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 ----1971年3月奔赴三线战场

狸猫太子

<p class="ql-block">这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1971年3月19日早6:00</p><p class="ql-block">地点:恒口蚕丝厂</p><p class="ql-block">人物:不满十八岁的学生(后编为铁道兵11师5851部队学生十六连)</p><p class="ql-block">任务:徒步爬山到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出 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还没亮一阵急促的哨音把我们惊醒,屋里一下炸了窝顿时骚乱起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只听见稻草的刷刷声(睡在铺着稻草的地上),有人在手忙脚乱地整理行李,加杂着喊声和骂声,手电筒的光柱在并不大的房间里快速晃动闪烁,人影时隐时现,更显气氛紧张。“收拾好吃的,不带行李到山下集合啦......快!快!”门外不知是谁用沙哑的声音在急促的督促着。</p><p class="ql-block"> 山下的空地上已经站了不少的人,从睡梦中惊醒到紧张慌乱的站到这里似乎才定下心来,倒安静了许多。很快人群密集了,还有人在收拾手里的东西,“全体人员注意啦!按来时坐卡车的编号顺序站成一路纵队,1号车、2号车、3号车.....站这里.....”人员开始移动,队伍成形了。“同学们!”军代表(姓啥记不得了)站在高处双手叉着腰开始了讲话,“今天,汽车因为没有了公路到这里走不了啦,我们的任务就是翻山越岭用双腿走到驻地去。这离驻地大约还有六百多公里的山路,”底下一片嘘声,“这就需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扬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草地的精神,绝不能掉队,更不许拖后腿,互相帮助,确保安全到达驻地,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呀?”“有!”大家回答的声音显然底气不足不整齐,“有没有决心?”军代表显然不满意紧跟着又喊了一句,“有!”这次好多了有力了,“好!出发,”军代表大手一挥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路 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大家就像没头的苍蝇,呼啦一下向大山方向冲去。这群城市里来的学生兵,哪里见过这样的大山,此时便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嘴里发出兴奋的尖叫,毫无顾忌地撒开双腿跑上了山坡。此时的队伍已是混乱一片,无法控制,由他们去吧!</p><p class="ql-block"> 没爬到百米,人群向上的速度就明显减慢了。我身边的战友都喘着粗气叉起腰来,抬头看着山顶还远着呢,嘴里不知都嘟囔着啥,情绪不像刚上山时那样轻松了,两腿都像灌了铅似得抬不起来,有人在折树枝找拐杖,有人抱着树不动了,有人嫌负重太累把家里带的食物开始丢弃。难怪呀,从未爬过山的双腿那经得起这样跑,各个一脸的煞白,嗓子眼里发干。跑不动就只有一步步缓慢的向山顶爬,说话的少啦,兴奋的劲头此时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队伍越拉越长,无形中竟排成了距离不等的一字长蛇阵,没人再抢着往前跑。一路翻山越岭行进缓慢,好在山里空气新鲜,景色诱人,东瞅瞅西看看便分散了注意力,体力还行。</p><p class="ql-block"> 陕南的三月已是春意浓浓。稻田里的秧苗绿的可爱,路边的大麦有些已经抽出了绿穗,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上下起伏。不远处用青石板盖顶的房屋很有当地特点,黄墙黑顶上的烟囱冒出的缕缕青烟,让人倍感亲切。朴实的山民把大把大把嫩绿的桑叶洒向蚕箩,鸡鸣牛叫声时隐时现,跟城市比虽落后许多,但一派祥和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午,一路上三三两两有坐下休息吃东西的,有的依然前行不停脚。走了一上午不知在路边歇了多少次,歇下就不想走,带队的干部苦口婆心的督促、鼓励。拉起那个扶起这个急得不行。因为此行必须在天黑前到达驻地,像这样的速度天黑前到达是不可能的。