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北京:望山下,健儿酣战急

老接

<p class="ql-block">  百望山,位于北京市颐和园北3公里处,人们称之为望儿山,是距市区最近的自然生态森林公园。百望山占地244.6余公顷,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span>满山乔木、灌木交错编织成一幅彩色的画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空气格外舒畅清新,</span>素有北京城市氧源之称。《长安夜话》有云:“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山脊属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它的另一个名字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清朝,百望山曾获赐名称安河山。雍正年间,清朝在安河桥建有一“丰益仓”专门供应圆明园、西四旗、健锐营官兵的粮饷,为不使百望山山后的洪水淹没、冲毁“丰益仓”,不修堤坝防洪而靠赐名安河山来保佑。</p> <p class="ql-block">  相传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此山下鏖战,佘太君登山观阵助威,因此它才有了望儿山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传, “北宋年间辽侵宋境,延昭帅兵战韩昌于山下,母佘太君登山立此台上,望东北、西北,观阵助威。后人尊崇杨门忠烈,故称此山为望儿山,此岭为太君岭,并筑台塑像。”由此,民间传说当年佘太君站在这儿看到儿子在东北方向厮杀就往东北方向望一望,下面的村子就叫东北旺村了,看到儿子在西北酣战就往西北方向望一望,下面的村子就叫西北旺村了。人们的想象力可真够丰富的,根据流传下来的故事,就好像杨家将真的在这一带战斗过。</span>在百望山北面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村子叫南羊坊村和韩家川村,传说中是杨家将和辽兵统帅韩昌各自安营扎寨的地方。由百望山往北数里,有个地方叫“亮甲店”,相传杨六郎曾在此地晾晒盔甲。百望山往南、颐和园东边有个村子叫“六郎庄”,是当年杨六郎养伤的村落。香山附近有个“挂甲塔”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杨七郎有关。传说一次大战中杨七郎独自去搬兵,遇到大量辽兵围堵,陷入困境。杨七郎情急之下想出一计,把自己的盔甲解下挂在一个小塔上,用金蝉脱壳之计骗过辽兵追杀,那个地方就被叫成了“挂甲塔”村。离“挂甲塔”村不远,有一处名字叫“刀劈崖”,传说是穆桂英追击辽军,将手里的大刀向辽兵逃去的方向抛去,大砍刀砍在山崖上,把山崖砍下一半,许多的辽兵被埋在山下,被穆桂英劈开的山崖就是“刀劈崖”。在现北京大学西、圆明园南,有一个“挂甲屯”,其名字也是由杨六郎在此屯兵、晾过战甲的传说而得。(走笔至此,让我想起了冤屈被贬的彭德怀元帅,心中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杨家将抗辽纯属传说,没有历史根据。从史料上来看,杨家将抗击辽敌主要活动于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最北到过易水河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县(时称雄州)一些地区,而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是指雄县曾有过的一个关口——瓦桥关。据史料记载:北宋建国之初,北方的辽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当时的北京一带早已控制在辽人的手中,宋军只有一次打到北京,是在乾亨元年(979年)七月,宋太宗赵匡义御驾亲征,并在高粱河畔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以宋军大败而归告终。直到北宋末年,辽朝灭亡,宋辽两国一直在易县到雄州一线对峙。或许是人们被杨家将英勇抗敌的故事所感动,更仰慕他们的英名,于是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将一些故事附会于地名及周边的景观上,百望山周围及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地与杨家将故事有关的地名大多是这样产生的。经过世代相传,越传越广泛,越传越真实,各区县的地方志上均没有对杨家将活动的确切历史记载。