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2024年2月23号开始阅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约45万字620页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好书。我原先想争取两天给读完,实际上我用了5天半时间才阅读完。看来读书一味追求快也不是一件好事,猛火炖肉烧不烂。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br>读书完应该写一篇读后感,可是面对浩繁的故事情节,众多的家族人物,精大博深的京城三代“玉王”的传奇故事,想在几百字或几千字里写出,以我这样的笔力有点牵强附会,于是我还是沉寂一下,用心在仔细梳理一下,吸收消化为好,等到想好了再写出来。<br>下面是我的学弟张敬钧看完《穆斯林的葬礼》所写得读书笔记,写的很好,这位叫黑哥的才子是理科尖子生,在文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一点不落文科生的下风,真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现在他是一家高科技芯片上市公司的老总,用学生来称呼他,似乎有的不恭,还有怠慢和歧视之嫌。<div>实际上黑哥不仅极力做好自身的高新科技产业,还在闲暇之余认真读书,很多书籍多是精品或高端启迪人聪明才智的哲学书籍,窃以为像黑哥这样聪明的人不用读那些智慧或睿智的书籍了,你这样刻苦发奋阅读,还让我们普通人活不活了啊?<br>揶揄归揶揄,玩笑归玩笑,对于黑哥好学不倦的精神,我一直是敬重有加,也竭尽全力向他学习,并致敬。<br>读于2024-02.04<br>《穆斯林的葬礼》,52.7万字。霍达 著。<br>这本书是第三遍看了。30年前它获茅盾文学奖热起时看的第一遍,当时还在上学,是借书看的;2002年买了这本书,细细又看了一遍;这次春节回家翻到了,又读了一遍。<br>在当代小说中,我认为是最好的作品,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可有一比。文笔细腻而又雄健,文字饱含深情,绝不拖沓,也不敷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让人百读不厌。<br>故事是两条线并行,一条写玉,一条写月。写玉是写父一辈,从1919年写起;写月是写子一辈,从1960年写起。至1979年,两线归一,故事也就结束了。<br>故事不再复述,只评价一下几位主人公吧:<br>韩子奇,玉王,玉业奇才,也是商界奇才,一脚踏进了现代,另一脚还在古代,事业大成,却也痛苦一生。<br>韩太太,原教旨主义者,守住了教义,却丢掉了一切;赢了全部的人生战役,却输了整个人生;以其精明强悍,几乎伤害到了每一个亲人。<br>梁冰玉,民国版的“简·爱”。<br>姑妈,纯朴勤快善良奉献一生的好人。<br>韩天星,只能内耗自己的显得窝囊的好人。<br>韩新月,意即心月,心中的月亮,也是天上新月,纯洁无瑕,近乎完美,是误落凡尘的天使,故而人间留不住,空惹遗恨年复年。<br>楚雁潮,有才有志,有情有义,近乎完美,伊人已去,多年琴声如泣如诉,痴情不寿,其能久乎?<br>陈淑彦,认命了的知识妇女。<br>郑晓京,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接班人。<br>罗秀竹,考出农门的小女生。<br>谢秋思,资产阶级小姐,上海小女生。<br>三十年来,看了三次,而这一次,就在书中故事一个主要发生地——北大读完的。每次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应该像读《红楼梦》一样经常读读,常读常新。<br>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好书,现在这样写实风格,抒情文字的长篇已经是乏善可陈了,那种沉浸其中的回族伊斯兰情节感染着自己,不由自主,文字美,情节美,家族的历史演绎,个人的生世浮沉。值得一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