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平安

傲雪

<p class="ql-block"><b>报 平 安 </b></p><p class="ql-block"><b>难忘当年给我家报平安的人 </b></p><p class="ql-block"><b>作者:徐德荣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人生几十年,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些重大的事件,过了就过了,正如广州人讲的,“水过鸭背”,没留下丁点痕迹,有些象是小事,却象刀刻的一样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不时浮现在眼前。45年前,著名画家许钦松(后任广东画院院长),第一个给我家报平安的事,就不时浮在眼前,永记在我的心里。 </b></p><p class="ql-block"><b>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我在广西军区独立师宣传科任宣传干事,参加了自卫还击作战。在军委宣布撤军的第三天,我师接到上级的通知,中国文联采风团一行6人,要到我师及中越边境采风创作。师首长要我们宣传科负责具体接待。采风团成员有广西歌舞团少数民族作家古笛(歌舞剧《刘三姐》执笔之一)、中央乐团创作组王凯传(电影《黑三角》主题曲创作人之一)、中央乐团创作组施光南(“祝酒歌”的曲作者)、广东优秀青年画家许钦松。 </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师出国作战部队已陆续撤军返回国内,驻守在中越边境休整待命。我和张雪梅干事分别陪同他们到前沿阵地考察,安排他们采访英雄模范人物,联系他们与战士座谈,还谒拜了为国捐躯的烈士陵墓。边防战士义无反顾,英勇作战的事迹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采风团的几位团员不畏危险,不辞劳苦的精神,也深深教育了我。 </b></p><p class="ql-block"><b> 采风活动结束的那天晚上,我跟他们几位散步聊天,许钦松画家问我,家里知道你安全撤军回来了吗?我告诉他,还没有。我说,我爱人是去年11月从广州来部队与我结婚的,当时我在连队任指导员,驻守在中越边境北伦河畔,因战备紧张,婚假没满她就提前返回广州。不久,部队扩编,准备打仗,我调师部宣传科任宣传干事。战前,特别是作战期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乐饭;经常在荆棘丛林中行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白天在阵地上来回奔跑,晚上在猫耳洞或帐篷里歇息。虽然“死神”曾几次与我擦肩而过,我师二百多名将士为国捐躯,我能平安归来,非常幸运。撤军后部队驻在边境村寨,条件限制,没给家人写信。许画家听后对我说,家人为你担心了一个多月,他明天坐飞机回广州,叫我马上写封信,他到广州后立即给寄出去,给我家报平安。 </b></p><p class="ql-block"><b> 人的感情最柔弱的是对故土的离愁,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争是残酷的,这期间,人们特别希望收到远方亲人的消息。许画家主动提出给我家报平安,我突然眼眶一热。是啊,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震动世界,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由于部队保密规定,参战的官兵几乎都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里,免得亲人忧心。 </b></p><p class="ql-block"><b> 许钦松画家深情的几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当即写了封简短的信,连同我爱人在广州的联系电话,郑重地交给了许钦松画家。 </b></p><p class="ql-block"><b> 我爱人知道我平安回国的消息后,当天下班,饭也顾不上吃,骑上单车到中山大学西区,向我的大学老师陈则光教授报平安。陈则光是我在中大中文系读书时的老师,师母陈遥君是我爱人在广州六中读高中的语文老师。陈则光老师俩夫妻,既是我俩夫妻的老师,也是我俩的月老。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陈则光老师和师母曾到我爱人家看望我岳父岳母,并安慰我夫人。 </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我爱人转了几趟车到黄埔我老家,向我的母亲和兄弟报平安。母亲听说我已平安回国,喃喃自语道:“多得菩萨保佑,多得菩萨保佑”,赶紧带着我爱人,到丹水坑杨四将军庙“还神”。 </b></p><p class="ql-block"><b> 我母亲是个沉默寡言,勤劳本份的农村妇女,平时话语不多。我大哥后来告诉我,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母亲心里惦记着我,每天一个人提着篮子,带上元宝香烛,到丹水坑杨四将军庙求神拜佛,默默地祈求菩萨保佑。特别是听到同村同姓兄弟徐润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驾驶坦克向越南同登方向推进时光荣牺牲的消息,更是寝食不安,几天都不说一句话。为此,母亲偷偷地流了许多眼泪,不知道是为同村兄弟徐润洪牺牲感到悲伤,还是忧心我能否平安回来而伤心。那一个月,母亲头上增加了许多白发。知道我平安归来,压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紧锁的眉头松了许多,父老乡亲也都十分高兴。 </b></p><p class="ql-block"><b> 在战火硝烟期间,我十分理解母亲和亲人们的心情。在那个年代,国内通讯十分落后,许钦松画家第一个给我家报平安,我和家人都十分感激。他助人为乐,仁爱之心激励着我。战后,也有一些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向我打听亲人参战的情况,我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千方百计帮他们打听消息。 </b></p><p class="ql-block"><b> 我调到广州军区政治部以后,曾经按许画家当时留下的电话号码,想通过电话说声谢谢,可惜联系不上。有一年打听到许画家在二沙广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我和爱人、女儿去参观画展,想当面向他道谢,可惜也未能如愿。许钦松画家当年给我家报平安的事,虽然过去了45年,但我始终难以释怀。 </b></p><p class="ql-block"><b>2024年2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徐德荣,广东广州市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1969年1月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团新闻干事、指导员、师宣传干事、广西军区群工处副营级干事、广州军区政治部群工部正营级干事、副处长。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