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人为纪念杨家报国伟业,在</span>山顶上修建了佘太君庙。它最早修建的时间在宋朝末期,寺庙里有一尊石像,庙宇在清末的时候,被战火摧毁,里面的石像也不知去向,现在庙里的佘太君、杨八姐、杨六郎三尊都是后来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庙也有一些传说。北宋年间,杨六郎和韩昌在山下鏖战,佘太君在山上观战,不到一个时辰,山下辽兵大败,只见六郎催马,紧追不舍,一直逼追辽兵溃退关外,佘太君惟恐韩昌有诈六朗有失,心急无奈。为保佑六郎平安无恙,佘太君翻山越岭到金山寺求神拜佛,天黑才走到。扣门后,寺内老方丈知道佘太君到来,连忙起身迎接,让到西厢房休息。第二天,佘太君做完佛事要回府,老方丈再三挽留,太君只好答应再住一天。说来也巧,寺内有个叫李三的和尚,老家住在边关一带,有一次辽兵闯进他家杀人放火,多亏杨六郎率兵赶到,杀退辽兵,李三才幸免遇难。后来他出家当了和尚,今儿遇见太君,悲喜万分,他跪在太君面前叙说了当前遭遇。李三从小学过石匠,又时刻不忘杨家救命之恩,他执意要为太君刻石像供奉。石像完成后,李三把太君像供在西厢房,因为杨家将报国尽忠有功,前来金山寺进香的人每次也给佘太君像烧香叩拜。后来人们在望儿山山顶修了这座佘太君庙,李三和尚就把这尊石像搬到望儿山山顶,放在庙内让人长期瞻仰。</p><p class="ql-block"> 山顶上,佘太君庙旁<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望儿台——塑一尊佘太君遥望远方的雕像,栩栩如生;距此不远山坡上有教子石,刻字表明千年的缅怀,这些佘太君和杨家将英勇无畏事迹的纪念物,同样传扬着千年来忠贞为国的中华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磨难,几多辉煌。宋代杨家,满门忠烈,将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传扬千载,注入中华儿女的心灵。站在山顶这集中反映中华风骨传说的地方,谁的心情都难以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看到望儿台上佘太君站立远望的塑像,在为她杀敌建功的爱国精神而钦佩、敬仰外,也深为她的爱子爱家情愫而感怀,让我想起了八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临近百望山脚下的黑山扈村中,有解放军309医院,那是我外孙诞生的地方。2016年2月末,我站在产房外,眼巴巴等待着、盼望着外孙的到来。近在咫尺,却也望眼欲穿。只到那一声嘹亮的啼哭响起,我那极速跳动的心才减缓下来,然跳动更有力了。现在,外孙已满八岁了,没有了战火和厮杀,他已经到百望山上欢蹦乱跳地逛荡了两次了。假如那传说是真的,那佘老太太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佘太君庙、望京楼下来南行,途经幽深悠长的中德合作森林体验教育区,到达路标的终点“圣母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被俗称为“法国教堂”的这所建筑,实际上准确的名称是“圣母修道院”,建于1919年,作为神父和退休教士的住所,教会内称为圣母疗养院和圣母修道院。&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天主教圣母会从在黑山扈这里建起一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包括修道院、教堂、疗养院、墓地和葡萄园等。 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修士沈蕴璞在北京阜外马尾沟创建教堂酒坊,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用于教会弥撒、祭祀和教徒饮用,西欧的酒香一时风靡京城。&nbsp;1937年,著名的黑山扈抗日斗争就与这座教堂有直接的牵连,百望山抗日的烈火从这里燃起。这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修道院,在解放后曾作为309医院的护士学校和戒毒所,还做过培训中心。现废弃,整个院落大门紧锁,不见人迹踪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圣母院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块平地上,是一座清代末年间修建的法国教堂遗迹。