路上把食品干粮扔掉的此时后悔啦,想吃没东西可吃,肚子咕咕叫,舍不得扔掉干粮的还好多少还有些存货,填饱肚子还不觉得什么,只是可怜那些两手空空忍饥前行的人啦。真是举步维艰,灰心丧气呀。一群溃不成军的队伍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队伍到底拉了多长距离谁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艰难的路程总有尽头,在天麻黑时终于到达了驻地,此时已是筋疲力尽,在公路边营地的坡下陆续坐满了散兵。细看所谓的营房只是一间伙房,低矮昏暗,几个民工伙夫正在忙活着做晚饭。天已黑下来,不知哪位大喊“开饭啦!”饥饿的人们迅速向伙房门口的大锅奔去。“是饺子!”有人高声说。瞬间只听到缸子碗的撞击声,拥挤的场面混乱不堪。当心安理得坐到地下狼吞虎咽时,才知吃到嘴里的是啥,吃到嘴里的并不是什么饺子,而是面疙瘩和白萝卜块。没油少盐,无色无味,面疙瘩咬一口里面竟是生的。不知是谁突然哭了起来,这哭声在空旷的山坡上听起来是那样的伤心凄凉,传染力极强,紧跟着就是全连的一片哭声。</p><p class="ql-block">睡觉的房子在哪里?以后就吃这个吗?一路走来的满心希望和美好想象顿时化为乌有。面对眼前的一切,怎能让人相信这就是我们往后吃住的地方,此时大家的情绪一下落入低谷,心里的难受和委屈不知向谁去讲,只是抽动双肩泪流满面。后悔呀为什么到这里来呀!这是啥地方呀?怎么会是这样?越想越伤心,想起了家,想起了父母,越哭越难过,哭的也就更是揪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第一次远离城市到这大山里的学生,初出茅庐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不知所措,眼前的一切正在考验着每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到 家</p><p class="ql-block"> 队伍又集合起来,说是营地还不在此地,于是全连顺着山路又走了约20分钟才到达了真正的驻地。周围是漆黑一片,在公路边的坡下隐约可见到几排干打垒的平房,没有一丝亮光。此时我们的行李还没有运到,大家散乱的坐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p><p class="ql-block">公路边一下子热闹起来,黑暗中汽车的大灯十分刺眼,人影晃动着向汽车边跑去,行李终于到了。车上的人忙着往车下扔着行李,底下的人不时的大声喊叫谁的快拿,真是忙乱不堪乱作了一团。有的行李顺着山坡滚下去确全然不知,没拿到行李的大喊大叫到处乱找,有几位同学打着手电筒顺着山坡往下寻找着行李,好一阵折腾。</p><p class="ql-block">营房没有照明,传令把行李拿到屋里就地休息。屋里没床,只是满地铺着厚厚的干麦草,奔袭一天的学生们在黑暗中解开行李铺了被褥,横七竖八便躺满了一地,闲话不说,实在是太累啦,啥事由不得想就入了梦香。</p><p class="ql-block">山区的空气就是好,无任何的噪音,只是鸟儿的歌唱声不停地传到耳旁,山下河沟里哗哗的流水声源源不断。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这些不满十八岁的小伙子们很快就恢复了体力,精力又旺盛起来。大家走出房屋三五成群东张西望地看着营房周围,充满好奇地发表着言论并议论着什么,孩子气十足。洗脸刷牙需要水,水龙头在哪大家在找,军代表直言道:“山上没水,更没有水龙头,要用水去山下取。”同学们一脸的惊愕和无奈,纷纷拿上洗漱用品下山去了。山下的小溪旁布满了人群,洗漱的、戏水的、说笑的、唱革命歌曲的好不热闹,把寂静的山沟沟闹得翻了天。</p><p class="ql-block">吃罢早饭,全连集合动员。指导员、连长先后讲了话,主要内容是把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连队的任务讲了一下,使大家明白了自己所处在一个什麽样的环境中,连队目前的营房建设还缺什麽,需要大家去干什麽。接下来宣布连队编制情况,宣读了连排班干部任命名单和所属班战士名单,我被分到了三排九班(木工班)。此时的学生便正式纳入了铁道兵的编制,成为了学生兵。</p><p class="ql-block">从此便开始了建设营房和打隧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去认识、去适应这里艰苦的环境。(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9-20于西安西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