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螺洲古镇:</p><p class="ql-block">螺洲镇概况螺洲镇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老螺洲只有店前、吴厝和洲尾3个村落,现包括店前、吴厝、洲尾、杜园、天福、乾元、敖山7个村及3个居民委员会,境内古为江渚,因其形如青螺,又有东晋时洲人谢端遇田螺仙女并结夫妇的美丽传说,故名螺洲。螺洲镇是第三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现存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密集和历史风貌完整。古镇规划建设为福州南片区的文化旅游集散地,是集活态居住、遗存展示、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古镇街区,形成“两带、三村、多点”的规划空间结构——“两带”:一是保护螺洲镇沿乌龙江的临江面,保护乌龙江自然生态格局,形成乌龙江自然生态滨水带;二是保护螺洲街串联店前村、吴厝村和洲尾村的时代发展带。“三村”:店前村、吴厝村和洲尾村各自形成的独立核心区。“多点”:依托乌龙江沿岸重点空间节点,以及各级文保单位等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形成的多点保护格局。</p><p class="ql-block"> 螺洲古镇镇域范围:</p><p class="ql-block">螺洲镇域总面积:466.63公顷保规划定历史镇区范围:66.09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29.64公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党建领航树新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古厝见美展新颜</span></p><p class="ql-block"> 店前村以红色近邻党建为牵引,将“金厝边“乡里情”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积极推动“螺洲古厝开门见美”行动。依托“陈氏五楼”,“陈氏宗祠”“奎光阁” 等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管委会自治作用,以网格为单元、党员为骨干,实行“巷长制”包片管理,成立金厝边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金厝边广场”民生议事堂,推动构建新农村幸福家园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绘就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店前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一 "螺洲古厝开门见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一一重现记忆之中的“金厝边”幸福家园</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店前村田园秀美、古建错落、村田映画、榕阴溪韵,清晨村民们在庭院里锻炼身体,午后老人们带着孩童在古厝中乘阴纳凉,就如诗歌所描绘那般静谧安好。这不仅是年长一辈的精神寄托,也饱含着大家的情怀与眷恋。我镇积极推动“螺洲古厝 开门见美”行动,大力开展古厝保护修缮、卫生治理、宣传动员工作,希望能传承红色基因,让那一抹古厝之美回归,重现店前村几代人记忆中的幸福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红色基因世世赓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仁贤家风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 店前村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帝师之乡” “仁儒之里”美誉,其中后门埕的陈宝琛兄弟“六子科甲”尤负盛名。明清以来,螺江陈氏科举人才辈出,近现代精英比比皆是,走出了陈若霖、陈兆锵、陈岱孙、陈意映等名人名贤。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近现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店前人积极投身革命,涌现了诸如陈振芳、陈矩孙、陈振亮、陈清官等一批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p> <p class="ql-block">吴石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1号。吴石,1894年诞生于吴厝村,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与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等人同期;历任北伐军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第四战区参谋长、军政部主任参谋兼部长、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1948年与我党建立联系,多次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50年在台湾被捕,遭杀害。</p><p class="ql-block">吴石是我党在国民党高层的著名卧底之一,而且是在逐步看清国民党的腐败后主动向我党靠拢的。他本可以选择无视所处政府的黑暗,继续过他的富足生活,但拳拳的爱国之心让他毅然走上了奔向光明的道路,尽管他知道这可能是一条无比危险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吴石,一个不应该被忘记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交通:乘3路公交车可以到达;免票;建议游览1小时。</p> <p class="ql-block"> 吴石生平</p><p class="ql-block">吴石(1894.9.14-1950.6.10),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港然,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头唐村人。出生寒信世家,少年时就读于福州开智学堂和格致书院;1911年投身福建北伐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任国民羊命军第四师处长,后任北伐军总参谋部作战料料长;1929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回国后,任参课本部第二厅处长;抗战中任第四战区参谋长,1942年授陆军中将,任平政部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1946年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1947年4月开始为我党提供情报,1948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并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1945年底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受我党派遣赴台,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初因叛徒出卖而被捕,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就义。</p> <p class="ql-block">吴石是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的主要原型,也是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官,时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史称“密使一号”他提供大量情报,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做好攻台准备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由于隐蔽战线斗争的特殊性和其他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吴石烈士的事迹鲜为人知。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上图左:吴石戎装照</p><p class="ql-block">上图右:电视连续剧《潜伏》剧照</p> <p class="ql-block">1949年前后,我军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决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1950年初由于叛徒出卖等原因,岛内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大批地下党员和情报人员被捕,其中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的有1100余人。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以此纪念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上图左:吴石在国民党法庭上作诀别诗上图右: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左起: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暖。