透过厚实高墙的铁窗,一栋显眼的西洋建筑安然静在,却看不见一个教徒,也听不到一响钟声,唯一留下的是荷兰传教士魏司铎之墓静静的立在圣母山前。这里圣母的寂寞和山顶上中国“圣母”佘太君周围的人头攒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的岁月风尘中自然而然地枯荣转化。荒草凄凄间,斑驳的碑文记载着那段旧时的往事,平缓的山风凭吊并荡涤着那风云激荡、世道人心浮动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顺着天摩沟,穿过枫林区,朝着“红叶仙子”张望的山谷,就是百望山另一张名片“黑山扈战斗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山下沟壑里,黑山扈抗日战斗遗址吸引我们眼球,牵动我们的心。遗址上建立的纪念园,记述了1937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英勇的游击队员们打落了一架敌机,打死打伤日伪军多人,缴获了一批武器,点起了抗日锋火。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西游击队在这里与日军浴血奋战,掀起了在华北抗日的烽火。漫步在百望山这片红枫世界,才知珍惜今朝的红苑硕果,因为它们是先烈们“骨肉碰钝了刺刀,鲜血浇灭了烟焰”换来的,使得在这里赏红叶又多了一层内涵。纪念园由碑文、纪念浮雕墙及雕塑三部分组成,碑文在岩壁上镌刻而成,黑山扈抗日战斗纪念浮雕墙及雕塑则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佘太君望儿酣战不同,黑山扈抗日战斗不是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据《海淀文史》记载,“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为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到乡村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共产党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和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当时北平西郊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名为“平西抗日游击队”,也称“国民抗日军”。 国民抗日军是1937年在中共北方局所属中共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原东北义勇军小部队为基础,以中共地下党员及大批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为骨干,联合北平及近郊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失散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冀东保安队军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活动在北京西山一带,因其游击队队员臂戴红蓝两色袖章,被当地人称为“红蓝箍”。</p><p class="ql-block"> 黑山扈依山傍水,其地势往山后有退守之山谷,往前可镇守山下要道,对北平城区形成攻打的有利条件。抗战时是北平城去温泉、阳坊、南口的交通要道,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我军、日军的争夺要地。 1937年9月7日,根据我游击队情报人员的报告,黑山扈的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内藏有枪支。当时驻在温泉北三星庄的国民抗日指挥部立即决定到教堂让洋人“献款献枪”。 8日拂晓,国民抗日军开到百望山的天摩沟,把教堂团团围住。我方提出要求后,教堂的传教士百般抵赖,拒交枪支。国民抗日军到教堂里强行搜查,很快发现了地下室暗里存放的枪支。面对事实,洋人哑口无言,只好交出枪支。其中一人恼羞成怒,暗中打电话给日本人,请求保护。 不久,日军赶到这里,与国民抗日军交了火,但寡不敌众,不敢贸然前行,只得据守山头与我军对射,甚至连离得远一点的一具日军尸体也不敢运走。敌人丢下的那具尸体连同枪支,就卧倒在我抗日游击队阵前对面的山坡上。这时队伍中一班长刘柏松自告奋勇去取敌人那支枪。刘柏松在二十九军当过兵,与日军作过战,胆量过人。