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鬼鸮 </b></p><p class="ql-block">鬼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鬼鸮属鸟类,别称小猫头鹰。[8]多具点斑;头高而略显方形,面盘白净,形如眼镜,眉毛上扬,紧贴眼下具黑色点斑,肩部具大块的白色斑,下体白色,具污褐色纵纹;虹膜亮黄色;喙角质灰色,脚黄色,被白色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鬼鸮分布于全北界地带。在中国见于新疆西北部和大、小兴安岭。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中,营巢于啄木鸟留下的树洞里。昼伏夜出。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鸟和蛙类。两性性成熟均为一年。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光滑无斑。雌鸟孵卵,孵化期25—27天。雏鸟晚成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鬼鸮数量稀少,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Ⅱ物种。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状态具有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数的鸮形目鸟类适应了夜间出没的捕食生活,隐匿的习性和特征鲜明的外表,也使得它们给人类留下了相当深刻甚至截然对立的印象。或许,再没有别的鸟类会激发出我们如此复杂的情绪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会将鸮类视为具有灵性、乃至智慧的象征(比如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属名是拉丁文“雅典娜”的意思,猫头鹰是雅典娜的圣物),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代表着阴森可怖,甚至死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远道而来想看鬼鸮的心情,还是决定带大家去碰碰运气。不出所料,最先找到的几个巢箱里的鬼鸮都已经离巢了。不得已,我们只好向林子深处走去。来到一条小路边的陡坡时,老师告诉我们路下边林子里的巢箱就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这里还找不到,今年已经发现的鬼鸮繁殖对就都出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怀着忐忑而复杂的心情,自己朝着一个巢箱走下了斜坡。巢箱挂在离地面两三米以上的高度,我正在想要如何才能看得到里面的情况,只见经验丰富的老师走到树下,用手轻轻的在树皮上扒拉了几下。突然,一个身影毫无征兆地就出现在了巢箱的洞口。一双大大的眼睛,两眼间有着V字形的白色纹路,头周围一圈深色羽毛勾勒出了明显的面盘,面盘上间杂着白色的羽毛。正是鬼鸮本鸮无疑了!所有人都开心得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鬼鸮主要以森林里的小型啮齿动物为食,由于这些动物本身存在着年际的种群波动变化,鬼鸮的居留状态也会随着食物来源的变化而不同。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它们往往会是当地的留鸟,而在食物发生短缺的时候,它们则会开始游荡。鬼鸮有着明显的性二型,雌鸟的平均体重要比雄鸟大将近30%,因此不同性别的移动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芬兰进行的研究表明,雌鸟繁殖期之后离开巢的扩散距离可达580千米,而雄鸟的扩散却很少离巢超过5千米。遇到食物短缺时,瑞典境内超过一半的雌性鬼鸮都会开始游荡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鬼鸮生活的大部分北方针叶林里,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它们的状况目前看起来还算稳定。不过,人为原因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会直接导致鬼鸮栖息地的丧失及破碎化。而且,高纬度地区毁林之后留下的荒地,会给啮齿动物提供更理想的生活环境,猎物的增多会吸引来如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灰林鸮(S. aluco)这样的大中型鸮类,使得鬼鸮面临更大的被捕食压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时,作为较为专一的小型兽类捕食者,鬼鸮也容易受到灭鼠药物的二次伤害。在我们组的研究地点,当地人会收割箭竹做成扫帚售卖,箭竹割掉之后留下的锋利竹茬对鬼鸮也是不小的威胁。我们就曾记录到好几次成鸟或出巢幼鸟被竹茬所伤导致死亡的案例。</p><p class="ql-block">鬼鸮这么可爱,却被我们取了如此“暗黑”的名字。而对于它们来说,人类才是真正可怕而又不祥的存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