</p> <p class="ql-block">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始建于明代,原为陈氏家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建为宗祠。螺江陈氏人才辈出,仅清代就考中了22位进士、110位举人。其中,陈霞蔚官至礼部侍郎、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陈景亮官至云南藩司、陈建侯官至道员、陈懋侯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陈宝琛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是清代声名显赫的人物。现存宗祠为陈若霖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捐资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宝琛故居(陈氏五楼)简介</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陶庵、听水老人,福州闽县螺洲(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陈氏五楼即陈宝琛故居,座落于福州市螺州镇店前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系末代帝师陈宝琛被鹃回乡后所建,五楼按建筑时间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晴楼,至民国初竣工,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集花香、书香、墨香于一园,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环境清幽,被认为是目前福州仅存的一座集北方豪宅与苏州园林于一体的大家府第。庭院里亭台楼阁与假山荷池交错掩映,风景曼妙。1983年8月,“陈氏五楼”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陈宝琛传略</p><p class="ql-block">陈宝琛(公元1848-1935年),字伯潜,号韬庵,福建闽县螺洲乡人。生于诗书传家,累代簪缨的名门望族,自幼天资聪慧,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步入政坛后,关心时政,不避权贵,以敢予上谏太后有名,与张之洞等有“清流党”之称,誉为扬清激浊的清流健将。返乡后倾心办教育,主持鳌峰书院,创办东文学堂,兼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还把“筹建铁路”的建议付诸实践。宣统初年,任溥仪帝之师。“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溥仪当日本的傀儡,自己至死不仕伪满小朝廷。陈宝琛不愧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伟大历史人物。在他诞辰158周年之际,特立铜像,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九月十六日敬立</p> <p class="ql-block">福州陈宝琛故居,隐匿于繁华都市的一隅,静谧而古朴,如同一本尘封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这处故居不仅是晚清重臣陈宝琛生活过的痕迹,更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帝师陈宝琛的故乡,他归乡后修建的陈氏五楼,别具一格,中西合璧。北望楼和晞楼带着西洋风情,而藏书楼更是令人惊叹,它是东南地区数一数二的私人藏书宝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上午08:30-12:00 下午14:30-17:00 (周一闭馆)</p><p class="ql-block">🎫 门票:10元,学生票打五折</p><p class="ql-block">🚗 交通:地铁5号线:螺洲古镇C出口,步行十五分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步入故居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年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赋予了它们更加深沉的历史感。门楣上的牌匾,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依稀辨认出“濂江书院”等字样,彰显着这里曾经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两旁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草,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这座古老的宅邸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故居内,一座座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回响之上。庭院中的古井、石凳、花坛,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沉思。</p><p class="ql-block">走进陈宝琛的书房,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线装古籍,每一本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心血。书桌上的笔墨纸砚,虽已尘封多年,但仍能感受到那份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书房的窗户开向一方小池,池中荷花亭亭玉立,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游弋,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故居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古老的宅邸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更添几分温馨与祥和。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低声交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福州陈宝琛故居,以其独有的韵味与故事,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赐书楼</p> <p class="ql-block">晞楼</p> <p class="ql-block">还书楼、</p> <p class="ql-block">陈岱孙生平:</p><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20日陈岱孙,原名陈總,字岱孙、出生于福建省仓山区螺洲镇:</p><p class="ql-block">1906~1915年在福州私塾读书,塾师为石卓斋;</p><p class="ql-block">1915~1918年插班入福州鹤龄英华中学:</p><p class="ql-block">1918~1920年 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1922年6月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22年9月~1926年7月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937年7月任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法学院院长及经济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1945年10月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和经济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1946年8月 任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1952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1953年10月任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p><p class="ql-block">1953年10到北京大学任教授。</p><p class="ql-block">1954年7月~1984年2月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54年任校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84年2月至1997年10月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97年7月27日 于北京医院辞世,享年97岁;</p> <p class="ql-block">沧趣楼</p> <p class="ql-block">北望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