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独自接近敌人阵地,手持一支破旧不堪的十响老式枪,顺山沟爬到敌人尸体,拿到枪支并解下子弹盒,迅速爬回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国民抗日军缴获的第一支敌人三八式步枪,</span>战场上的同志们都为这位孤胆英雄拍手叫好。 敌人转移到另一个山头后,为打破对峙局面,二总队派大队长杜雄飞带领两个中队,从山脚绕过,包抄敌人后路。正在这时,日军4架战斗机向黑山扈方向飞来,敌机低空盘旋向我军阵地扫射,机舱内的驾驶员清晰可见。原二十九军副连长、当时为排长的苏家顺满怀对侵略者的义愤,端起轻机枪向敌机机舱内扫射,周围的战士也一齐举起步枪向敌机打去。很快,抗日军队员们看到一架敌机摇晃着翅膀向清河附近的农田里坠落,一声轰响,敌机坠毁,冒起了一团浓烟。顿时,我军阵地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民众抗日武装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的战绩,创造了平西抗战史上的奇迹。不幸的是,战斗中大队长杜雄飞同志壮烈牺牲。 傍晚随着日军援兵赶来,国民抗日军为保存力量,避免无谓牺牲,向西南方向转移,顺利撤退。 黑山扈战斗毙伤日军多人,创造了抗日武装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的辉煌战例。同年12月25日,这支抗日游击队在河北省阜平县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继续坚持战斗在平西一带。</p><p class="ql-block"> 百望山还有一铁血忠魂纪念馆,它介绍了200多位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事迹,收藏并展出了80多件先烈的珍贵文物。这些,为黑山扈战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缅怀、纪念空间,让我们更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战斗气概而鼓舞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碑林是百望山游览区内一项主要参观景点,是一道可口的文化大餐。碑林坐落在百望山的东面,上下山途中都经过这里,沿山麓建有碑亭、碑廊、艺术墙。沿南山脊至百望山顶峰依山势在林中造景、景中设碑,分区建有枫岭、纪念碑林、望绿亭、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碑林、友谊亭、吟诗阁、揽枫亭七处碑林小区。共刻制、镶嵌了老一辈革命家有关林业建设的题词及著名书画家启功、董寿平、古元、肖劳等书画作品选700余通。</p><p class="ql-block"> 漫步林中可以欣赏碑刻书法的真、草、隶、篆、枯、润、险、奇,人们从碑文的诗情画意中感受中国文字的美丽神奇,感受绿色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字,凝结和记载了自甲骨文以来几千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是最贴近现实的文化标记。它以义、音、形并三结合来反映华夏各族儿女的心灵和经历,并使五千年文脉一以贯之,流传下来。其中,它的形最具有艺术气质,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字的艺术追求。于是,将它写下来,就成为称之为书法的艺术形式。笔划、各个字的形状及其之间的张弛,构成独特的结构美,通过视觉反映到大脑中,形成每个人各自的艺术欣赏效果,在整个人类的艺术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以笔墨见长而成名成家者,不知庶几。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哪种文字写出来有中国汉字这样大的艺术感染力。我在这里,荡来荡去、看来看去,不愿离开。不得不离开时,又舍不得离开,最后又不得不离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百望山“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名不虚传。登高远望,东面是现代化的楼群,山后则是林网密布,十里麦香。秋季,百望山森林公园可欣赏到大面积的红叶林。登亭西眺太行群峰叠嶂,层林尽染,看漫山红叶苍松翠柏相映,红叶越发艳丽。</p><p class="ql-block"> 这里当日落西山、晚霞红叶交相辉映时,看红叶感觉奇妙。从百望山沿石板路顺西山坡到深谷处有一“红叶仙子”石雕像,可环眺四周山峰。百望山主峰突兀挺拔,与黑山头、韩家山鼎立相望。