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是一张红色的出席证,上面用黑色字体写着“昆明部队业余文艺调演大会出席证”,编号栏是空的,右下角印着“调演办公室”。这张出席证,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1974年12月的昆明军区业余文艺调演大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贵州省军区业余文艺宣传队参演的《折子戏》,是汇演办公室特别指定由我们完成的。在整个调演中,我们是唯一排演折子戏的队伍。这台演出包含了四幕不同类型的剧种,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我们全体队员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王丹华导演的精心编排和指导下,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赢得了各兄弟部队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国防剧院演出的那天晚上,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悄悄走到乐池边上看望我们乐队队员,还时不时微笑着点头。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这位首长很亲切。他坐在前排中间的位置,当我们演出完毕谢幕时,他站起身来,带头为我们鼓掌,向远道而来的贵州省军区演出队表示感谢。这一幕,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上列出了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场,包括序幕和第一场,还有洪常青、吴清华、南霸天、老四等角色的名字。紧接着是贵州花灯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第二场,郭建光、沙奶奶、阿庆嫂等角色也赫然在列。随后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第五场,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名字跃然纸上。最后是黔剧移植革命样板戏《杜鹃山》的第三场,柯湘、雷刚、李石坚等角色也一一呈现。节目单的底部,标注了演出时间为1974年12月至1975年1月。</p>
<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紧张排练,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从舞剧到花灯戏,从京剧到黔剧,每一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王丹华导演不仅在编排上精益求精,还亲自指导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确保演出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佳效果。</p>
<p class="ql-block">演出当天,我们早早来到国防剧院,后台的气氛既紧张又兴奋。演员们化好妆,穿上演出服,一遍遍对台词、走台位。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舞台上的精彩瞬间。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这次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在舞台上重现了那些经典的革命故事,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那段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