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年例的起源</b></p> <p class="ql-block"> 关于年例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与冼夫人有关,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她率兵平定海南540年的兵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着深远的影响。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地的年例游游神队伍中,常能看到“冼夫人”巡游。我们可否这样设想: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是靠天靠海靠大自然吃饭,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加之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人,辗转来此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多元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湛江的特色文化。人们逢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开展包括醒狮、游神、游鱼、人龙舞、上刀山、下火海、穿令箭、木偶戏、送瘟神等活动,寓意人们对神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敬仰,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这种活动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包括饮食、戏曲、民俗、祭祀等在内的湛江习俗,再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这就是湛江年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例期间大部分村庄都会请粤剧、雷剧、木偶剧等表演团体进村演出,有些大村甚至数天连唱,从而带旺了“两广”的粤剧团和一大批文艺团体,形成了独特的“戏曲现象”。</p><p class="ql-block"> 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遍极广大城镇乡村,形色丰富多彩,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p> <p class="ql-block"><b>湛江年例介绍</b></p> <p class="ql-block"><b>01、“飘然欲飞”——吴川飘色</b></p><p class="ql-block"> 吴川年例有着“浓”(热闹)过年的说法,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在年例当天,我们通常会看到先是由锣鼓班开道,后面跟着彩旗和锣伞等仪仗队。最后,便是吴川年例的重头戏——飘色巡游。</p><p class="ql-block">飘色,是吴川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吴川地区的蛤蛉村、梅菉镇、窑瓦等村的年例,常有飘色巡游。每年,都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放眼望去,街道上熙熙攘攘,场面甚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b>02、"水陆蛟龙"——调顺网龙</b></p><p class="ql-block"> 调顺网龙,是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岛村的传统民俗文化。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调顺网龙舞由多人组成,一般龙珠一人,龙头一人,龙身七人,或九人,或十一人,龙尾一人。起舞时,由“龙珠”引带龙身随鼓点起舞,左右摇摆,上下穿腾。每到正月初十,便是调顺村最热闹的时候,不管是村子里的村民还是前来观看舞龙的游客,都纷纷前来观看</p> <p class="ql-block"><b>03、“古龙苏醒”——簕古龙展演</b></p><p class="ql-block"> 簕古龙,是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先前,因自然条件影响,时代变迁,于1963年被毁坏。2008年2月25日,湛江赤坎区文广新局为文章湾村天后宫举行揭牌仪式,沉睡五十多年的“簕古龙”重现赤坎文章湾村。</p><p class="ql-block">簕古龙的龙身由4000多片簕古叶用手工针线缝制而成,龙头部分由师傅主要负责。等到正月十九,赤坎文章湾村的村民齐齐前往观看“簕古龙”舞动,随着锣鼓声的轻重不一,“簕古龙”也会相应变换舞姿。</p> <p class="ql-block"><b>04、“惊心动魄”——过火海</b></p><p class="ql-block"> 过火海,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集祭神、祈福、娱乐于一体的民间活动,起源于对火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过火海的民俗活动一般包括点火、试火、过火海等,其中“过火海”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元宵节,雷州国实村的村民都会集中在一处地方,举行火海活动。在此之前,他们会在正月十四砍伐树木,到了夜晚再燃烧火堆,一直燃烧至凌晨,而后进行“过火海”的环节。每每观看这一场景,都极其佩服这些“过火海”的勇士。</p> <p class="ql-block"><b>05、“民间一绝”——穿令箭</b> 穿令箭又称穿令、穿腮,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年例敬拜祭祀神灵的一种傩技活动,具有惊险、神秘色彩。“穿令”的神奇之处在于,整个过程没有流血现象,甚至“拨出令箭后稍做休息,面部就能复原”。穿令习俗兼具巫俗与龙崇拜特征,是农耕文明、海洋文明长期碰撞的产物。穿令时所用的“令箸”还可作为“龙须”的象征物,从而包含了祭龙内容。“穿令箭”表演时,“神童”先用一支银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铁令穿腮,然后进行巡游表演。表演结束后才拔除银令和铁令,拔出时,穿透部位竟无血无痕。穿令习俗是傩俗、巫俗、崇龙俗、崇雷俗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勇气与智慧。“穿令箭”以雷州市北和镇洋家村与麻章旧县村的穿令箭习俗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b>年例,</b></p><p class="ql-block"><b>不只是一种庆祝的节日,</b></p><p class="ql-block"><b>独有的年例文化,是湛江人的传承和信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