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修筑原则与方法

刘建国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国长城自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二千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p><p class="ql-block">二千多年各朝代在北方修建了许多长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是建于中国的明代长城(亦称边墙)(1368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结构复杂庞大,绵延8851.85千米。伟大的人工奇迹。</p> <p class="ql-block">踞险而筑是古代长城墙体修建的基本特征。中国长城在二千多年持续修建过程中,历朝历代对长城的修建一般都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以地形,据险制塞”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是从秦筑长城开始总结的经验,经过历代不断完善,延续至明朝达到巅峰。明代长城的砌筑常常与自然山脉走势重合,以山体为天然屏障沿山脊而建,实现防御性功能的最大化。《明史.列传六十六》载,“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砦备巡警。又于崖砦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了敌避射。”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倚山傍险,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条件所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长城的墙体或其它建筑在选址、构筑时,因历代所处生产力、技术水平、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等各种因素,在长城修建过程中,采取的构筑方法以及建筑形制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时期所修建的长城,因为环境的不同长城的面貌也有所不同。比如,北魏以前,修建长城墙体以板筑夯土为主要建筑形式,后来才开始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或与夯土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而明代则广泛地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筑法。清水河县许多长城地段,如北堡口子上丫角山长城段、柏杨岭长城段、小元岇栜木塔长城段就体现了这种建造特点。</p> <p class="ql-block">修建长城所需要的大量材料,一般都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办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环节,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比如,木材就近砍伐,远处运输不便可用砖石替代;石材就近开采,石灰、城砖就近选址烧制,遇山开山取石垒墙,口子上丫角山长城附近、小元岇长城附近仍可看到疑似当年采石场的遗迹。丫角山现存四百米一段石砌墙就是在其旁边开山取石所筑。柏杨岭长城附近有烧石灰的窑址。逢土夯筑板墙,黄土地带缺少石材便以黄土夯筑,丫角山长城东行至新村进入和林县,原始墙体全部为黄土夯筑。少部分险要关口是于万历年间包砖石。在沙漠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则采用芦苇柳条夹层铺沙的方法来筑墙。如汉代外长城大部分便采用的这种方法。</p><p class="ql-block">纵观历代长城,明代长城在建筑设计方面是历代长城的典范,它不仅具有科学的合理性,更具有建筑上的美学特点,在世界文化遗产史上无与伦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