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 子

幸运13

<p class="ql-block">箱 子&nbsp;</p><p class="ql-block">“只要一个行李箱就能活下去该有多好啊.”这句话出自日本作家山本文绪之口,言简意赅,深受极简主义者热捧。言下之意,嫌身外之物太多,弃之,可惜;留之,却总也用不着。如此这般生活理念,亦应了当下购物狂及剁手党反思之后产生的情绪需求。</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对物质的追求几无止境。新的不断涌入,旧的又不忍吐出,于是乎愈负愈重。断舍离的道理人人都懂,可落到实处不那么容易。如我,来丽江时背一双肩包、挎一摄影包,提一拉杆箱,初始阶段也就这么凑合着过下来了。十余年余,仿佛没搞什么大动作,可屋内家伙什始终见涨,不知不觉三居室便满满当当,细数起来无不是过日子的必需品。那三件箱包在出远门时还会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箱子在过去属于奢侈品.平民的家里,似乎没有什么物件需要个箱子保存.只有家境殷实人家,才会有毛线衣、绸被面等细软,怕鼠啮、防霉变,这才备个箱子,作为身份标志而存在。当下年青一代也许弄不清楚,当时,珠宝首饰、借据房契等,都被压在箱底,掌管钥匙者,必定是家族中至尊长者,余无权染指.遭遇兵变匪患、水灾旱年,一个箱子便可盛下全部身家。</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箱子在居室中风光不在,它的位置,被各种橱柜悄然替代.除了边远地区的维族、藏族等若干少数民族,仍保留着使用箱子的习性外,大城市里的人,再也不以箱子显摆了.箱子的称谓,渐渐演变为拉杆箱、行李箱、旅行箱,它的作用,单一地作为旅游或上路而存在了.</p><p class="ql-block">如今,使用箱子的频率,与一个人有没有走向远方的兴趣成正比。在机场、在车站,拉着大大箱子的人,该是出远门,或行期较长,得带足换季的衣物;要不就是爱臭美的女性,每出行,不带上十余套行头,不足以彰显其时尚.在异地美景前留影,着装总是那一两套,那还不憋却死了!</p><p class="ql-block">每次收拾行李的过程,都是对生活的一次梳理.箱子里盛放的都是刚需.洗漱用品、应季衣物、内衣裤、充电器,乃至水杯、药盒、零食等等。其实我们日常所需,也就这么一些,少到完全可以浓缩在一个箱子里.</p><p class="ql-block">打九十年代起,我便拉只黄色的拉杆箱行走天涯,故乡的所有,均被打包封存,走南闯北、跑东跑西,并没觉着太大不便.13年初春,我还是拉着那只箱子来到柏龙水榭定居,双肩包、摄影包和行李箱这套标配仍保存完好,只是使用率降低些而已。</p><p class="ql-block">只要生活还在继续,间或上路乃必须,在特定背景下,我们只需要一只箱子便足矣!</p><p class="ql-block">晚年的张爱玲拎着十三只纸袋,辗转于米国的汽车旅馆,直到被天堂召唤。这样强大的内心非她莫属,这样无奈的境遇也让我心生畏惧。</p><p class="ql-block">相信再过三五十年,我依然会兴致勃勃拉上行李箱上路的,世界那么美,我该去看看,没有旅行的生活,似乎对不起前半生的辛劳。</p><p class="ql-block">出远门不能马虎,得讲究品质,尤其对年长之人,穷游已耐受不起.行走天涯得拉只箱子,装上换洗衣服、相机、笔记本、牛肉干和几本书,24吋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