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2-25<br>今天,我们来到了甘熙故居游学。甘熙故居位于南京熙南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进门穿过一片还铺有积雪的空地,就看见一座名为“小园”的四角亭,亭子的一面挂有二十四节气的牌子,何老师教我们复述“春东木绿,夏南火红,秋西金白,冬北水黑”。之后何老师介绍:一般人家房屋朝向南,但是甘家原是生意人,加上北面多水,水代表财富,所以甘熙宅第大门朝北。<br>接下来我们顺着一条小路来到津逮楼前,津逮楼原藏有万卷书,特别的珍贵,只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被烧得没剩几本书。新中国成立后,剩下的书都给了国家珍藏了起来。何老师说:“这就是为什么津逮楼今天不开放的原因。”津逮楼北面有一块石碑,名为”重建津逮楼记”,介绍了津逮楼的历史发展。“金陵甘氏,郡望出于渤海,东吴始居江宁。身既名门,世多贤者……”大家在老师带领下读起来,朗朗读书声传遍整个园子。<br>离开津逮楼,何老师带我们从“德业有基、家风礼仪、文化传家、雅意之好”等四个方面了解了甘氏家族的发展和历史影响。甘氏最早的历史人物是秦相甘茂,随后有东吴甘宁,东晋初年的甘卓,均为战功显赫的名将。明朝末年,甘氏族人进城,居住在东花园一带(今白鹭洲)务农。清乾隆嘉庆年间,南京丝织业兴盛,甘方栋父子积累了财富,又注重子孙教育,陆续有人考取功名,影响扩大。何老师还带我们见识了甘熙宅第的房产证(复印件,1865年),共有柒厦九十九点九间。<br>甘氏迁居南捕厅后,以“友恭”精神为家训。友恭出自《左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甘氏中堂“友恭堂”中对联: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参观友恭堂时,何老师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甘家主人和宾客代表,表演了座次和问候的场景。大家当场被有趣且滑稽的表演逗笑了,从中也学到了知识。<br>最后,我们来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参观了南京云锦织造场景,在南京空竹展区观看了空竹表演,精彩至极,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陀螺、竹蜻蜓、滚铁环等爷爷奶奶们儿时的玩具。吸引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我购买了一个陀螺,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br>今天的游学,我不仅学习了二十四节气,还学了很多关于甘熙故居的知识,观看了两场“戏”,看了两场“表演”,我还拥有了一个大陀螺,心中特别高兴。<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