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的八门之一。《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战国时,吴属楚,复名阊门。古时阊门楼阁,十分壮丽,诗多咏及。</p><p class="ql-block">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阊门城楼坐落在西中市路,从金门城墙走南新路往北,567米即到。</p> <p class="ql-block">水城门洞</p> <p class="ql-block">可以上城楼的门洞锁着呢!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阊门外西中市路上的吊桥,两边风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阊门外热闹的北码头</p> <p class="ql-block">北码头的朝宗阁,这是为纪念明朝“洪武赶散”时发配苏北的苏州人而建,地面刻有各家姓氏,河边上还有块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此地来到山塘街,街旁有一“唐少傅白公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居易纪念馆”)。据了解,早年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后,马上游览了虎丘,因感觉交通不便,便开凿了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并沿河堤修路,自此便有了“山塘街”。也有人将“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由此可见,“唐少傅白公祠”建在此地,充分说明苏州人对这位“诗人和父母官”是心存感激的。这“朝宗阁”就在“白公祠”的后面,是苏州移民回乡寻根的朝宗圣地。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政权后,不满苏州绅民支持他的敌人,于是将苏州城数十万人遣散至江淮地区,“阊门码头”就是移民们的出发之地。也是很多苏北人寻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寻根纪念地石碑</p> <p class="ql-block">下了吊桥右转,过马路就是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一是山塘街是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三是它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山塘街位于苏州城外西北角,从阊门一直连接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7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唐宝历元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他开凿了一条虎丘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的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从此苏州人到虎丘的路途,就更加轻松便捷了。白居易在苏州的时光只有一年,为了纪念这个山塘鼻祖,乐府诗神,人们在街上修建了一个白公祠,这是来山塘街必到的地方。清朝统治时期,康熙和乾隆数次下江南,一方面领略江南风物,感受中华文脉,另一方面联络江南士族巩固政治基础。苏州城是清帝每次下江南的必来之处,1762年,乾隆三下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这条街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的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一条苏州街。</p> <p class="ql-block">白公祠</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山塘河,两岸街景。各式小店眼花缭乱,游客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山塘寻胜碑是位于山塘街入口处的一座石碑,碑上刻有“山塘寻胜”四个大字。御碑亭是现代新建的,而真正的古迹位于虎丘的御碑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