民国期间,点灯公所废止,购自德国的发电机别拆卖。</p> <p class="ql-block">淡季晚上5点关门旺季6点关门没时间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逆光照</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给拍照的,太阳顶在脑袋上,应该有点距离才好看。</p> <p class="ql-block">铜牛</p> <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西牌楼</p> <p class="ql-block">新建宫东门口</p> <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东牌楼</p> <p class="ql-block">石碑东侧御制诗文</p><p class="ql-block">(西堤在畅春园西墙外,向以东园而设;今昆明湖乃在堤外,其西更置堤,则此为东矣。)</p><p class="ql-block">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p><p class="ql-block">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p><p class="ql-block">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鹭。</p><p class="ql-block">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在廓如亭十七孔桥之间拍照</p> <p class="ql-block">往桥上走着眼看着太阳落山了。</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在南湖岛上拍的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来到南湖岛已经是晚上六点了,参观处5点就关门了。下次吧。今天只是踩点。</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日颐和园东堤</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博物馆隶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于2021年7月2日在北京市文物局备案,馆址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内文昌阁东侧(光绪时期御膳房遗址之上),容古建筑风格和园林化环境于一体,是颐和园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和展览交流的重要场所。 颐和园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现存文物藏品近4万件,其中一、二、三级珍贵文物2万余件。藏品的时代跨度上自商周,下至近代,是记录中华三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的品种包含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古籍、丝织品、珐琅、竹木牙角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是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根据建筑内外陈设需要自然聚集起来的传世精品,是中国皇家园林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的珍贵见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品级最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拍了许多展品,发了朋友圈然后删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日从新建宫门进颐和园,进门就是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如果选择到这里玩,是方便近便的。</p> <p class="ql-block">铜牛位于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为镇水之物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用意,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篇四字铭文《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铸在铜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铁牛沉于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水不泛滥。自唐代开始,改用铜牛置于堤岸边的形式镇服水患。</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景观亭,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由内外3圈24根圆柱与16根方柱支撑。乾隆年间,廓如亭正好位于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处。那时这一带没有园墙,在亭内观景,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式样,故俗称“八方亭”。</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接西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而建。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数量远远超过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因在南湖里,所以被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以西的西湖中的治镜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占地一公顷多,与万寿山遥相呼应,它也是三岛中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治镜阁岛是乾隆时期建造的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守园的兵丁就在治镜阁上守卫园林。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治镜阁因孤悬湖中心而免遭厄运。但之后慈禧重修颐和园,因为财力匮乏,便将治镜阁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清朝灭亡后,周围的老百姓甚至将岛上的城墙砖和石料搬回家自用。现在,治镜阁只剩下曾经的土城墙,成了一座水中荒岛。考虑到安全原因,不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藻鉴堂岛是乾隆时期科举考试殿试后的阅卷处。藻是文采,鉴指鉴人,古代选拔人才称为“藻鉴”。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时,将藻鉴堂内部装修成欧洲风情,照明采用西洋玻璃吊灯,家具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岛上有一座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依稀掩映在绿树之间,环境十分清幽,慈禧也曾在此宴请外国使节夫人。藻鉴堂目前不归颐和园公园管辖,所以也不对外开放。据说现在是北京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岛位于东堤西面的水域中,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北面为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因南湖岛逐年下沉,嘉庆皇帝便下令将三层的望蟾阁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操战船,曾亲自在涵虚堂大殿内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阵法演练。岛南面为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广润”是宋真宗诏封西海龙王的封号,而昆明湖在明代有西湖之称,故将龙王庙命名为广润祠。乾隆皇帝80岁时,曾亲至广润祠在龙王前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一次驾临广润祠向龙王谢雨,并将名称改为广润灵雨祠。每年夏季,皇帝亲自或派遣大臣来此拈香行礼,祈求龙王及时普降喜雨润泽天下,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1986年重塑了祠内诸神像,而且修复了祠前的三座牌楼和旗杆。</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上的涵虚堂</p> <p class="ql-block">玉泉山上的塔</p> <p class="ql-block">在南湖岛上拍到的金光穿洞</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在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高粱桥畔倚虹堂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被称为“昆明湖第一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一块立于铜牛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同样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这些诗作描述的是昆明湖东岸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晚霞</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南如意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