百望山环境清幽,四季景色各异。大地回春,草木俱荣,万物复苏,山花烂漫,香气袭人,徜徉其间,不觉心醉神迷,神清气爽,乐而忘返;炎炎夏季,山林中凉风习习,时闻人声鸟语,携友同行,或石旁谈天说地,或松下摆局对弈,一较短长,其乐也陶陶;秋风送爽,千亩红叶能使人遐思万千。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赏心悦目,偶得红叶一片,亦可作怀秋之记;萧萧冬日,万木常青,登而临之,怡然自得,或得雪花飞遍,山野莽莽,那将又是另一番天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登临主峰,极目远眺京华大地,气象万千。不用登上佘太君庙附近的望京楼,</span>站在山顶上向东南望,北京城区尽收眼中。各种建筑鳞次栉比,大小街道纵横交错,古都新貌一齐展现在脚下。就仿佛置身于千年历史烟云中翱翔于蓝天一样,享受着自己脉搏与祖国心脏同步跳动的快感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从两军车马厮杀到枪炮苦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杀声沉寂、硝烟散去,祖国的山河更加壮丽。百望山身负安定河山的使命,平静地仰着高傲的头,望着身边的首都,望着苍茫的天空,似乎在沉思。世界并不太平,军备仍是国本,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百望山下,除了上文提到的解放军医院,黑山扈村还有我国重要的军事高校——国防大学。这所大学培养的无数军事指挥和技术人才,为我国国防建设,为国民平安快乐做出巨大贡献。这个时代,不缺乏追逐财富梦的轿子,也不缺乏追逐名星梦的红男绿女,但这里聚集着一大批把家国安危放在心中、把人民幸福看得很重、而且为此刻苦训练和钻研、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年青人,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希望。有人民军队铸成钢铁长城,祖国无恙,百望山无恙,百姓无恙,当然—孩子们无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附:百望山赋 (马建勋)</p><p class="ql-block"> 京畿百望,名胜一山。天成绝色,秀毓韶颜。依太行之舆脉,邻京密之渠源。成中关之标志,绾永定之流湍。木气氤氲,茂森林之蓝黛;文英馥郁,邻庠府之芝兰。牧芳华之绿野,鸣霞羽之青鸾。风清都市,月隐林泉。气象冲融,乃京华之胜地;人文深厚,结燕域之佳缘。云雀衔之花梦,幽蹊接以雅轩。逶迤伏岭,磅礴群峦。有虎踞龙蟠之势,衬星分日映之天。</p><p class="ql-block"> 尔其物蕴灵犀,景纷画卷。以山水之清嘉,致风情之缱绻。譬如虹落,出栈道而通幽;忽若镜开,泛湖光而入幻。石叠云梯,甍凝霓练。烟深雨后之廊,花隐山中之苑。樱唇桃靥,掩春燕之影双;卉馥树馨,听夏蛙之夜半。枫丹烂漫,何乏燃情;雪白琼瑶,复多流眄。缤纷四季之光风,次第一山之眷恋。登顶云迎,拾阶花伴。尝候迁莺,暂栖归雁。或聆落叶之籁音,或识飞花之夭瓣。</p><p class="ql-block"> 若夫迹遗佳话,文润景观。古咏征辽之巾帼,今歌抗日之烽烟。庙宇尚存,飨祀佘太君之鏖战;忠良不朽,流芳杨家将之故传。岂忘国民军之奋勇,缅怀黑山扈之凯旋。雕像而讴,仰止摩崖之勒;植林而纪,弘扬碑石之镌。况而万历记书,已知百望之说;乾隆旧考,曾有安河之诠。誉盛太行之前哨,题集翰墨之名贤。人文蕴藉,风物昭然。景融中外,气育乾元。以传奇之骀荡,共胜地之流连。兹洞天之别有,夫妙境而无边。</p><p class="ql-block"> 是以慕仙踪,拥霞冕。步石蹊,过松涧。二三声林外鸟音,四五处风中花伞。揽枫、望乡,亭迎登顶之人;教子、望儿,台应尽忠之愿。桥索飘摇,碑林璀璨。老龙头一石酷肖,望京楼群峰凭览。珠生碧水,潋滟天澄之湖;门隐繁丛,葳蕤圣母之院。渠清引水之流,园寓留金之善。昆明湖色,尽收旖旎七分;香山麓岚,难舍参差一片。登临远眺于丹青,舒旷纵吟于天汉。云赠兮依怀,峰标兮放眼。阅百望之崔嵬,逸四时而赞叹。</p><p class="ql-block"> 嗟乎!昔者山荒林木,地僻畦田。亦乡亦野,或陌或阡。其后植树成荫,渐有葱茏之景;飞花带雨,而还鲜艳之斓。斯地结西山之龙脉,润永定之蛟川。水济风祥,灵秀尽钟形胜;气清舆瑞,云霞长占方圆。乃今群楼叠起,美苑比联。犹多学区翰府,不乏名仕要员。故境之善,居者安。蕴祺一方之水土,造福兆姓之家园。盛世何求,唯重青山绿水;仁心所化,乃兴天道文澜。登一山而百望,慨万象之大千。以襟怀之寥廓,臻境界之峰巅。兹情不老,其志犹坚。但许丹忱之爱永,且看宏业之鹏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