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藏东纪行》出版

白玛娜珍Pearl

<p class="ql-block">《藏东纪行》</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短太阳》</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我随西藏文联驻村工作组穿越贡布地区抵达昌都八宿县,再出发到林卡乡,离开笔直的318国道,拐入险峻山路,行驰一百多公里,终于来到了连昌都当地许多人都不曾知晓的,藏东大山深处的自然村落尼巴村。</p><p class="ql-block">那时这个村庄只有21户居住, 不通电、不通邮、不通卫星信号、不通公路的小山村却有着极为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温润的小气候。村里的乡亲;妇女、儿童、老人……在我驻村的日子里给予我了许多的温暖和帮助,使我倍感来自土地、家族及大山的生命力。我感到非常珍贵的是与他们有过朝夕相处的生活和亲密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他们曾敞开心扉,接纳我的融入,把他们的生活、家庭和隐秘的故事全部告诉了我;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我终能以我的笔为他们写作、为他们纪行。</p><p class="ql-block">尼巴村日出日落太阳虽短,但和乡亲渊长的情谊却一直滋养着我的心。遗憾的是,在这个如今已全部搬迁、消失的村庄里拍摄的上百幅珍贵的图片,因书的篇幅所限,不能再现给读者了。</p><p class="ql-block">在此,谨以此书《短太阳》里的文字纪念我驻村的时日,致敬尼巴村的乡亲们。</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鹏域》</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我从昌都市,再乘车直奔芒康县的盐井,开始了我在昌都地区全面的采风和写作。</p><p class="ql-block">选择盐井为第一站是因为昌都地区三月间还很寒冷,大雪纷飞中,许多地方道路不通。盐井却例外,那里气候温润,温泉汩汩。当然,我的计划还是有误。到了盐井才得知,从成都飞到香格里拉,再乘车一百多公里到盐井更为方便,距离也更近。</p><p class="ql-block">但后面我采风的线路就更为混乱了。几乎无法计划,只能根据车辆、路况和时机前往一个个县镇和村庄。通常是返回昌都市再出发,再返回昌都市再出发。其间还因为兼有驻村工作,又几次返回八宿县,去到尼巴村,又绕道叶巴村,沿着怒江徒步到左贡县的东坝乡,再前往昌都市,之后再去到新的县镇和乡村。</p><p class="ql-block">所以这本书里,没法给读者提供一个行走昌都地区的可靠的路线。所有的故事,在藏东那铜墙铁壁般绵延的山脉中,只是围绕着一个个令我难忘的人、村庄和自然以及古迹展开的。</p><p class="ql-block">当时,因为前往洛绒和边巴县的道路正在维修,这两个县我没能到达外,我先后抵达了芒康、昌都市、江达、类乌齐、八宿、左贡、丁青等县的镇、乡和个别村庄。</p><p class="ql-block">一路行驰,藏东直到五月之前,很多地方都很寒冷。道路崎岖,有时一天要在山路上颠簸八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一次,司机带我们从丁青遥远的草原回到县城已经天黑了,我已疲惫不堪,因连日乘车,我的双腿已经浮肿了。但司机不肯在类乌齐留宿,执意要赶回昌都市。那一夜,大雪纷飞,我们行驰在悬崖峭壁上,还不时要缓慢地,万分惊险地与夜行的大型货车错车,那样的夜晚生死似乎已交给神和命运,令我以后多次从梦中惊醒时,还以为身处那个绝望的黑夜----</p><p class="ql-block">但不得不佩服在藏东峡谷、山脉飞驰的司机们。康巴人的胆量和机智令他们在那些绝境中大显身手。还有我采访过的人们、饱览的湖泊、江河以及崇山峻岭中的生灵-----都让我感到,藏东像一个神居住的高地,除非长着大鹏鸟的翅膀,才能够翱翔;就如这片土地传说为大鹏鸟的故乡一般,我便给藏东纪行下篇了《鹏域》之名以表致敬。</p><p class="ql-block">在此,特别要感谢昌都市原仁青部长、昌都地区各级宣传部门和八宿县宣传部长廖花啦,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2023.11于拉萨</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都是我在尼巴村拍的。</p>